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條是山東冠縣“農家女被冒名頂替上大學”:2004年10月,20歲的考生陳春秀最終沒有等來她的高考錄取通知書,決定去幾百公里外的煙臺市打工;另一邊,18歲的考生陳艷平卻拿著陳春秀的錄取通知書,前往山東理工大學報到,成為一名大學生。 在先賢先儒、祭禮祭品之后,繼續(xù)連載《連平州志》第四卷“學宮-附籍”。卷四學宮的篇幅較長,這是第3篇,又是5000余字,但還沒完,后面還有鄉(xiāng)飲酒禮。本文不定期更新,最新版請移步文末點擊左下角的“閱讀原文”,歡迎關注照牛排的微信公眾號(iZhaoNiuPai)—— 據說明末剛建州時連平學宮里的學生很少,為避免學校空虛而允許外地人來連平報考,之后東莞、順德、江西、福建等地生員紛紛涌入,本地文武考生不足200人,而來自外地的冒籍者竟有120多人。最后顧及連平荒僻新建,把冒籍者改回原籍了事。 科場條例嚴密,親族須回避,考生不得冒籍,不得夾帶,入闈時須點名搜檢 所謂冒籍即假冒籍貫,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異地高考”、“科考移民”。明清之際,各省參加科舉考試的生員名額及錄取名額均有限定,士子參加考試必歸于本籍(亦可在本籍與寄籍中作一選擇)投考,不得越籍赴試。但有的生員投機取巧,假冒他省之籍投考,稱為冒籍。比如乾隆年間各地鄉(xiāng)試的錄取率:文化大省江蘇是5.5,落后地區(qū)云南是53.8,貴州是21(單位:百萬分之一)。落后地區(qū)的錄取率是發(fā)達地區(qū)的幾倍,這就使得教育發(fā)達地區(qū)的考生通過過繼、投親、買地、冒名、串通官員等五花八門的手段,到邊遠低分地區(qū)參加高考,影響社會的公平與穩(wěn)定。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曾冒籍,這個祖籍山西、出生河南、戶籍陜西的大詩人,竟跑到安徽宣城參加“高考”。 為杜絕科舉冒籍現象,康熙年間開始對考生進行“審音”。乾隆十年,在順天鄉(xiāng)試時,朝廷特派滿、漢御史各一人參與“審音”,被稱為“審音御史”,通過考生的口音和祖墳所在地來辨認考生的籍貫。 廣東貢院是兩廣舉行鄉(xiāng)試、考選舉人的場所,與順天貢院、江南貢院、河南貢院并稱“清代四大貢院” 【附籍】 韓志曰,新建之治學校豈容空虛,附籍之設無非欲實庠序,暇計日后法弊相生,遂滋蔓不絕乎。查順治十六年(1659年)冒籍:張文灼、陳宜登、楊進標,亦借附籍之名冒進州庠,劉守懋德通詳革除在案。 于康熙七年(1668年),州守高光國以冒籍縱橫等事申詳,各憲奉批鐫碑,嚴禁稱昔日之附籍即今日之土著。斯附籍之名除之已久,而異棍不得復借冒矣。 康熙十九年,(?。﹪饋砟了怪荩娮玉屏攘?,細閱學冊而知,又遭異府異邑之人為,或赴藩司,或赴學憲,具呈援例,俱未由州故也。及康熙壬戌(1682年)、丙寅(1686年)兩科親送道試,冒籍錮弊為一痛除矣。 今奉督學黃通行歲考,隨奉撫都院朱憲牌,為嚴禁生童冒籍等事在案,隨據州庠文武生員具呈到州看詳,去后蒙批督學撥行在案。而冒籍文武生員共120余名,現撥原籍查收入冊。而連平膠庠積數十年來之冒濫,至今日乃得清除也。仍載附志,俾后人有所鑒觀焉,《院道嚴禁冒籍》碑文于左—— 廣東貢院明遠樓,廣東巡撫李士楨重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2016年重修 惠州府連平州為嚴禁生童冒籍,以厘積弊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八月初七日蒙本府信牌,康熙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一日奉撫都院朱憲牌,照得士子讀書志期上達,若冒籍考試,功令首嚴查條例內開冒籍之禁令。各直省學臣特嚴廩生保結之法,諸生童凡有籍貫假籍者,不論已未入學,定行黜革,將廩保懲黜不宥。 至康熙十六年禮部具題,凡現在各省舉監(jiān)生員,如有冒籍者,俱令呈明改回原籍。奉旨允行,俱經嚴飭在案,今查粵東向來考試多系冒籍頂名,不由府州縣考較,但于送道之時鉆刺夤緣附名冊末,及至道取發(fā)案共見詫異,謂本處平日并無是人,該州縣官未嘗識名,該學教官總未會面。入泮者多系冒籍,土著子弟十無二三,致生童失意灰心,鮮習舉業(yè),山僻文風愈加不振,無怪乎各生童紛紛具訴并各屬條議及此也。 