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貪,是人的本性,人要能做到不貪,即是超凡入圣。按道理,越不貪,人的品級越高。但這位太守不是的,他愛財已超過生命了。這樣一來,反倒讓人生出些無可奈何的苦笑。 【原文】 隨州大洪山崇寧保壽禪院,以奉玉泉祠之故,受四遠供獻,寺帑之富,過于一州。紹興二十年,郡守李昌言資貪,凡百須所仰,盡取辦焉,僧不堪命。有靈濟菩薩道場者,開山祖師也,士民莫不施敬,李獨慢侮之,竟以罪罷歸荊山之松滋。會江水暴漲,家人奔徙以避,李輜重頗多,戀惜不能去。縣官見水勢泛溢,具舟往救。李伏于屋梁上自言曰:“吾平昔所儲蓄者在是,勑誥亦在是,寧隨流而沒,決不可舍。”俄有一籠,浮出波面,李顧舟人曰:“此吾勑誥也,天實畀我。”急取之。既登舟,猶癡冀他篋盡出。水忽從后沖斷恰所據(jù)屋,悉遭漂蕩。李雖全家免葬魚腹,而橐中空空然,數(shù)年間仕亦不遂而卒。

【白話語音文字版】 隨州(湖北)大洪山崇寧保壽禪院,因為侍奉玉泉祠(供奉關羽之所)的緣故,接受四方供獻非常多,這樣一來保壽禪院的錢財之富,比整個隨州的寺廟加起來還多。宋高宗紹興二十年(1150年),當時的郡守李昌言(名資)很貪婪,只要是官府有需要社會出錢出物的地方,他首先就想到保壽禪院,到這兒來隨意取用,僧人們有苦難言。這地方也是靈濟菩薩(唐朝僧人)的道場,他是此地開山祖師,百姓們對他很尊重,但李昌言無視百姓們的心情,專門對靈濟菩薩輕侮怠慢。結(jié)果,李昌言因某罪名罷歸荊山的松滋(湖北地名)。有一回,江水暴漲,家里人準備四散奔逃,李昌言這么多年做官積攢了很多錢財物品。他依依不舍,不愿意走,本縣官員看水太厲害,派船來接李太守。李昌言趴在屋梁上說:“我平生所蓄錢財物品都在這兒,我的敕命告身也在這兒,我寧肯隨波逐流被大水沖走,這些東西我絕不能舍!”這時候,有個竹籠子突然冒出水面,李昌言跟船家說:“那是我的告身!這是老天爺要給我的,趕緊把它給我取過來!”得了告身,李昌言才帶著家人登上船,但他還是不想走,希望自己那些東西最后都能浮出來,但此時大水忽然從后面把房屋沖斷了,屋里的所有東西都給沖跑了。雖說李家人都上了船,人沒有葬身魚腹,但行囊里空空如也,什么都沒剩下。隨后幾年,李昌言做官之路一直不順,最后就死了。【祥宏點評】:這是個“閃光”的貪官,寧要錢財不要命,太赤裸裸了;故事發(fā)生在湖北隨州大洪山,宋代的保壽禪院屬于現(xiàn)在洪山寺的一部分。所說的玉泉祠與關羽有關。關羽當年命喪荊州,因為他的忠義,最早在荊州一帶祭祀關羽的道場就是玉泉祠。另外一層關系,說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智者大師,他是天臺宗的祖師。有個說法,關云長在智者大師那里受菩薩戒,成為佛弟子,于是原來供奉關羽的玉泉祠跟寺廟就自然聯(lián)系起來了;大洪山與佛法的因緣來自于故事所說的靈濟菩薩,他是唐代的一位僧人,被人稱為慈忍大師,這里是他的道場,作為開山祖師,他深受本地百姓景仰;李昌言所受惡報來自于兩個方面:一個是他侵占寺廟的八方供養(yǎng),百姓們因為景仰關羽才來做布施供養(yǎng)。侵占這種錢,罪過更大。再一個是對靈濟菩薩不尊重,忽視本地百姓的宗教感情;敕命告身,官員的身份證明。全本夷堅志,點開免費聽
(文圖說明:《夷堅志》原文電子版文字主要來自“夢遠書城”-特別致謝!再經(jīng)中華書局出版的《夷堅志》校訂;全部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夷堅志》簡介:
宋代大文人洪邁編撰的《夷堅志》是中國古代志怪筆記小說的頂峰。它卷軼浩繁,包羅萬象,流傳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個宋代事件,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偉大的寶庫之一。
《夷堅志》的時空觀深契佛法,與宋代文化領先世界的歷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異事、神怪大全,本質(zhì)上卻是最真實細膩的宋代社會生活實錄,極具文獻價值。 宋代社會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國人的心靈格局,《夷堅志》仿若是中國人的心靈大海。人們平時沉浮其中,茫然不覺,一旦凝神靜思就會發(fā)現(xiàn): 天下沒有新鮮事,一切盡在《夷堅志》 隨手轉(zhuǎn)發(fā),積功累德
(解讀:祥宏談夷堅系列之37-從《夷堅志》看宋代的“住”-現(xiàn)場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