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歷史悠久,有“七朝古都、三朝國都”之稱,元明清三代幾百年營造的北京城,曾為世人矚目。在罕見老北京城風貌的今天,《“四九城”內外——老北京地名的講究》的作者楊學軍懷揣著一份“北京文化自信”,引領讀者了解北京城的講究、領略北京獨特的歷史文化、感受北京深厚的底蘊。 國子監(jiān)街,北京中軸線北側偏東,東西走向,位于雍和宮大街與安定門內大街之間。這條街因其中的“孔廟”與“國子監(jiān)”而聞名, 史稱“左廟右學”。 古代教育的最高殿堂——國子監(jiān)
由于朝代更替,現(xiàn)存北京國子監(jiān)內的建筑多為明清所建。建筑群中軸線有:集賢門、大學門、琉璃牌坊、辟雍泮水、彝倫堂、敬一亭;兩側的六堂、鐘鼓樓、井亭及古柏蒼蒼的庭院,寬闊而靜雅。 集賢門、大學門分別是國子監(jiān)的大門和里門。細心人會發(fā)現(xiàn),兩個門都不設門檻,人們可平步而入。這不是偶然,其中是體現(xiàn)先師孔子“有教無類”的觀念,即不分出身貴賤高低,教育平等。 國子監(jiān)辟雍大殿 門內有一座琉璃牌坊,三間四柱七樓廡殿頂式,上覆黃色琉璃瓦,架以綠色琉璃斗拱,這是京城唯一一座專為學府設立的琉璃牌坊。正面額首皇帝御書“圜槁教譯”,引導人們進入“辟雍泮水”。 牌坊以里,即見方正宏偉、泮水環(huán)繞的殿堂“辟雍”。這是國子監(jiān)的核心建筑?!氨儆恒睘榍〕?,皇帝講經(jīng)之所。明清帝王登基,都要親臨辟雍講學,大殿內外,學子云集,聆聽皇帝教誨,以昭示皇朝“崇文重教”。辟雍殿建成以前,歷代皇帝講經(jīng),是在后面的彝倫堂。 復蘇槐與羅鍋槐 1905年,光緒采納革新派建議,改設學部,國子監(jiān)作為最高學府的使命終告結束。 京城儒學的圣地——孔廟 國子監(jiān)東鄰是孔廟,這是元、明、清帝王祭祀至圣先師孔子的地方。元大德十年(1306)建成,明永樂九年(1411)在舊址重建,清乾隆二年(1737)易為黃色琉璃瓦,光緒三十二年(1906)升祭孔為大祀。 孔廟大成殿 正門“先師門”,進門便是“進士題名碑”碑林:有石碑198座,上有元、明、清三代進士5萬余人的姓名、次第、籍貫,以彰顯王朝人才輩出;張居正、于謙、袁崇煥、曾國藩、紀昀、劉墉、林則徐、沈鈞儒等人的名字均在其上。 孔廟進士題名碑碑林 觸奸柏 十三經(jīng)碑林 莘莘學子的理想之路——國子監(jiān)街 因有孔廟、國子監(jiān),元明清幾朝,這條街是了不得的地方: 歷經(jīng)幾百年風風雨雨,這條街及街里的牌樓,還有孔廟、國子監(jiān)建筑群,明清兩朝的“進士題名碑”和十三經(jīng)碑林,都相對完整地留存下來。
|
|
來自: gudian386 > 《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