本都院奉命撫粵務,期振興文教,積弊當為祛除,合行嚴飭,備牌行府仰州遵依出示曉諭,嚴飭仍牒行儒學一體,遵照在案。今于本年十一月初六日,據通州文武生員梁世安等連名具呈,為披陳冒濫積弊懇詳改回原籍,以彰功令,以肅學政事。竊聞朝廷較士首嚴冒濫故,畫疆定額,就地取才,毋容詭竄入籍痛。 廣東貢院明遠樓,攝于1873年,是貢院的最高建筑,用于監(jiān)考 連平建自明末,始因招徠受?,在城準其附考州籍,膠庠土著不滿二百。冒籍納名與奉例捐納文武生員,有東莞、順德各縣人,有江西、福建各省人,共一百廿余人。不經州試,地隔千里,師長不識,庠友莫認,或張冠李戴,兄故弟頂。遇考則有僱倩之弊,丁尤則有假揑之情,皆因學師遠距無由查核。僥幸食廩攙越間次頂補,故缺任其巧餙,宮墻冒濫莫如連平為甚。 茲奉撫院大老爺牌行,為嚴禁生童冒籍以厘積弊事,蒙示曉諭環(huán)讀之下,仰見振興山僻文風至意,正連庠土著單寒下士披云見日時也。伏仰朝廷寬例,凡冒籍生監(jiān)準令自首改正免革,具報禮部。今連平荒僻山州不及中邑,難堪冒籍之害,只得連名呈懇賜文,詳請將冒籍文武生員一百二十余人照例改回各生原籍,庶土著培而宮墻肅矣。 廣東貢院的號舍,是考生考試和住宿之所,位于明遠樓兩側東西文場內,每排以《千字文》編號 等情并開文武冒籍生員冊一本,到職據此隨該卑職看得連平州建自明末,原系四縣分割。膠庠土著不滿二百,而從前竄籍冒濫與奉例捐納,或納府名附寄,不經州試者則有一百二十余人。皆距縣異府,地界窎遠,學師庠友面未識認。凡遇考較不無僱倩代替,冒占前列,僥幸食廩。兼有父亡子頂、兄終弟繼,揑假丁尤更難稽察,總緣荒僻小州視為捷徑,遂致阻抑土著上進之路。 恭遇憲臺撫粵,興除利弊,嚴禁冒濫,奉檄曉諭,山陬遐壤,歡呼動地。茲據通州生員梁世安等聯名具呈造冊,前來相應,具文詳請憲臺垂恩勅行酌奪,將冒籍文武生員朱貴等查照原籍改回本學。聽各該學稽察糧務,嚴杜丁尤僱倩作姦等弊,俾荒州士子咸自振興,爭自濯磨,獲邀上進以丕文教,叩誦作育,宏慈奕祀,靡有已也。 鄉(xiāng)試九天六夜,照牛排 www.ZhaoNiuPai.com 等緣由蒙提學道黃批仰候查詳,撫憲飭行繳。茲奉巡撫批仰,提學道確查詳奪,繳冊并發(fā)奉此擬合就行備牌,仰府照依憲批詳內事理。即將連平州所詳后開生員朱貴等冒籍情由逐一確查明白,具詳本道復核以憑轉詳撫都院批奪。等因蒙此案照先,據該州詳同前事,連繳冒籍生員姓名冊一本到府,據此當批仰候撫都院學道批示繳冊存查,業(yè)經印發(fā)在案。 今蒙前因,除將學道牌開并該州詳繳前冊內,開廣、惠二府所屬文武各生,查照原籍列名行縣,確查都圖籍貫,并某年月日冒進州庠注明冊內,繳府詳繳學道,轉詳撫都院批奪在案。 在廣東貢院舊址發(fā)掘的考生遺物:碗、茶壺、油燈,還有便盆 《牟志》曰,稽古建國立都多旌四方文學之士以實京雍肆,是開疆設郡咸立新籍,凡以廣招徠育楩梓也。先奉南贛撫院潘發(fā)冊八欵,下問內一欵,該州既設有學宮師長,有無諸生肄業(yè),或擇他郡文章爾雅、行誼端醇者為之啟蔽發(fā)蒙,其民間子弟稍通文墨應否行,學道破格作養(yǎng)以永鼓舞。因遵詳請議設附籍嚴立禁約,既詳且悉。荷蒙督學道魏(浣初)垂念巖疆,加意作人、量取新生不礙土著之額,一時負笈之士聞風繼至,然而土民之未廣者率相聚攻訐,殊失創(chuàng)始作新之至意。俟學校漸次充實,附籍亦為土著,將不禁而自息矣。 詳文—— 惠州府連平州為邊城,初建增廣諸生以實庠序,以成州制事。竊照巖險重城,方招庶民以充實荒天昧色,尤資庶士以作新州制創(chuàng)立。萬山割附四里,迄今城內茅房數十間,二三士民落落晨星。先是未奉題準,維時送考童生僅八十余名,蒙前學道曾考取二十四名,暫寄和、河四縣。案末候州官到日送學作養(yǎng),已開薪槱之門,用闢彚征之路。 近蒙提學行文彚考,生童遠近聞風爭思負笈,值四圖諸童指稱冒籍,互相攻訐,一時真贗幾于莫辨。本州俯順民情,四圖之外概不準考,已經開冊聽候考奪。伏思建學之始正異擴充如止,據四圖有限人民盡居村落,城內學校何時充實合無。比照各省改土設學事例,凡屬土著為土民籍,其輻輳歸順,受厘立業(yè),納糧輸差者為客民籍。送考之日另開一冊,或廣收土著,既足以服其心,即量取客民,亦非以侵其數。惟未經立籍、未納糧餉者即系冒籍,定不姑容,以滋倖冒庶弊清蠧滌,漸覺杞梓之育成,近悅遠來,行看菁莪之蔚起,邊城黌序禆益非淺鮮矣。 《連平州志》卷之四:學宮附籍 事關學政,匪卑職所敢專擅也,為此將今緣由理合具申,伏候照詳施行。