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故事說到的老澤村聽起來像是一個世外桃源,但顯然它是真實存在的,因為有確實的親歷者。有個細節(jié),就是提到的“松根下的人參”,有研究者認為,這個細節(jié)啟發(fā)了《西游記》中“五莊觀人參果”的情節(jié),看樣子是的。 
【原文】 青城縣外八十里老人村,土人謂之老澤。《東坡集》中所載不食鹽酪年過百歲者,蓋此也。平時無人至其處。關壽卿與同志七八人,以春暮作意往游。未到二十里,日勢薄晚,鳥鳴猿悲,境界凄厲,同行相顧,塵埃之念如掃,策杖徐進。久之,山月稍出,花香撲鼻。諦視之,滿山皆牡丹也。幾二更,乃得一民家。老人猶未睡,見客至,欣然延入,布葦席而坐。諸客謝曰:“中夜為不速之客,庖仆尚遠,無所得食,愿從翁賒一飡,明當償直矣。”翁曰:“幸不以糲食見鄙,敢論直乎?”少頃,設麥飯一缽,菜羹一盆,當席間環(huán)以椀,揖客共食,翁獨據(jù)榻正中坐。俄烝一物如小兒狀,置于前,眾莫敢下箸,獨壽卿擘食少許。翁曰:“吾儲此味六十年,規(guī)以待老。今遇重客,不敢愛,而皆不顧,何也?”取而盡食之,曰:“此松根下人參也。”明日,導往傍舍,亦皆喜,爭相延飲饌,曰:“茲地無稅租,吾斸山為垅,僅可播種,以贍伏臘。縣吏不到門,或經(jīng)年無人跡,諸賢何為臨肯之?”留三日,始送出山。凡在彼所見數(shù)百人,其少者亦尨眉白發(fā),略無小兒女曹。后不暇再往。(右三事皆關壽卿說。)

【白話語音文字版】 青城縣(四川)城八十里以外有個老人村,本地人叫它“老澤”。《東坡集》記載過一個地方,說那兒村民不吃鹽酪,年過百歲,大概說的就是這里。平時沒人到這地方來,有一回,關壽卿帶著七八個同好,在暮春時分找了一天專程去探訪。他們一早動身了,估計離老澤還有二十多里的時候,天就晚了,周圍鳥鳴猿悲,境界顯得很凄涼、凄厲。在此境中,每個人的紅塵之心好像都清明了、寧靜了,感覺還不錯,于是人們拄杖繼續(xù)前行。走了很長時間,山里的月亮出來了,周圍花香撲鼻,仔細一看,滿山全是牡丹花,差不多走到二更天,人們終于走到一戶百姓人家,家里只有一個老人,還沒睡覺呢。他一看有客人來,挺高興的,把大家都請進來,鋪開一張葦席請大家歇坐。落座后,人們向老人表示愧謝,說道:“深更半夜,作為不速之客,我們做飯的仆從沒跟上來,現(xiàn)在沒地方吃飯,肚子餓了,能不能請老人給我們準備一餐飯,明天算錢給你!”老人說:“如果你們不嫌我的食物粗糙,那我就給你們準備,錢就不用提了!”過了一會,老人把一缽麥飯,一盆菜羹端出來,席間放了一圈碗,老人給大家一拱手說:“請用吧。”老人在床榻正中坐下來。過了一會兒,老人把蒸好的一種食物拿出來,大家一看,這東西像小孩兒。大家沒人敢下筷子,唯獨關壽卿掰下來吃了一點,老人說:“這東西我已經(jīng)放六十年了,準備暮年時受用,今天見到你們這些遠來的貴客來到寒舍,我就不敢專享了,于是拿出來給大家吃,你們?yōu)槭裁炊疾怀阅兀?/span>”這么一說,大家就都吃了,吃完以后,老人說:“這是松根下的人參。”到了第二天,老人又帶著他們到旁邊的民家去拜訪。有些人看見這些外來的客人,都特別高興,爭相請他們吃喝,都說:“這地方?jīng)]有租稅,我們開山為地,簡單做些農(nóng)業(yè)耕種,出產(chǎn)不多,但也夠日常生活,也包括逢年過節(jié)的花費,縣里的官吏不到這兒來,這地方長年沒有他客,各位賢人,你們怎么會到這兒來呢?”村人們留關壽卿等人住了三天,最后他們被村民送出山了。現(xiàn)在回憶起來,那地方至少生活著數(shù)百人,年齡小的也都是眉毛胡子白發(fā)蒼蒼了,那地方?jīng)]有小孩和女人。后來,關壽卿沒找到機會再去拜訪,這事情就是關壽卿講的。【祥宏點評】:這是關壽卿的親身經(jīng)歷。關壽卿,宋代歷史人物,做過簡州(現(xiàn)四川簡陽)太守;這個宋代的老人村聽起來像是一處世外桃源,令人向往;鹽酪,字面就是“鹽和乳酪”之意,宋代也是“豆腐”的別稱。如果村民們連豆腐都不吃,吃啥呢?;麥飯,可有兩個參考解釋:一個是磨碎的麥煮成的飯。再有指的是一種“(野)菜團子”;老人所說松根下的人參,長的有點像小孩。這個細節(jié)有研究者認為,《西游記》中“五莊觀人參果”情節(jié)的靈感與來源于此。全本夷堅志,點開免費聽
(文圖說明:《夷堅志》原文電子版文字主要來自“夢遠書城”-特別致謝!再經(jīng)中華書局出版的《夷堅志》校訂;全部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夷堅志》簡介:
宋代大文人洪邁編撰的《夷堅志》是中國古代志怪筆記小說的頂峰。它卷軼浩繁,包羅萬象,流傳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個宋代事件,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偉大的寶庫之一。
《夷堅志》的時空觀深契佛法,與宋代文化領先世界的歷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異事、神怪大全,本質(zhì)上卻是最真實細膩的宋代社會生活實錄,極具文獻價值。 宋代社會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國人的心靈格局,《夷堅志》仿若是中國人的心靈大海。人們平時沉浮其中,茫然不覺,一旦凝神靜思就會發(fā)現(xiàn): 天下沒有新鮮事,一切盡在《夷堅志》 隨手轉(zhuǎn)發(fā),積功累德 (解讀:祥宏談夷堅系列之36-從《夷堅志》看宋代的“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