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書友會第248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I導讀:徐老認為崩漏癥不該列入月經(jīng)病類,而應與帶下一樣,作為一門獨立的婦科病類為妥。對于其治療,徐老在本文中介紹了五法、十方。(編輯/閆奇峰) 崩漏的五法和十方 作者/徐榮齋 大概由于編書的方便吧,常見到不少中醫(yī)婦科書,多數(shù)把崩漏癥列入月經(jīng)病類,實際是不大恰當?shù)?。因為崩和漏都屬于子宮出血,所出的血根本不是月經(jīng);再一方面,崩和漏也不是月經(jīng)的變態(tài),治法和調(diào)經(jīng)的方藥亦有所不同。我在編寫《婦科知要》時,也把崩漏列入月經(jīng)病閉經(jīng)之后,并認為閉經(jīng)與崩漏是月經(jīng)病態(tài)中的兩個極端,現(xiàn)在看來,也都不夠恰當。崩漏應與帶下一樣,作為一門獨立的婦科病類為妥。 (一)崩與漏的辨別 崩與漏,同屬不規(guī)則的子宮出血,量多而陣下,大下的為崩,量少而持續(xù)不止或止而又來的為漏。 崩漏與月經(jīng),雖同屬子宮出血,但有明顯的不同點: 崩漏的血色鮮紅,夾有凝血血塊,不時漏下或大下,血質(zhì)有凝固性;月經(jīng)的血色暗赤,有子宮粘膜碎片,時間為月經(jīng)周期性出血,血質(zhì)不凝固。這是崩與漏、崩漏與月經(jīng)的辨別。 (二)崩漏的病因 崩漏的致病因素,多數(shù)由于血熱或血瘀,引起子宮內(nèi)膜肥厚或充血,或發(fā)炎,或?qū)m頸肌瘤,或子宮后屈而致出血;也有由于肝腎虛熱或心脾氣虛,導致沖任不固而經(jīng)常出血;少數(shù)也由于腎陽虛的。大致崩為暴病,有屬實者;漏為轉病,多屬虛者。 (三)辨證分型 根據(jù)臨床所見,崩漏的辨證分型,約為下列五種: 1.實熱型: ①癥狀:出血量多的崩,或量少而淋漓日久不止的漏,色深紅;有煩熱感,口干燥,夜臥不安或少寐,伴胸脅脹,大便秘結。②脈舌:脈象多弦數(shù),或滑數(shù)有力;舌質(zhì)紅,或黃燥(此型即血分有熱或肝經(jīng)有熱的實證)。 2.虛熱型:
3.氣虛型:
出血量時多時少,色淡紅;面色少神采或萎黃,時覺頭暈,心悸,四肢乏力,食欲不振。 ②脈舌: 脈虛弱無力,舌質(zhì)淡紅浮胖,有薄苔(此屬心脾氣虛的崩漏證,常見于崩漏日久或更年期婦女之氣血不足者)。 4.陽虛型:
出血淋漓,日久不止,血色清稀淡薄,腹部隱痛,喜熱按,腰酸腿軟,四肢及腰背部覺涼,面浮或腿腫,大便溏薄。 ②脈舌: 脈搏沉微無力,或濡弱;舌質(zhì)淡,面色?白或晦暗。 5.瘀血型:
出血紫暗有小塊,下腹部疼痛拒按(按之有包塊),血塊排出后腹痛暫時緩解,但仍脹痛。 ②脈舌: 脈搏沉弦或有澀象(偶有歇止脈);舌邊有紫斑點,唇色暗紅。 (四)治療方法 1.實熱崩漏: 一般用清熱固經(jīng)湯加知母、元參;如兼脅脹、便秘,改用逍遙散去白術加丹皮、梔子、炒蒲黃、血余炭、制大黃、醋炒香附。 2.虛熱崩漏: 六味地黃湯加龜板、牡蠣、龍骨、白芍、女貞子、旱蓮草、杞子、白菊花;或六味地黃湯合左歸飲加減。 3.氣虛崩漏: 先用固本止崩湯,或舉元煎加驢皮膠、艾炭、海螵蛸。血止后用歸脾湯或補中益氣湯加減調(diào)理。 4.陽虛崩漏: 一般用金匱腎氣丸(作湯)去澤瀉、丹皮、牛膝,加巴戟天、菟絲子、仙靈脾,如伴有食欲不振,大便稀薄的脾陽虛現(xiàn)象,再加黨參、白術、炮姜。 5.血瘀崩漏: 通用逐瘀止崩湯加三七末1.5克(分吞,藥汁送)。另有積瘀生熱,血熱妄行而崩漏不止的,用功血湯頗有療效。 (五)成方運用 1.