糖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食品添加劑。對于很多人來說,糖不僅便宜,又甜又好吃,還能給我們帶來愉悅的心情。因此在很多公眾眼中,糖現(xiàn)在還是一個安全無害的形象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糖對身體的危害,與煙酒不相上下。  不久前,來自丹麥奧爾胡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發(fā)現(xiàn),僅僅少量的糖就可以激活大腦阿片樣物質系統(tǒng),長期食用糖會影響大腦多巴胺正常釋放,與服用毒品后大腦的變化非常類似。
對此,該研究的領導者 Michael Winterdahl 博士表示,“毫無疑問,糖具有多種生理作用,并且它很不健康。我們的結論很明確,糖可以以類似毒品的方式影響大腦的阿片樣系統(tǒng),大量攝入糖僅僅 12 天,我們就能看到大腦內的多巴胺和阿片類系統(tǒng)發(fā)生重大變化。”
此外,南加州大學的斯科特·卡諾斯基(Scott Kanoski)和他的同事們在一項動物對照實驗中發(fā)現(xiàn),高糖飲食可改變腸道微生物菌落,繼而影響大腦記憶功能。
糖,不是普通食品
2003 年,社會心理學家托馬斯·巴博(Thomas Babor)和他的同事在一本名為《酒精:不是普通商品》的書中,總結出有關酒精的四個特征:易獲取性、毒性、濫用的潛在性和社會負面性。這四點,如今基本上已經(jīng)被公共衛(wèi)生界所接受。
2012 年 2 月,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兒科內分泌學家 Robert H. Lustig 教授在 Nature 雜志發(fā)表了一篇題為《公共衛(wèi)生:糖的毒性真相(Public health: The toxic truth about sugar)》的評論文章,認為糖同樣符合酒精的四個特征,并且同樣需要某種形式的社會干預。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和生物學研究表明,糖攝入過多,不僅影響我們卡路里攝入,還會影響我們人類的健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糖可以誘導所有與代謝綜合征相關的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
例如,醫(yī)學研究已經(jīng)證明,血液中有四種脂肪的增加會引發(fā)血管硬化,其中以膽固醇和中性脂肪的增加更容易導致血管硬化。膽固醇主要來源于動物脂肪,而中性脂肪則主要來自于機體糖代謝。大量研究表明,每天攝入過量糖可以顯著增加血液中中性脂肪,這些脂肪會隨血液流入冠狀動脈,沉積在動脈壁,日積月累誘發(fā)冠心病。
因此 2015 年,世衛(wèi)組織就在一份最新指南中建議,成年人和兒童應將其每天的游離糖攝入量降至其攝入總能量的 10% 以下,最好降低到 5% 以下。這里指的游離糖,包括由廠商、廚師或消費者添加到食品和飲料中的單糖(如葡萄糖、果糖)和雙糖(如蔗糖或砂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漿、果汁和濃縮果汁中的糖。
2016 年,F(xiàn)DA 也出臺相應措施,宣布對所有食品上的營養(yǎng)成分標簽進行更改,其中對于糖添加標準為不得超過 50 克(對于一個每天消耗 2000 卡路里的人來說)。
糖具有很強的成癮性
在電影《王牌特工:黃金圈》中,讓大毒梟女主 Poppy Adams 感到不公的是,糖的成癮性是可卡因的 8 倍,致死可能性也有 5 倍多,但是糖是合法的。
看到這里很多人可能感覺莫名其妙,糖真的比可卡因危害還大嗎?
實際上,早在上個世紀 70 年代,倫敦伊麗莎白學院的營養(yǎng)專家約翰尤德金就說過,“糖是一種白色的,純粹的毒品?!?br> 此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和煙草、酒精一樣,糖也具有明顯的成癮性,它會作用于大腦,使之產(chǎn)生依賴。不僅如此,糖還會干擾體內與食欲有關激素的分泌、運輸和信號傳導,從而降低源自食物的樂趣,從而讓人們食用更多的糖。  看過電影《冰河世紀》的朋友應該還記得,原始人類向現(xiàn)代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第四季大冰河時期。對于當時并未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原始人來而言,和其它動物搶奪食物,是和生命一樣重要的事情。
不僅僅是原始人類,很多動物也對甜甜的糖(比如那個時候極其珍貴的蜂蜜、水果和甘蔗)有著發(fā)自大腦深處的渴望,簡直是吃了還想吃,吃不夠,好吃到停不下來。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對甜的食物有欲望,多吃糖多存脂肪,是為了能夠在殘酷競爭的大自然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現(xiàn)在我們知道,吃糖會讓人爽是因為在吃糖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這樣就能鼓勵你多吃點。
當然,工業(yè)革命的到來,改變了很多事情。這個在數(shù)百萬年人類進化史上都是極其珍貴的糖,開始變得極其容易獲得,而且極其廉價。
人類社會正在逐漸脫離殘酷的自然生存法則,這種發(fā)展速度之快,超過了作為一個物種的進化速度,以至于人類還沒有拋棄對糖的依賴。
被商業(yè)操控的糖研究丑聞
2016 年,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群研究人員,在翻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糖業(yè)研究基金會(SRF,美國糖業(yè)協(xié)會與其有著密切關聯(lián))的來往信函、內部文件,以及當時有關糖脂爭論的歷史報告后,發(fā)現(xiàn)了一個埋藏五十多年的驚天陰謀。
研究人員將他們的發(fā)現(xiàn),按時間順序排列成敘事性案例研究,并發(fā)表在《美國醫(yī)學會期刊:內科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
這數(shù)百份文件的曝光,給我們還原了歷史背后的真相。原來,SRF 在 20 世紀 60 年代和 70 年代贊助了一些研究計劃,成功地淡化了糖的危害,同時將飲食中的脂肪推為導致冠心病的罪魁禍首。  而后,研究人員又發(fā)現(xiàn)一批內部文件,顯示 1968 年 SRF 資助了一項代號為 259 的動物實驗研究項目,以研究糖與心血管疾病之間到底沒有沒關系,以及有多大的關系。
