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黃芩黃連湯是由葛根、黃芩、黃連、甘草四藥組成的。原意葛根半斤,芩、連各三兩,甘草(炙)二兩。這種藥量比例與臨床小有出入。葛根用量半斤,當(dāng)視其為主藥,今之用量為20 ~ 30g 足矣。芩、連的比例應(yīng)為二比一,即黃芩10g,黃連5g 為妥。因?yàn)辄S連的苦寒為三黃之最,且全方均為苦寒藥,所以黃連與黃芩之比減半為好。甘草與芩、連之比又是二比一為好,按現(xiàn)行量算約以6g 為宜,且以生用不炙為好。 本方為治熱利之方,用以清泄胃腸實(shí)熱,主治熱利下重,暴注下迫。這實(shí)際是今之急性胃腸炎純熱證。必須指出,“熱利下重,暴注下迫”的癥狀,說明有里急后重的墜脹感,此乃熱壅氣滯之故,因而從方中所用藥物看,缺少理氣藥,在原方中加入理氣藥如木香、枳殼之類是在所必須,使熱去脹消,更為全面周到,臨床上能取得藥到病除之佳績(jī)。 病案舉例: 劉某,男,43 歲,干部。1998 年6 月10 日初診。 病者由外地來南昌,因在就餐時(shí)食用不潔之品,當(dāng)晚腹痛泄瀉十余次,經(jīng)服用氟哌酸、黃連素,暴瀉已止,但仍感腹中痛,肛門墜,日3 ~ 4 次,下異臭黏液便,量少為蛋花狀,伴有低燒,口苦舌干,不欲食,厭油惡心,口渴微飲,小便短赤灼熱,脈浮弦數(shù),舌紅苔黃膩。擬診急性腸炎實(shí)熱證。處方: 葛根20g,黃連6g,黃芩10g,青木香10g,枳殼10g,生甘草5g。水煎2 次分服,囑服2 劑。 次日,患者告之,昨服1 劑后,泄瀉止,腹脹消,口苦舌干除,且知饑索食,早餐即進(jìn)稀飯饅頭,胃口恢復(fù)。第2 劑,仍煎好帶到途中服用。并致謝稱:中藥的療效甚好,并不亞于西藥,同樣能治急病。 「按」 葛根芩連湯治急性泄瀉屬實(shí)熱者,已是常規(guī)常法,其療效之確切毫不遜色于西藥,且還有長(zhǎng)于西藥之處是:瀉止腹脹即消,不留余患。這就是清熱行氣并行不悖的道理。 至于葛根芩連湯之有表證的問題,筆者認(rèn)為,此方葛根為君藥,其性為辛涼透表,說它能解表可以。然葛根之微辛,且大量寒涼之芩、連相伍,說它無表證亦可。這就沒有必要拘泥于表證的有無,事實(shí)上葛根芩連湯所治之熱利下重,多數(shù)無表證。但加行氣藥這個(gè)臨床體會(huì),則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中藥治利,利止后無腹脹氣滯的道理所在。實(shí)踐中還可根據(jù)病情再加減,如大便異臭、便中夾血,可加生大黃、赤芍;如肛墜特甚,可加白頭翁;氣滯特甚可加檳榔。總之,根據(jù)熱壅與氣滯這個(gè)病機(jī),加減用藥是有臨床意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