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福州工作隨想 暮色漸漸落下,夏夜的景致就如一幅剛著墨不久的畫卷,緩緩地被打開了。福州臺江大橋上的那些鋼拱,就如一架巨大的豎琴,在江風的吹拂下,演奏著它那終年不變的旋律。蒼山島上城堡形的剪影,在暮色余輝的映照下,透著一縷中世紀的古韻。緩緩東去的的濤聲,盡管不知它此時在訴說著什么,但,我想它總是免不了會向人們講述,這千古閩粵的所有變遷。 走過了長亭街,突然想起了至今還在留傳的《貽順哥燭蒂》的那段笑柄。是啊,紅塵之中的人們,到底什么才是重要的呢?看著這一路的燈紅酒綠,聽著都市夜生活的喧囂,又不免有一種感嘆,什么時候人可以將心靜下來呢? 靜心,說來容易,俗夫凡人其實真要做到也難,因為,靜心是一種超然俗世的境界。靜心者,能從輕風戲葉的沙沙聲中,聽出大自然所包含的全部精妙。靜心者。能從江水拍岸時的涮涮聲中,明了千古英雄轉(zhuǎn)頭空的人生真意。靜心者,能從夜蟲呢喃時的吱吱聲中,領(lǐng)悟生命無所不在的力量。 人的心只有靜了,他那思想的的觸角,才能不受約束地伸長開來。身于變幻無窮的紅塵,心靜了,人生的智慧才會有源頭。古人云:“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猜得透;天地間真情景,惟靜者能看得破。”大凡隱者,遠居山林,求的是靜。修的是心。只有心真正清凈了,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塵世煩惱,心都能清澄似湖,此時做出的任何決定,提出的任何見解,都將是一輪皎潔的明月,將萬般變化的真實,投影在你的心湖之中。 沿著江邊,悠然漫步,江風習習。靜夜沉沉。如按靜心的練習三原則,此時應當首先是放松、這種放松包括肢體、思維與內(nèi)心。其次是觀照,這種觀照就是順其自然地收覽所及之景物。再次就是不作判斷,不管發(fā)生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都不做任何的主觀評判。 或許有人說:“心不想,看不說,行不判,那不成了行尸走肉了吧?”也許就是這樣的認識,才讓世人失去了靜心的機會。當靜心被理解成錯誤的含義之后,靜心的行為,就會讓人看上去是一件很沉悶,很無趣的事。它就會成為,如某種教堂里的事,就好像只是為已死的人或快死的人準備的——那些沉悶的、嚴肅的,拉長了臉孔的人,這些人已經(jīng)失去感知,失去了自主,失去了樂趣,失去了生活。這就是凡人做不到靜心的原因。 其實靜并不否定動。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當你佇立海岸,看到的定然是海面的巨浪翻滾,但你卻無法看到海底的紋絲不動。而只有海底的紋絲不動的存在,才會有海面的巨浪翻滾。“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境;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見心體之真機?!笔聦嵣希覀冎v的靜心,它所否定的是俗世的躁動。 縱觀現(xiàn)實紅塵,我們?nèi)笔У木褪窍鄬Φ撵o定,而從來就不缺乏俗世的躁動。人們每天忙忙碌碌,除了基本的生存因素之外,更多的還是一心向外擴展與追逐,心終日都在得失毀譽間跌宕沉浮,心每時都在功名利碌中無謂折騰,而片刻不得安寧。殊不知這一切往往都是空夢一場,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為什么多數(shù)人都會發(fā)出夢碎一地的感嘆呢? 如果真的靜下心來,仔細思量,你就會發(fā)現(xiàn)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解決自己制造出來的各種矛盾與是非之上。先賢老子早在數(shù)千年前就看到了這一點:“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這一語就道破所有問題的根本。我們會制造出那么多的煩心事,就是因為我們不明白“動之徐生”的道理,缺乏靜中妙動的智慧。 漫步江夜,靜心觀賞,夜是景,心也是景。是心讓夜美了夢,還是夜美了心中的景?景隨心生,心靜添景,墨染了的夜畫,讓心變的無比愜意…… |
|
來自: 昵稱7084503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