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天水市麥積區(qū)的秦嶺山脈,與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并稱中國四大石窟。麥積山石窟始鑿于東晉十六國的后秦時期,歷經(jīng)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斷的開鑿營建,現(xiàn)保存大小窟龕221個,造像7800余身,壁畫1000余平方米,是中國內(nèi)陸開鑿最早的石窟寺之一。2014年,麥積山石窟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以精美的泥塑藝術(shù)聞名中外,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現(xiàn)為國家5A級景區(qū)——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的重要景點。天水麥積區(qū)天水,古時為絲綢之路重鎮(zhèn),東西連接關(guān)中平原和河西走廊兩大地理區(qū)域。天水目前已通高鐵。從天水南站出來,經(jīng)過新建的天水麥積區(qū),景色如畫,天高云低。
渭水現(xiàn)稱渭河,是黃河最大支流。古人認為是涇水濁而渭水清,固有“涇渭分明”的成語??僧斘覀兘?jīng)過天水麥積山附近的大橋上,看到的渭水卻是同樣的渾濁不清。
原來一直認為中國最著名的是三大石窟。來到天水麥積山后,才知道“四大”的稱號并非浪得虛名。麥積山石窟是古代絲綢之路文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石窟風格不僅受到中原北方主流石窟的影響,也受到中國南方和絲綢之路上其他國家文化的輻射。由于麥積山石窟泥塑造像以突出的人格化、世俗化和形神兼?zhèn)洹屿o相生的獨特風格,以及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完美結(jié)合,對研究中國佛教藝術(shù)史提供了重要的實證資料。
麥積山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
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shè)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
游人們攀登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免驚心動魄。就連我們走完從大門到山前的道路也力不從心,只好以騎馬代步。
麥積山石窟原是一個完整的山體,唐開元二十二年,天水一帶發(fā)生強烈地震,使崖面中間部分塌毀,整個窟群便分為東崖和西崖兩部分。
縱觀麥積山石窟,分別以立于東、西崖壁上的“東崖大佛”和“西崖大佛”為核心,組成兩組龐大的石窟群,形成東崖和西崖兩部分。
這兩組石胎泥塑佛像,是麥積山石窟中體形最大的露天造像,仿佛是以整座崖壁為佛龕,氣勢宏偉,高高在上,俯視著前來朝圣的蕓蕓眾生,被視為麥積山石窟的代表作。
我們首先看到的“西崖大佛”(第98窟),始塑北魏,懸立在露天的崖壁上,石胎泥塑分別雕塑著“西方三圣”——阿彌陀佛、觀音和大勢至菩薩。其中阿彌陀佛高約13米,兩側(cè)的菩薩高約9米,雖然形體沒有“東崖大佛”大,但是雕塑年代卻早了近一百年。
然后,走到東崖大門。仰望壯觀的石窟,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的石窟密如蜂房,大大小小,參差有致。
“東崖大佛”(第13窟)始塑隋朝,一佛二菩薩,中間的釋迦牟尼高約15.70米,倚坐式,法相莊嚴,是麥積山最大的造像,兩旁的菩薩高約13米,側(cè)身侍立,和藹可親。
石胎泥塑的大佛始塑于隋代,據(jù)說最初是在建在石窟中,后因地震,石窟外壁被震塌,于是便成了“露天大佛”,大佛外層泥塑也因此受到嚴重破壞。今天所見的大佛是南宋年間重塑的。
麥積山的導(dǎo)游圖形象地展示了東西崖兩個景區(qū)的概貌。
麥積山東崖麥積山風景區(qū)的大門設(shè)在東崖景區(qū)的一側(cè)。
