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梅為妻,以鶴為子 據(jù)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單身人口已達2.6億,而且這個數(shù)據(jù)還在不斷增長中?,F(xiàn)代人都想得開,誰也不想遷就誰,買不起房子、不想生孩子、只想自己一個人生活……不想結婚的理由有千萬個,結婚的理由卻想不到幾個。其實,不止我們現(xiàn)代人這樣想,在1000多年前也有人抱著同樣的想法,終身未娶,做了一輩子的單身貴族,他就是林逋。 01 林逋是浙江錢塘縣人,自幼父母雙亡,但他勤奮好學,樂觀向上,家里貧窮也不以為恥,安然自若,頗有顏回之風。年輕的林逋曾暢游江、淮等地,過了很長時間才回杭州?;睾贾葜?,40余歲的他在西湖孤山建造了一座房子,隱居在此。 他隱居的地方,竹樹環(huán)繞,絕對是一個遠離塵囂的清幽之所。吃食皆親自耕種,閑時也養(yǎng)蜂。 林逋平時沒別的愛好,除了喜歡寫詩作詞,還種了一株梅,養(yǎng)了兩只鶴,與他相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閑暇時,他也常駕小舟游覽西湖周圍諸寺院,與寺里高僧結為詩友。 作為一個隱居人士,林逋的朋友圈可不一般,全都是大佬。當時丞相王隨、杭州郡守薛映都敬佩他的為人,喜歡他的詩,經常去孤山與之唱和,還出錢給林逋修建新宅。林逋與北宋默寫天團之二的范仲淹、梅堯臣也有詩唱和。 每當有客人來,林逋養(yǎng)的兩只鶴就發(fā)揮作用了。叫門童子會縱鶴放飛,林逋見到鶴就知道有客人來了,駕著舟回來。 據(jù)《宋史·林逋傳》記載,“逋善行書,喜為詩,其詞澄浹峭特,多奇句”。他每次寫完詩稿,略微欣賞、吟詠一會,即隨手撕掉。有人問他干嘛不保留下來,留給后人。林逋說:“我隱居在山林之間,現(xiàn)在尚且沒有以詩出名的想法,哪還希冀名揚后世呢?”幸好還有好事的人私下記錄下來,現(xiàn)在林逋的詩還留存有300多篇。不然,我們也不能欣賞到他的好詩。 林逋最出名的一首詩要數(shù)《山園小梅》,尤其其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句被譽為千古詠梅絕唱,將梅花的神態(tài)寫得活靈活現(xiàn)。以梅為妻的林逋,果然名不虛傳。 02 這樣隱居山林、淡泊名利的生活他一過就是20年,20年都不曾踏足過城市。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名氣也越來越高,連宋真宗都聽說了他的名字,賜給他粟米、布帛,詔令官吏一年中季節(jié)時令慰問。林逋雖然感激,但不驕傲。很多人勸他入仕,都被他婉言相拒了,自謂:“然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p> 大致意思就是,我的志向不在于成家立業(yè),也不在于功名富貴,青山綠水才是我心之所向。不慕富貴榮華,安貧樂道,這種境界,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xiàn)代,都少有人能及。 林逋終身不仕不娶,也沒有兒子。他與東晉的隱居者陶淵明還是有很大的區(qū)別。林逋全無半分入仕之心,一生未曾踏入過官場一步。而陶淵明從起初的入仕到最終的歸隱,前后經歷過四五次反復,說明陶淵明內心其實還是想在官場有所作為,經歷過仕途的打擊與官場的黑暗才絕了仕途之心。 陶淵明隱居與東晉黑暗的政治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系,在那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時代,寒門子弟很難有一番作為。而林逋所處的北宋,風氣重文輕武,文人有很高的地位,有才華之人都想通過做官一展心中之抱負,因此人才輩出,北宋默寫天團的誕生并不是毫無緣由。陶淵明如果生活在北宋,可能就不會隱居了。 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林逋依然堅守了自己內心的想法,選擇了隱居,不以詩謀利,實在難能可貴。天圣六年(1028年),林逋結束了他61歲的人生。他去世的消息傳出,連宋仁宗都哀悼,賜謚“和靖”。 關于林逋終身未娶背后的原因還有諸多猜測,有些人認為林逋終身未娶是因為經歷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愛,最終未果,所以才終身未娶。支持這一論點的理論依據(jù)就是林逋寫過的一首詞《相思令·吳山青》: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 這首詞描寫了一女子與情人訣別的情景,多么哀怨纏綿。他們認為林逋一定是經受過愛情創(chuàng)傷,才能這么將愛人分別時的情緒刻畫得這么精準,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依然傾向于他沒有因為某段無果的愛情而終身未娶,而是個人選擇了做一個單身貴族,畢竟一個人他不香嗎? 人生短暫,還是抓緊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吧,結婚不是必選項,做一個像林逋一樣堅守內心真正想法的人才不會后悔! 以上圖片皆來源于網絡 end. 話題討論: 大家認為林逋是因為什么原因終身未娶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