文件顯示,當時的研究已經(jīng)初步證明,與淀粉飲食相比,高糖飲食的一些代謝成分,不僅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罪魁禍首,也涉嫌促進胰腺癌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這也是蔗糖和淀粉喂養(yǎng)大鼠之間生物學差異的首次證明,而且腸道微生物在其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
但是,當國際糖業(yè)研究基金會(ISRF,1968 年 7 月 SRF 變?yōu)?ISRF)得知這一消息后,終止了整個 259 項目的資助,也就導致了這些研究結果從未公布。
有趣的是,2015 年《紐約時報》還曾爆出,可口可樂公司從 2008 年開始,向科研機構、非營利組織提供了大量資金,以證明和宣揚全球日益嚴重的肥胖問題,是一個缺乏運動的問題,和你正在吃的垃圾食品、喝的含糖飲料關系不大。
糖對大腦的傷害
那么,糖攝入對大腦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Michael Winterdahl 博士選擇了7只小豬進行實驗,在 12 天的實驗過程中,每天攝入 2 升糖水,然后檢測小豬大腦的變化。
結果發(fā)現(xiàn),小豬剛喝下糖水,大腦中的阿片系統(tǒng)就被激活了。大腦中這一系統(tǒng)與幸福和愉悅的感受密切相關,而在 12 天后,小豬大腦的阿片系統(tǒng)已經(jīng)被完全改變了,這種改變與服用毒品后大腦的改變非常類似。
而正常情況下,當我們體會到了有意義的事情時,大腦才會感到愉悅,分泌多巴胺和阿片類物質獎勵我們。這可能是自然刺激,例如性愛或社交,也可以是人為刺激,例如毒品。
對此,研究人員解釋到“如果糖可以僅在 12 天后改變大腦的獎勵系統(tǒng),就像我們在小豬身上看到那樣,你可以想象,諸如學習或社交互動之類的自然刺激將很難起作用,尋求糖的沖動將會占據(jù)主導地位,因為如果某種刺激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強烈的快感,那我們就會義無反顧的選擇它?!?/span> 
而南加州大學的的研究人員,則給剛出生的小鼠喂高糖飲食,另一組小鼠喂標準食物。大約一個月后,研究小組讓小鼠們執(zhí)行了一項任務,旨在測量小鼠的記憶力。
結果顯示,接受高糖飲食的小鼠比那些吃健康食物的小鼠表現(xiàn)要差得多。隨后,對動物糞便的分析發(fā)現(xiàn),接受高糖飲食的小鼠的腸道中有幾種細菌的數(shù)量偏多。其中一種名叫 Parabacteroides 的細菌似乎與記憶能力相對應,因為腸道內此細菌數(shù)量最多的小鼠在記憶任務中表現(xiàn)最差。
為了找出 Parabacteroides 細菌是否會影響大腦功能,卡諾斯基的團隊將細菌直接喂食到另一組小鼠的腸道中(這些小鼠被喂食了抗生素的雞尾酒,以殺死之前的細菌菌落)。實驗發(fā)現(xiàn)服用了 Parabacteroides 細菌的老鼠在相同的記憶任務中表現(xiàn)更差。由此可知,高糖飲食可使腸道內 Parabacteroides 細菌數(shù)量增多,繼而影響大腦記憶功能。
哺乳動物的腸道里繁殖著多種微生物,它們共同構成了腸道內的微生物生態(tài)系統(tǒng),并且這種生態(tài)系統(tǒng)可以隨著飲食的改變而產(chǎn)生變化。 
愛爾蘭科克大學的研究員泰德·迪南表示,腸道細菌可以通過幾種不同的方式影響大腦。例如,迷走神經(jīng)(vagus nerve)在腸道和大腦之間提供了直接的連接,腸道微生物可以通過迷走神經(jīng)與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溝通交流,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腸腦軸”。此外,腸道細菌還會產(chǎn)生多種影響大腦功能的化合物。
牛津大學的卡特琳娜·約翰遜(Katerina Johnson)說,盡管這項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研究人員希望研究最終會發(fā)現(xiàn)可以用來改善大腦功能的益生菌,特別是幫助預防或治療精神方面的疾病。
當然,近年來有關糖攝入與健康之間的相關研究越來越多,糖背后隱藏的真相,也終會浮出水面。
資料來源: https://www./2020/01/eating-sugar-gives-you-hit-like-hard.html?m=1 https://www./content/10.1101/2020.06.16.153809v1 https://www./article/2247788-a-sugary-diet-changes-gut-bacteria-and-worsens-brain-function-in-rats/ Kearns C E, Schmidt L A, Glantz S A. Sugar industr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search: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internal industry documents[J].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16, 176(11): 1680-1685. Kearns C E, Apollonio D, Glantz S A. Sugar industry sponsorship of germ-free rodent studies linking sucrose to hyperlipidemia and cancer: An historical analysis of internal documents[J]. PLoS biology, 2017, 15(11): e2003460. https://well.blogs./2015/08/09/coca-cola-funds-scientists-who-shift-blame-for-obesity-away-from-bad-diets/ https://mp.weixin.qq.com/s/c1rrQDZoNlW1fs26CZ9b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