游覽首先從東崖的這座瑞應(yīng)寺開始。杜甫有詩贊曰:'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石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
經(jīng)過景區(qū)簡介長廊直達中區(qū)入口。
仰望搭建在山崖的云梯棧道,凌空飛架,屋檐廊柱,斗拱飛檐,壯觀輝煌。
沿著架空云梯,層層攀援。
直接到達第13窟,即建于隋代的“東崖大佛”。
第13窟東崖大佛,即三大摩崖佛像處。
登高遠望,綠樹叢中的寺廟。
東崖大佛中間的釋迦牟尼高約17米,兩側(cè)的菩薩則高13米,懸立崖面,一副“觀照大千”的神態(tài)。
由于地勢十分狹窄,這是實際可以看到的大佛形象。據(jù)說這龕造像原來也“藏身”于石窟之中,后來唐代地震,石窟外壁被震塌,于是便成了“露天大佛”。
于是呈現(xiàn)出佛也沉思的形象——象征“我思故我在”之意。
緊靠大佛的第9窟。北周,宋、明、清重修,大型崖閣式建筑,前有棧閣,后并列開七窟,又稱“中七佛閣”。
各龕內(nèi)分別塑一佛二弟子或二菩薩,龕中主尊組成七佛。此為第一龕。
現(xiàn)存造像19身,壁畫保存約60平方米,明、清重繪。此為第9窟第二龕。
人格化、世俗化的佛像栩栩如生。
第9窟第三龕。
菩薩花蘿高冠,面目端莊秀麗,胸部半袒、雙臂外露、肌膚豐腴。但姿態(tài)服飾有別,體形微呈型扭動曲線,婀娜多姿,后人形象地稱唐代的菩薩如宮娃,具有'豐滿圓潤'的藝術(shù)風格。
第9窟第四龕。第四龕頂部繪共命鳥,為雙頭童子形象,鳥翅鳥爪,新奇別致。
人格化、世俗化的佛像栩栩如生。
再往上攀登至第3窟,北周開鑿,宋、明重修,因有上下六排千佛而又稱“千佛廊”。
登高遠望,綠樹成蔭。
“千佛廊”,人字披頂長廊式崖閣,全長36.5米,為早期木石結(jié)構(gòu)建筑形式。
現(xiàn)存千佛297身,均為石胎泥塑,身高約0.9米,均結(jié)跏趺坐,造型敦厚,排列規(guī)整,場面壯觀。
上兩排佛像雖經(jīng)宋、明重妝,仍不失原作風貌。
繼續(xù)攀登前往建于北周,唐、宋、明、清重修的第4窟。
第4窟又名“散花樓”、“上七佛閣”。大型廡殿頂崖閣,全長31.4米,雕鑿精致,宏偉壯麗。
上七佛閣是公元565年,時任秦州大都督的李允信正為亡父祈福在此建造。北朝文學(xué)家庾信為之作銘。
現(xiàn)存圓雕和石胎泥塑85身,七龕主佛構(gòu)成七佛,歷經(jīng)唐、宋、明、清重修或重妝,各龕內(nèi)現(xiàn)存影塑700多身,均為北周原作。
窟內(nèi)原塑一佛二弟子六菩薩或一佛八菩薩像,歷經(jīng)唐、宋、元、明不斷修繕,造像已非初始原貌。
諸龕外部浮雕帳幔帷幕上飾火焰紋、寶珠、鱗片網(wǎng)絡(luò)花飾及流蘇等。
上七佛閣現(xiàn)存壁畫約250平方米,廊頂及龕外上方的壁畫,體現(xiàn)了北周時期的繪畫水平,其中龕上方前五幅“薄肉塑”飛天壁畫造型優(yōu)美,風格新穎。
由于上七佛閣位于東崖三大佛上方最高處,距地高約70米,為麥積山規(guī)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也是最輝煌壯觀的殿堂式大窟。
堪稱麥積奇觀。
麥積奇觀
第5窟位于東崖西側(cè)最高處,上七佛閣左側(cè)。隋代始造,初唐完成,俗稱“牛兒堂”,三間四柱式崖閣。
現(xiàn)有隋、唐兩代泥塑造像15身,三龕主尊為三世佛,歷經(jīng)重修,隋代造像清俊慈祥,初唐造像圓潤秀麗。
中龕外,有踏牛天王,孔武雄健,氣勢不凡。
現(xiàn)存壁畫約70平方米,廊外正壁右上方的“西方凈土變”及廊頂?shù)谋捡R圖,構(gòu)圖嚴謹,施色艷麗,為唐代繪畫的上乘之作。
東崖最高處,極目秦天舒。
麥積山中區(qū)麥積山石窟藝術(shù),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shù)聞名中外。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么,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厘米,體現(xiàn)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景區(qū)中區(qū)的一座號稱“東方的蒙娜麗莎”雕塑。從麥積山石窟導(dǎo)游圖中可見,東西崖景區(qū)均應(yīng)圍繞著第44窟的主佛展開??墒?,但我們游完了東崖并沒有發(fā)現(xiàn)第44窟。
