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jié)束了烏江畫廊之旅后,我與朋友順道去了仙女鎮(zhèn)。重慶武隆的這個小鎮(zhèn)因仙女山得名,因世界自然遺產(chǎn)而出名,也因重慶人夏天來此避暑而爆名。我們到達時恰逢五一小長假,滿眼盡見游客來,仙女鎮(zhèn)陷入了人滿為患的災難中。有人幸災樂禍,正好以逸待勞,吃住都漲價,喜迎利市大收成。而天氣正好與店老板們的陽光臉色相反,陰沉沉地下小雨,三天沒晴過,趕上了仙女山的雨水季節(jié)了。
走上仙女山草原,人山人海。我也無奈了,不過但凡沾仙字的地方總會云遮霧障。雨霧茫茫中的仙女山還真是一處妙境,趣味無窮,可圈可點。景物虛虛實實變幻不定,游人則是一幅幅神仙忙活圖。照片效果,有時神秘有時怪誕有時夢,也有高更畫作的意境“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又成古老的哲學命題了。




















仙女鎮(zhèn)是世界自然遺產(chǎn)“天坑地縫”的主體景區(qū),“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外景拍攝地。下雨天里想縱情飽覽它恐怕奢望了,但來了總要看看的。雨中匆匆一游,像是為完成任務。好在晚上看《印象武隆》夜歌的感覺很好,天坑峽谷野外大空間的燈光效果與演出陣勢頗見奇效與場面,把川江船工纖夫的千年悲壯來了一次史詩性的藝術大升華。
但,藝術歸藝術,我還是想起了沈從文先生那些關于船工纖夫的文字描寫,既真實又鮮活。白天,船工纖夫們在水中險灘上撐船拉纖、勞力玩命,甚至還丟命。夜晚,岸上的吊腳樓里一定是他們的風流勝地了,是否非家非禮的男歡女愛不重要,關鍵是沈先生筆下的這些人都樸實善良,互相充滿了等待、牽掛與溫存。人性中還存真與誠,足矣。









最后的這張照片為《印象武隆》劇照,舞臺伸入觀眾席,演員離我不足4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