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牌:來源、故事與意象(2) 2、 民間傳唱 民間也向來不乏作曲家,可惜難入史家法眼,絕少留下名字的機(jī)會。不過他們對文人翻唱新聲的影響可不小。詞牌《竹枝》原來就是民間作曲家的作品,中唐詩人劉禹錫在所作《竹枝詞·引》中寫道: 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余來建平,里中兒聯(lián)歌《竹枝》 ,吹短笛,擊鼓以赴節(jié)。歌者揚(yáng)袂 睢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其卒章激訐如吳聲,雖傖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轉(zhuǎn),有淇、濮之 艷。昔屈原居湘、沅間,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為作《九歌》,到于今荊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 詞》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變風(fēng)之自焉。 這篇“引”文使我們知道詞牌《竹枝》原本為巴蜀一帶民間無名氏所為。 《祝英臺近》也當(dāng)是民間傳唱的歌曲。梁祝為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在民間有廣泛的知名度,而且歷史相當(dāng)悠久,影響地域非常遼闊。毛先舒《填詞名解》引《寧波府志》敘說梁祝故事,其實(shí)河南汝南、山東濟(jì)寧、江蘇宜興等不下十處都有詳細(xì)的流傳。《寧波府志》成書太晚,現(xiàn)存最早的相關(guān)資料是初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其書載有“義婦祝英臺與梁山伯同?!笔?,晚唐張讀的《宣室志》則以《義婦?!窞槊^為詳盡地記載了梁祝故事。梁祝故事流傳如此之廣,民間藝人取以為題,創(chuàng)制樂曲正是極為自然的了。 明楊慎說:“樂府有《穆護(hù)砂》,隋朝曲也,與《水調(diào)》、《河傳》同時,皆隋開汴河時辭人所製勞歌也。”(《詞品》)他的推論或許有些道理,與《穆護(hù)砂》相仿,《漁歌子》、《赤棗子》、《鹽角兒》等似與職業(yè)有關(guān),《河瀆神》、《二郎神》、《江神子》等似與民間祭祀有關(guān),大約也都源出民間。 3、借用樂府詩題或剪裁隋唐歌舞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