實際上,我們在攀登東崖時,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許多被紗網(wǎng)屏蔽著的洞窟。
出于對文物保護的需要,麥積山絕大部分的石窟,游客只能隔著紗窗觀看,而且有些特窟不讓拍照。
為了能夠欣賞到第44窟神奇的主佛雕像,特從麥積山石窟官網(wǎng)收集了幾幅照片用來展示。這就是麥積山塑像中的精品——正壁龕內(nèi)塑坐佛一身,龕外塑左右脅侍菩薩各一身,左、右兩壁后側(cè)塑弟子各一身。佛高1.60米,水渦紋高肉髻,內(nèi)穿僧祗支,胸前系結(jié),外披通肩袈裟,結(jié)跏跌座。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殘存彩繪痕跡,覆于佛座前的懸裳衣褶俱呈圓轉(zhuǎn)的線條,質(zhì)感厚重,層次分明,富有裝飾趣味。佛面形方園適中,端莊典雅、微微俯視、和藹可親,集中體現(xiàn)了西魏造像的美感。
中間的那座主佛造像,清俊瀟灑的風格,雍容大度的形象,儒雅從容的姿態(tài)和雋永含蓄的微笑,構(gòu)成了西魏造像中最完美的佛的形象。尤其那典雅圣潔的微笑,安詳又神秘,被譽為“東方蒙娜麗莎”,堪稱古代泥塑藝術(shù)之典范。
此佛像應(yīng)該是麥積山的標志,被作家薛林榮寫成散文《西魏的微笑》,甚至被收入到一些地方高考模擬作文的材料中。
西魏的微笑薛林榮麥積山石窟第四十四窟,西魏造像,距今約一千四百七十年。石窟中主佛高約一點六米,水渦紋高肉髻,結(jié)跏趺坐。舉右手,五指前伸,掌向外,作“釋迦五印”之一的“無畏印”,左手下垂膝前,作“與愿印”。舒指仰掌間若有甘露流焉。鼻梁高而修直,額頭寬廣。通肩袈裟自然下垂,衣褶如花朵般蓋過雙膝,覆于佛座前,比重幾乎占到了整座雕塑的一半,質(zhì)感厚重,線條飄逸,層次分明,具有濃厚的裝飾趣味。佛坐姿勢極為沉靜,衣褶的曲線卻動感十足,其雕刻之精妙,光影之分配,開北朝造像之新境。這顯然是西魏泥塑的巔峰之作,也是北朝石窟造像中的至尊之作。特別令人驚嘆的是,這尊佛長眉入鬢,眼光下垂,細而長的眼角和微翹的嘴角流露出深情的笑意,慈悲莊嚴中有著溫暖嫻靜的人間表情,她的微笑使密如蜂房的洞窟瞬間生動起來!那么,她的原型是誰?是西魏文皇后乙弗氏。史料載,乙弗氏是河南洛陽人,容貌端莊,仁慈寬厚,是西魏文帝即位后冊封的第一位皇后。南北朝時期,東魏強大,西魏弱小。后者存世僅二十二年,政權(quán)事實上掌握在權(quán)臣宇文泰的手里。作為弱國傀儡皇帝的皇后,乙弗氏顯然是弱勢群體,悲劇命運是必然的。彼時,東魏、西魏均對北方強敵柔然國采取和親的乞求政策,先是東魏將公主嫁給柔然,西魏見狀,慌忙廢掉乙弗皇后,迎娶柔然公主,立為“悼后”。乙弗氏被悼后威逼西走秦州(今甘肅天水),在麥積山削發(fā)為尼。但這還遠遠不能令柔然國的公主心安。當柔然國再次興師百萬進犯西魏時,開出的退兵條件,竟然是要求西魏處死乙弗氏!積貧積弱的西魏連打仗的血性也失去了,魏文帝只好敕令乙弗氏自盡。乙弗氏一人自盡,可以退兵百萬。在這種情況下,乙弗氏只能自盡。她選擇了“引被自覆而崩”,自己活活蒙死了自己,年三十一歲。一代皇后悲壯地退隱在歷史的深處,但西魏雕塑史上最精湛的一筆才剛剛?cè)腩}。以乙弗氏皇后的形象為藍本,約一千四百七十年之前的麥積山,新落成了一尊佛陀的造像,后人編號第四十四窟,是麥積山唯一的皇家石窟。普遍的說法是,第四十四窟坐佛是乙弗氏之子武都王為紀念母親所塑。乙弗氏的兒子武都王應(yīng)當從首都長安帶來了最高水平的工匠,他們從渭河的下游溯流而上,為麥積山石窟發(fā)愿造像。這是一次技術(shù)、精神、思想乃至情感的支援,工匠們秉持先進理念,同時兼顧渭河流域?qū)τ凇懊利惽f嚴”的審美要求,所造西魏坐佛,比例尺度十分完美,庶幾無纖毫遺失,人物的慈悲本性和內(nèi)在神韻反映得恰到好處。第四十四窟的造像技術(shù)遠遠勝于同類石窟,不難理解,這是由于皇宮的眷顧。她是渭河流域最雍容華貴的一尊佛。印度的佛、菩薩造像,都是男性,傳入中土后,逐漸趨于女性化。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所造佛像無不面相圓潤、彎眉細目、鼻挺嘴小,女性化特征十分明顯。這一趨勢在西魏得到了延續(xù)。