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眼中,孩子在未上學之前總是令自己滿意的,怎么看怎么可愛。但是成年人又一個壞毛病,就是長期混跡于社會,即使與孩子相處有時候也會無意間帶進來社會的那一套,而這一套虛假的東西孩子并不能辨別,導致孩子與家長之間出現了矛盾,那么家長的哪些行為導致孩子出現誤解與分歧呢? 一、過度謙虛 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比如古代君主都是擇賢而薦的,即使這個人心在再焦急,再怎么渴望“快給我快給我”,嘴上還要推辭“不不不,承受不得”,甚至還要跑到深山老林表示謙虛。 這種謙虛就是過頭了,雖然現在人沒有這種推官職謙虛的表現,但是依舊能處處體現。比如有人夸贊孩子:這孩子不錯,挺聰明。家人聽后連連擺手,笑道:哪里哪里,渾子一個。 如果孩子在場,這對孩子肯定是沉重的打擊,自己家人都不認可,自信心也會受到打擊,也會恨家人不給自己“面子”,從而親子間出現矛盾。 二、要求孩子見人打招呼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特別是春節(jié)的時候,各種各樣叫不出名的親戚朋友都來了,無論他們抱著什么心態(tài),家長必定會把孩子叫來,讓孩子一個一個問候、老爺好、叔叔好、阿姨好、阿姨的姥爺好…… 孩子對此都會感到拘謹,家長強迫孩子打招呼的話,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怯懦,在下次的時候會躲得遠遠的。家長怪孩子不明白自己的苦心,孩子也責怪家長,親子之間就出現矛盾了。 三、逼孩子分享 這種對于家里有二胎的家庭最為常見,常常聽到“你是哥哥,你要讓著妹妹”、“你是姐姐,你要讓著……”之類的話。孩子小的時候都需要安全感,家長這樣逼迫孩子分享,會導致孩子安全感缺失,兩孩子之間也會出現爭吵打架的情況,這都是家長處理方式不當的原因。 家長在要求孩子分享前,最好問問孩子愿不愿意,不要以為認為應該這樣就必須這樣,這樣只會導致孩子反感。 齊麗娟有話說: 總之,親子相處的時候依舊需要語言藝術來維持關系,家長也要尊重孩子意見、選擇,只有給孩子尊重,孩子才會更加優(yōu)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