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 廣州有三樵,曰東樵,曰南樵,曰西樵。西樵者,南海之望; 而東樵,羅浮之佐也。去廣州治西百余里。奇秀峭拔,挹云霄而上之,望若青蓮之花。而四面方立,立皆內(nèi)向。諸峰大小相聯(lián)屬,皆隱于削成之中,又若芙蕖之未開然者。 山之東,凡二十峰; 南十有五; 西十有八; 北亦十有八; 合為七十二峰。而以大科為絕頂。巖二十有一。洞有十。其飛泉散出于諸峰間,乍合乍分。合者為臥泉,分者為立泉,狀各不一,凡泉三十有二。 其一在噴玉巖,一在錦巖,一在漱玉巖。二在垂虹洞,左右交流,如雙虹下飲,故曰垂虹。又有二泉在云谷中,群峰回合,勢若層城。有白沙書院,瀑布左右夾之,合流行石上,委曲數(shù)里,從巖頂噴飛,因名其下巖曰噴玉。 又有泉二,在天峰左者曰左天泉,右者曰右天泉,合奔云谷,注于九曲之溪。有二亭,曰左瀑,曰右瀑,以收其勝。其在廣朗洞口者,凡作三級,逶迤而下,冰轟雪吼,倒射青冥,勢益瀑。 又一在水簾洞,是曰水簾,為九曲溪下流,披灑壁間,霏微若珠箔。又一在云端村,其曰瀉錢泉者,從空細下, 傾擊有聲, 石薄巖虛, 琮琤相應(yīng), 亦一瀑布也。 其在碧玉洞者,擘崖而出,橫直恒無定勢,余氣為煙為霧者,冥濛竟數(shù)十丈,望之常若非泉然。蓋自噴玉巖至此,為飛泉者十有三矣,而以此碧玉之瀑為最奇。 《西樵》是敘述廣東南??h風(fēng)景名勝地西樵山,重點介紹西樵山的十三飛泉。 先寫廣州有三樵,引出西樵,然后指出它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山勢和山形。接著寫西樵的山峰、山巖、山洞、飛泉和飛泉的出處,為下文寫飛泉伏筆。緊接著描述十三飛泉 (瀑布) 的狀貌、特色,為本文重點。 西樵的地理位置在廣州西面百多華里處,它山勢“奇秀峭拔”,高聳云霄; 從山形看,由于四周山巖排成方形,而連綿的山峰又隱藏于刀削斧劈般壁立的山巖之中,圍繞主峰,所以望去就好像沒有開放的蓮花,比喻形象生動,給人以直感。 東南西北七十二個山峰,二十一個山巖,十個山洞,三十二個山泉,構(gòu)成了西樵山的奇特景觀。飛泉有分有合。合流時,因地勢較平坦,成為溪流 (臥泉); 分開時,因地勢陡峭,成為飛泉 (瀑布)。 在敘述十三飛泉時,重點描寫了垂虹、噴玉巖、左右天泉、廣朗洞口、水簾洞、瀉錢泉、碧玉洞。有的狀貌,有的寫聲,有的繪景。狀貌的有垂虹、噴玉巖、水簾洞,如垂虹是因泉水“左右交流,如雙虹下飲”而得名,噴玉巖、水簾洞也是循名責實,其貌相似。寫聲的有瀉錢泉,因泉水“從空細下, 傾擊有聲, 石薄巖虛, 琮琤相應(yīng)”, 就像把銅錢朝下傾瀉發(fā)出的響聲一樣。繪景的有廣朗洞、碧玉洞,如碧玉洞,因泉水像掰開巖石而出,“橫直恒無定勢,余氣為煙為霧”,迷迷茫茫,好象不是瀑布。最后一句收尾,從噴玉巖至碧玉洞共有十三個瀑布,最奇特的就是似瀑非瀑的碧玉洞了。 全文僅400余字,把西樵山的外貌、山峰、山巖、山洞、山泉作了生動形象的描寫和具體的介紹,把讀者一步一步地引入了西樵山,使之欣賞西樵山山峰的挺拔壯麗,瀑布的旖旎多姿,美不勝收。 文章層次分明,從整體到部分,環(huán)環(huán)相扣,發(fā)展自然,既介紹了西樵山全貌,又重點突出了飛泉。文字洗練而又錯雜有致,是本文語言上的一大特點。主語承前省略在文中多次出現(xiàn),寫十三飛泉時,為了避免單一數(shù)字的枯燥乏味,常把“一在”“又有”“其在”“又一在”等字眼交替使用,可見作者驅(qū)遣文字的功力。 作者觀察事物細微,占有材料翔實,加之文筆生動形象,使本文不僅具有資料性、可讀性,而且也有一定的文學(xué)價值。 李調(diào)元(1734-1803),字羹堂,號雨村,別署童山蠢翁,四川羅江縣(今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調(diào)元鎮(zhèn))人。清代四川戲曲理論家、詩人。李調(diào)元與張問陶(張船山)、彭端淑合稱“清代蜀中三才子”。李調(diào)元與遂寧人張問陶(張船山)、眉山的彭端淑合稱清代四川三大才子。其中,張問陶成就最大,袁枚稱其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彭端淑次之,詩名不彰;李調(diào)元第三。嘉慶本《四川通志》認為李調(diào)元:“其自著詩文集,不足存也?!倍〗B儀《聽秋聲館詞話》認為:“其自著童山詩文集亦不甚警策,詞則更非所長?!?/span> 品讀經(jīng)典 品讀好詩詞 品讀、鑒賞經(jīng)典詩詞歌賦 分享、交流精美原創(chuàng)文學(xu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