麥積山石窟第四十四窟更是創(chuàng)立了西魏“美麗女佛”的無上典范。佛像的女性化,與其說是一個宗教學(xué)話題,不如說是一個民俗學(xué)話題,大慈大悲、美麗矜持、和藹可親……這些最能打動天下蒼生的柔軟詞匯,更多地與女性聯(lián)系在一起,佛陀在浩大的看不見的民族審美心理結(jié)構(gòu)的作用下,由男相而女相,從至高無上的神壇走向眾生,滲透著世俗化的情感。于是,工匠們以普通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塑造了莊嚴而又漂亮的佛陀女相!初夏的麥積山,雨過天晴,煙樹隱隱。二十年來,我去過很多次麥積山石窟,但拜謁第四十四窟,生平只有一次殊勝的機緣。美麗端莊、恬淡微笑的西魏坐佛,從佛陀的曲眉豐頰間蕩漾開來,由佛而人,由人而山,由山而樹。(節(jié)選自《散文》2014年第4期)麥積山西崖從麥積山東崖最高的“散花樓”(第4窟),穿過西側(cè)“小有洞天”崖壁隧道,經(jīng)“牛兒堂”(第5窟)沿棧道繼續(xù)西行,便進入麥積山的西崖。
這里,最具代表性的洞窟,當屬北魏時期所開鑿的西崖三大窟之一的“天堂洞”,也就是特窟135窟。天堂洞是西崖最高的一座石窟,距地面大約70米,和東崖散花樓遙相呼應(yīng)。天堂洞橫長方形平頂窟,其獨特之處是前壁上部開三個明窗。正壁中龕泥塑一佛二菩薩和窟左石雕一佛二菩薩,都是形神兼?zhèn)涞膬?yōu)秀作品。
最有意思的還是窟內(nèi)的石雕造像,石質(zhì)圓潤,造型生動,在這滿是泥塑造像的石窟中,自然顯得“與眾不同”——顯然它們是從山下雕刻好后,再搬進洞里來的。據(jù)說,那是在北周滅佛時被人們收藏在這里的。
這就是第98窟,又稱西崖大佛,疑是西方三圣,阿彌陀佛和大勢至菩薩腳踏祥云,右邊的觀音菩薩已經(jīng)殘毀。
1982年維修時,右側(cè)觀音菩薩并沒有修復(fù),而是依舊保留著它原來殘毀的模樣,裸露著內(nèi)部的原鑿石胎,以及北宋重修時為加固泥塑而附加的一根根木樁和樁孔。
據(jù)說這是為了保持文物的原貌,讓游客更多、更真實地看到“歷史”。
西崖的石窟除“西崖大佛”外,雖然也有不少精美的泥塑,由于基本都隔著紗窗,無法一一展現(xiàn)。
第191窟,西魏(535—556年),宋代重修,現(xiàn)存泥塑造像7身,龕外下方塑化生力士,兩側(cè)上方懸塑交腳菩薩,構(gòu)思奇特。
這是第54窟,西魏作品。
第121窟(特窟)為北魏晚期代表洞窟。螺髻梵王與菩薩緊緊相依,面帶笑意,竊竊私語,將世俗中男女傳情的瞬間,逼真地展現(xiàn)在佛教造像之中,不得不佩服,了不起的古代工匠大膽地沖撞佛教造像肅穆冷峻的傳統(tǒng)形象,藝術(shù)還原現(xiàn)實生活的勇氣。
第133窟中的佛與羅睺羅塑像,是佛教藝術(shù)中難得一見的反映佛陀與家人關(guān)系的作品。這組雕像中,佛陀手撫唯一愛子羅睺羅的頭頂,散發(fā)著無比溫馨的慈愛,這是一位偉大父親的慈愛。但作為父親的佛陀還曾說過,我視一切眾生如羅睺羅。這是佛陀的父愛與世人的父愛不同之處。
第165窟中的正壁右供養(yǎng)人,身著世俗服飾,瓜子臉,丹鳳眼,四瓣小嘴,為宋塑中的精品。
第123窟(特窟)為西魏代表洞窟之一。戴氈帽的童男造像淳厚樸實,梳牛角辮的童女甜美稚嫩,造型天真、純樸,生活氣息濃郁,生動地表現(xiàn)了虔誠信佛的世俗少男少女的形象。
順著棧道,小心翼翼地走下西崖。
麥積山的塑像本是佛教之產(chǎn)物,但諸多雕塑早已超越宗教的范疇,成為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在審美意義上帶來了極度的震撼。
天水伏羲廟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fā)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的榮譽。羲皇始創(chuàng)八卦,天水被譽為“易學(xué)之都”。游玩麥積山,順道看看天水主要的景點——國內(nèi)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我們每個中國人一直把自己稱作龍的傳人并為此自豪。龍,已成為我們民族的徽標和崇高象征。要說到龍的來歷,不能不追溯到三皇五帝時代,三皇是伏羲、神農(nóng)、黃帝,伏羲為三皇之首,被人們奉為神話傳說中的人文始祖。天水伏羲廟中國西北地區(qū)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原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位于天水秦州區(qū)西關(guān)伏羲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伏羲廟臨街而建。門前東西兩側(cè),有橫跨大街的兩座牌坊,面向相,上楣分別題有'開物成務(wù)'、'繼天立',與大門匾額之'開天明道'一樣,都是對伏羲功德的極端頌詞。