清熱固經(jīng)湯: 生地、地骨皮、龜板、牡蠣、驢皮膠、地榆、炒山梔、黃芩、藕節(jié)、陳棕炭、生甘草。 本方有清熱涼血止血作用,為兩地湯(熟地、地骨皮、青蒿、炙鱉甲、丹皮、麥冬、白芍、元參、驢皮膠)固經(jīng)丸(龜板、黃柏、樗白皮、制香附、黃芩、白芍、芡實)的加減劑。兩方配合使用,更能對癥有效。我常用作實熱崩漏的主要方。 2.逍遙散: 當歸、白芍、白術、柴胡、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 本方有疏肝和血調(diào)經(jīng)散郁之效,用于崩漏兼見胸脅脹的,薄荷宜少用,生姜可不用。隨證加藥,作為輔助方。 3.六味地黃湯: 熟地、山萸肉、山藥、澤瀉、茯苓、丹皮。 本方為平補肝腎的調(diào)理方,原系丸方,在治療崩漏癥,改作湯劑,加重藥量,以增強療效。熟地應改為生地,并應加入龜板、牡蠣等要藥。(左歸飲即六味地黃丸去澤瀉、丹皮,加枸杞子、炙甘草。功能滋陰降火,為輔助方。) 4.固本止崩湯: 紅參、熟地、白術、黃芪、炒當歸、炮姜。 本方補氣以治崩漏,藥力比較集中,用方時加驢皮膠、艾葉炭或三七粉1.5克,療效更可靠。 5.舉元煎: 熟地、黨參、白術、生黃芪、當歸,炮姜。 本方能補氣攝血,常用于氣虛崩漏癥,如虛象顯著,黨參應改紅參。 6.歸脾湯: 黨參、黃芪、白術、當歸、炙甘草、茯神、遠志、酸棗仁、廣木香、龍眼肉、紅棗、生姜。 本方為補益心脾及補血養(yǎng)血之專劑,熟地、白芍可適當加入。 7.補中益氣湯: 黨參、黃芪、白術、炙甘草、當歸、升麻、柴胡、陳皮、生姜、紅棗。 本方是一張著名的開補方。具有補氣健脾、升舉陽氣的效用。如氣虛明顯,黨參應改用紅參。 8.金匱腎氣丸: 即六味地黃丸加附子、肉桂。 適用于腎陽不足的月經(jīng)紊亂,崩中漏下,或經(jīng)閉不行,伴腰酸畏寒。一般都加重藥量,作湯劑服,隨證加減,療效更好。 9.逐瘀止崩湯: 當歸、川芎、三七、沒藥、炒蒲黃、炒五靈脂、丹皮、驢皮膠、艾葉炭、丹參、海螵蛸、龍骨、牡蠣。 本方有祛瘀止血鎮(zhèn)痛之效,特別是三七、沒藥、海螵蛸的加入,療效更可靠,我常用它。 10.功血方: 生地、旱蓮草、大小薊、炒槐花、炒蒲黃、烏賊骨、女貞子、白芍、茜草、劉寄奴、枳殼。 本方為上海第一醫(yī)學院經(jīng)驗,凡是有排卵性功血,用之多有療效。 服法:月經(jīng)前一星期開始服,至經(jīng)凈后為止。 以上10個常用方的藥量,都是一般用量,故不一一注明。 (六)防治要點 血崩皆從經(jīng)漏開始(其實不是經(jīng)漏,而是子宮少量出血),所以防崩應先治漏,同時根據(jù)崩漏的成因(即上述五個證型的致病因素)進行防治,亦有必要。 崩漏成因,除前所提到五種外,尚有由于長期憂郁,突然大怒(傷肝,肝為藏血之臟,且與沖脈有直接關系)而引起的;有由于恐怖焦慮(勞傷心神)而引起的;有因性生活不節(jié)(傷腎、傷沖任,觸動血海)而引起的;有因多食辛辣(血熱妄行)而引起的。這些情志及生活方面的因素,都可以導致崩或漏,必須使患者自己注意,也是醫(yī)生的原因療法之一。 還有,在漏下時長途騎車,腰腹部過分著力,子宮受腹壁緊張的壓迫,容易使漏下不止或轉甚,亦宜注意。 治療大法,初起有熱則清熱,有瘀則消瘀,都須佐以止血,待血止熱除瘀消,然后補其虛;血崩出血量多,有氣血兩虛現(xiàn)象者,則先補氣血。 此外,有兩個用之有效的方法,也介紹給讀者:
二為炒五倍子,去雜質(zhì),凈,研細末,每服一克,日二次,溫開水送下,連服三日,見效后隨證用藥調(diào)理。 不過五倍子味酸劣,多服傷胃,注意劑量,藥后最好吃些餅干糕點。胃酸過多者不宜用。 |
|
來自: 華華YHBH020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