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這樣形容蘇軾:無可救藥的樂天派、文豪、大書法家、畫家、造酒試驗家、工程師、皇帝的秘書、酒仙、專唱反調(diào)的人、詩人。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被稱為“詩神”,果然不無道理,在他的詩中我們就可以一探究竟,任何詞語在他的筆下都能夠用的十分巧妙: “黃琮白琥天不惜,顧恐貪夫死懷璧 。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曠世奇才蘇軾不僅是杰出的文學家,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文學批評家。對詩歌的 社會功能和審美特性 認知方面,蘇軾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世間萬物,猶如過眼云煙 唐代的青原惟信禪師講過這么一句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每個人剛來到這個世界總歸是單純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但是你會慢慢成長,長大后的世界對于你來說有些復雜,你意識到能看到的只是表面,最真實的樣子反而看不清。這時候你會深陷其中,有些困惑, 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從單純天真到認清事物本質(zhì),這就是成長的過程,難的是第三重境界。 世間萬物,猶如過眼云煙,這種返璞歸真的認識便是第三重境界了。 只有少數(shù)人能夠達到第三重境界,而大文豪蘇軾就在其中。 他在臨終時曾給小兒子蘇過留下一首詩,這首《廬山煙雨》首尾兩句完全相同,流傳后世,成了千古名作,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 全文如下: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蘇軾寫下這首詩作,表達了對兒子的殷切希冀,愿他一生少些坎坷。 前兩句詩句表示的是在蘇軾看來,廬山的煙雨,浙江的錢塘大潮都是世所罕見的美景,他曾經(jīng)對此充滿了向往,若不能親自去觀賞一番就是一個遺憾?!皬]山煙雨浙江潮”目的是贊美廬山和錢塘江美麗的景色。 后兩句為第二部分,在這層感情色彩中,蘇軾已經(jīng)不再懷有期盼和興奮的心情,因為他已經(jīng)看過了廬山和錢塘江的盛景,這里的“廬山煙雨浙江潮”就不是在贊美風景了。 當他親眼看到了迷蒙的廬山煙雨,壯闊的錢塘大潮,才發(fā)覺也不過爾爾,并沒有什么好讓他激動。 不是廬山煙雨不夠美,也不是浙江大潮不夠壯觀,只是心境不一樣了。 蘇軾也曾追求于功名利祿,幾十年官場的風云變幻起伏跌宕,讓他明白了: 一切不過是過眼云煙罷了。 他在告訴兒子不要走自己的老路,所以才會以“廬山煙雨”為喻,教兒子不要沉溺于追求功利,很令人感動。 這一生,我們常常會這樣那樣的執(zhí)著,或是人,或是物,看不開,放不下,所以才會陷入無窮無盡的痛苦。 沒有追求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但若因此生出了執(zhí)念,那么痛苦將如影隨形。 讀蘇軾的詞,可以怡心,品蘇軾的人生,讓人奮發(fā) 人生一世,風風雨雨,怎樣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 在中國古代的文人中,蘇軾的人生對我們最有參考意義。 他豐富的一生,可以讓我們在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時,都能得到有價值的人生提示。 他的故事,是一盞淡茶,是一盅苦酒。他可在人生逆境苦中作樂,也可發(fā)出痛徹人心的悲傷。一支筆,一袖風,他寫下的,皆是你所熟識的詞,卻是你所不知的一往情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