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水河,粗獷的北方河。 作為黃河一級支流,清水河從寧夏南部六盤山發(fā)源,從群山沃塬中疾行320公里,從中寧入黃河。 歷史賦予了清水河多個面孔。它曾水量豐沛,河道寬綽,船隊放糧;它又搖曳不寧,濁浪排空,泄災不斷。洪水到來,它總是卷著泥漿,挾著萬物狂奔而下。 驚人的是,古往今來無論路途怎么搖擺,它總是認定從中寧匯入黃河。早期的中寧是清水河的“狂舞”之地。清水河對中寧千百次的洪峰壓頂,千百次的甩首抽拉,把山塬化作深澗,又把河谷化作緩坡。在這里,它攜帶的泥漿或在河岸化做巨扇,或以巨大的沖擊力逼黃河北移,它又縷縷把人工開挖的七星渠蕩成平地。千百年來,清水河無數(shù)次把這里的麥垛、牲畜、屋舍、茨園推葬于黃河,它把中寧黃河右岸沖刷得灘涂縱橫、河岔密布、荒坡鱗毗,給中寧留下了無數(shù)災難…… 但大千萬物的演化總是那么奇異 ,那就是劫中有幸,福從禍生。清水河降災于中寧,又把廣闊的南部山地的精華帶給了中寧。那就是萬物腐化物、野生動物遺留物、山地牛羊糞,還有豐富的礦物元素。這些遠道而來的洪積物成為后來枸杞等多種植物生長的沃塬。中寧,正是因為對清水河的“承擔”,正是因為土地的特質和灌溉條件,才使這里的枸杞從地理差異中走了出來,這也是中國枸杞原產(chǎn)地的真正內涵。 唐乾符三年六月,地處清水河口的雄州發(fā)生了大地震,地震烈度達到8度,震顫達10余日。古籍對這次地震的記載是“地陷水涌,州城廬舍盡壞,死傷甚眾”。震中正處中寧盆地。這次地震,黃河河床和山緣層層塌陷,又在清水河及山洪長期作用下,黃河的兩岸形成了對稱的三級臺地。后來這里得到了堿而苦澀的清水河水和黃河水的自流摻灌。特殊條件下的土壤,這種土壤的兩河混灌,使這里成為“中寧枸杞”得天獨厚的主產(chǎn)區(qū)。同時,這里光照、溫差、濕度、抵御寒潮的條件十分優(yōu)越。 中寧屬西部內陸 ,按常規(guī),這里的萬物同樣要面對自西北而來的寒潮、風災、沙襲。不同的是 ,大自然似乎早已做過安排。 在清水河口的西北方,在黃河對岸有個勝金關山,在眾小山系中,勝金關山一馬當先自北向南直抵黃河。它所連接的駱駝山、黑山、照壁山、雙龍山、堿溝山等眾小山系也應聲而來,在中寧盆地的西北方向筑成了高大而又重疊的屏障。奇中有妙,在黃河之南,又有一山就像沖出的拳頭,自南而來,呼應而至,這就是泉眼山。泉眼山旗下又列陣而待的是轎子山、大青山、天景山、寺口山和米缽山。這山的抱團和跨河接力,很有效地把自西北而來的自然災害系數(shù)向南緩勢導去,使中寧盆地免受其災。清代曾有見證??滴跛氖四辏ü?709年)地震后,“忽大風十余日”,大風把中衛(wèi)以西連片的沙丘卷起來,東渡黃河,在泉眼山西則近山一帶的永康、宣和兩鄉(xiāng)“壓田百頃”。而東側,受泉眼山所擋,中寧盆地和這里的枸杞園安全的渡過了這次歷史性的災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