奉提學道魏(浣初)批,該州百事創(chuàng)始,既有民社之司,合廣庠序之教,準照羅定州事例,分編土著、附籍兩項如詳覈確。其未經立籍納稅者毋得濫收滋弊,繳學道魏(浣初)告示,示諭連平州生童知悉。爾州土著、附籍區(qū)分二冊,蓋皆本道仰體虔撫作新至意,而州官又曲體本道作人一念,照羅定州已行之法剏立規(guī)模,無非招徠以實版圖,遂鼓舞英髦以奠學校也。 爾等果皆家絃戶誦,人善操觚,亦何必借才錯壤,多此一事?今本道秉十分恕道,鑑爾等三分文氣,取數視他邑之小者已不為不多矣,何尚紛紛告擾。姑念志在進取,再加覆閱拔取十名于土著之內,不惟他邑,不得引取以希濫恩,即爾州后日不得據此以成定額。如再煩言抗撓,本道則有三尺,毋致求榮反辱進寸退尺,自貽伊悔特示。 魏(諱浣初,常熟人,丙辰[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曾任廣東提學參政)。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的區(qū)別 注釋:滋蔓【滋長蔓延】,藩司【明朝時承宣布政使司的轄區(qū)是國家一級行政區(qū),簡稱“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行省”。布政使司設左、右承宣布政使各一人,即一級行政區(qū)最高行政長官。而一省之刑名、軍事則分別由提刑按察使司與都指揮使司管轄。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合稱為“三司”(從二品),皆為省級行政區(qū)最高機關。清朝時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設置固定制的總督、巡撫,掌管全省軍民事務。布政使成為巡撫屬官,專管一省或數個府的民政、財政、田土、戶籍、錢糧、官員考核、溝通督撫與各府縣】, 學憲【即學政,全稱“提督學政”,亦稱“督學使者”、“學臺”。學政是明清派往各省督導教育行政及主持考試的專職官員,每省 1 人】,道試【清代省下設道,道所舉行的考試】,膠庠【膠庠,周代學校名。周時膠為大學,庠為小學】,功令【古時國家對學者考核和錄用的法規(guī)】,懲【同“懲”】,宥【yòu,饒恕】,鉆刺【鉆營】,夤緣【yín yuán,攀附拉攏關系】,竄【cuàn,同“竄”】,?【chán,同“廛”,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僱倩【出錢雇請】,丁尤【朝廷官員在位期間,如若父母去世,則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辭官回到祖籍,為父母守制二十七個月】,揑【niē,同“捏”】,攙越【chān yuè,越出本分,如越職、越權】,餙【shì,同“飾”】,窎【diào,遠】,憲臺【漢稱御史所居官署為憲臺,后亦用為地方官吏對知府以上長官的尊稱】。 晚清《點石齋畫報》上的《南闈放榜圖》,展示光緒十七年(1891年)江南鄉(xiāng)試放榜盛況 憑【píng,同“憑”】,轉詳【將案情呈報上級官府】,楩梓【pián zǐ,棟梁之材】,欵【kuǎn,同“款”】,荷蒙【承蒙】,礙【ài,同“礙”】,維時【當時】,負笈【指背著書箱,游學外地】,薪槱【xīn yǒu,亦作“薪楢”,比喻賢良的人才或選拔賢良的人材】,闢【pì,同“辟”】,彚【huì,同“匯”】,輻輳【fú còu,也作輻湊,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車輻集中于車轂一樣】,杞梓【qǐ zǐ,原指兩種木材名字,后比喻優(yōu)秀的人才】,菁莪【jīng é,育材】,近悅遠來【鄰近的人因得到好處而高興,遠方的人也都聞風前來歸附】,覈【hé,同“核”】,仰體【體察上情】,曲體【深入體察】,剏【】,【chuàng,同“創(chuàng)”】,英髦【yīng máo,俊秀杰出的人】,家弦戶誦【家家都不斷歌誦,形容有功德的人,人人懷念,也形容詩文流傳很廣】,操觚【cāo gū,執(zhí)簡,寫作】,鑒【jiàn,同“鑒”】。 道光三年(1823)金榜,杜受田殿試二甲第一,14年后成為咸豐的老師 參考資料: 新華字典,百度百科; 《連平州志》,牟應受、韓師愈、盧廷俊、何深、顏希圣,明清 |
|
來自: zhaoniupai > 《連平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