由于伏羲是古史傳說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宮殿式建筑模式,為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又因有伏羲廟,民國以前小西關(guān)城又叫伏羲城。
伏羲廟前的天水零公里標志
伏羲廟門坊又稱大門、正門、前門、頭門。明弘治三年(1490年)創(chuàng)建,歷代不斷重修,始成今制。面闊5間計17米,進深2間計5.4米。懸山頂,綠瓦龍吻,質(zhì)樸典雅。有巨幅匾額,上書'開天明道'四個大字,為清乾隆湟中觀察史楊應(yīng)舉手跡。
伏羲廟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廟內(nèi)古建筑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覽廳等共6座,新舊建筑共計76間。
伏羲廟儀門。
院東有棵古槐,傳為唐代栽植。歲月流逝,已逾千年;雖然屢經(jīng)兵燹天災(zāi),閱盡人間春色,至今依舊昂然挺拔,令人嘆為觀止。
穿過儀門,來到中院。由于場面開闊,令人襟懷頓覺釋然。這里是伏裁廟建筑群的中心部分。正中位置為一月臺,殿、閣、亭、榭,高下相間,與院內(nèi)星羅棋布的株株參天古柏,構(gòu)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妙趣橫生。
民間說法,前后院內(nèi)原來共有古柏六十四株,是按照伏羲八卦推演的六十四個方位栽植的?,F(xiàn)在尚存三十七株,冬夏常青,生機盎然。這些忘年古柏,現(xiàn)已成了珍貴的文物樹了。
先天殿前方兩旁的鐘鼓樓。
先天殿在中院月臺的當間部位。此殿異常宏大壯觀??粗岣吡杩铡⑶f重威嚴的風格,游人往往嘖嘖贊嘆。這座大殿通高二十六點七米,縱深十三點五米,面寬七間,通長二十六點四米,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風格建筑。
先天殿殿頂上覆琉璃簡瓦,正脊兩端亦施龍吻,垂脊、戧脊施螭獸仙人。正脊中有橋亭火珠,脊面乃飾纏枝牡丹。這座宮殿的門窗雕飾工藝,堪為上選藝術(shù)品,往往吸引不少游人,為其精美的工藝所傾倒,流連忘返。
伏羲塑像就供奉在這神龕內(nèi)。這尊塑像體形魁梧、氣宇軒昂、濃眉大眼、肌膚豐腆,微笑的面龐體現(xiàn)了他智慧卓然、心地善良的內(nèi)在氣質(zhì)。
這匹渾身有麟,長著翅膀的馬就是龍馬。根據(jù)古書記載和民間傳說,伏羲氏受到龍馬負圖的啟示創(chuàng)畫了八卦。
最后的建筑為太極殿。
伏羲身披樹葉,目光炯炯。據(jù)說伏羲正是在這里創(chuàng)造了先天八卦太極盤,他發(fā)現(xiàn)的基礎(chǔ)是陰爻和陽爻。由于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陰和陽兩種對立統(tǒng)一的因素組成,于是用陰陽相互結(jié)合的八種符號:乾、坤、震、坎、離、艮、兌,分別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這八種自然現(xiàn)象,八卦成為世界的物質(zhì)基礎(chǔ)。
后部寬闊的大院內(nèi),建有伏羲學(xué)院。
見易亭中有領(lǐng)導(dǎo)的題字。
天水市博物館已經(jīng)搬遷進伏羲廟內(nèi),成為“館廟合一”的設(shè)置。
館藏著“八千年的記憶”。
走進天水奇妙的天地
象征“祖脈千秋”。
凌霄花紅
古柳蒼穹
羲皇故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