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汶口文明出土文物]4000多年前,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舉火燎天,場景被附近的人看到,刻在了這個陶器上。這個陶器不知怎么埋入地下,幾千年后才重見天日。日火山,你看,這是在五座山峰上,點燃大火,迎接日出。附近有五座山峰的地方嗎?有!那就是天臺山!不會搞錯吧?請看,天臺山一塊石碑上,也有相同的記錄。只是記錄上只承認(rèn)在三座山峰上舉火燎天!(下圖的紅圈1處)
[山東日照天臺山石刻]你看紅圈1處的頭一個字不就是日火山嗎?認(rèn)成是日月山也行。紅圈5的第二個字是不是很親切?鳥站在山上,不就是島嗎?紅圈2就更形象了:心手。紅圈3也好認(rèn):旦明。紅圈4最搞笑,一張笑臉,一張哭臉,難怪馬賀山先生要把它譯成晴陰。這是一篇用像形字寫的堯帝封禪文,一看就和甲骨文不同,應(yīng)該比甲骨文更古老,但跟漢字更親近!這就是我要舉報的考古線索!如果能證明這塊石碑是堯帝所留,除了能證明有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外,還能證明堯是歷史人物,而不是傳說,將改寫中華的文明史!馬賀山可能是位草根學(xué)者。我在百度上搜不出他的詞條。但他對山東日照天臺山象形文字的破譯是合情合理的(詳見馬賀山的博文《我破譯了華夏第一字》、《我發(fā)現(xiàn)了夏朝文字》)。

[左圖是網(wǎng)友摹寫的日照天臺山碑文,中圖是天臺山碑文局部,右圖是山西陶寺出土的文物]左邊紅圈4處的堯字和山西出土文物上的堯字有相似處。只不過紅圈4是跪姿,文物上的是立姿!還有堯帝元年在山東祭日,而堯帝在位一百年??梢钥隙ㄉ轿鞯奈奈锸呛芏嗄旰蟛怕袢氲叵碌?,寫法上有點不同很正常!紅圈1、2、3、5(5未能顯示出來)和中圖的堯乃是天子之堯。由日堯射三字會意而成,寓意著太陽神賦予堯掌管人間,有生殺大權(quán)。
[左圖是網(wǎng)友發(fā)的日照天臺山碑文摹寫圖,右圖是網(wǎng)友發(fā)的大汶口出土陶紋]一處是山上石碑上的文字,一處是出土陶器上的花紋,兩次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時間都在四千多年以前。我相信那塊石碑是堯帝的祭日(天)封禪碑。
[文字引自馬賀山《我發(fā)現(xiàn)了夏朝文字》]山東天臺山堯帝封禪碑?!咎朴菸淖帧?/strong>釋文:堯任困彤,身魅葵口 ,石晴陰告上皿火少, 森林酉看, 旦明山保 ,堯島日O,堯桑祝祖,心手上從血堯神眾,保酉OO ,堯寅華夏 。釋義:堯帝率諸侯在天臺祭祀日神,祭了又祭,老身揆度天降吉兆祥瑞:“先祖先帝,祈福受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日神上帝,用猛火燎祭,山林之神祗用酒來祭。有日月山神護(hù)佑,百姓尊禮重教?!?/strong>堯在島上拜日,永保天下吉祥。堯于窮桑禱告祖宗保佑平安,從心到手都服從上天的指令,堯用牲血大祭天神,再用酒祭祀地祗,堯天子恭敬的服侍華夏子民。
注:大汶口陶器上的日火山或日月山,被馬賀山破譯為華字,華夏的華。這種把文字放在使用的語言環(huán)境中來解讀,是很不錯的方法!
這是山東日照天臺山上的一另副石刻。[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文字引自馬賀山《我發(fā)現(xiàn)了夏朝文字》]馬賀山認(rèn)出這是比甲骨文還要早的黃帝文字。請看他的破譯。夏日,星月,王兇,焚吉。[少昊祭天碑]?!军S帝文字】其大意為:夏人祭拜日月星諸神,王帝用柴祭天,逢兇化吉,能迎來五谷豐登,天下太平。這是一篇先王率子民夏人到天臺山祭祀日月星之神的大典,先王有疑,祭祀前進(jìn)行了占卜,兆文彰示,用柴燎祭,逢兇化吉,于是,先王與子民一同到扶桑山頂,燃起木柴,送月迎日,鼓樂齊鳴,載歌載舞,一片歡騰。這是最早用文字記錄的華夏民族對太陽神的頂禮膜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華夏民族,用象形文字記載的一次祭日盛大典禮。注:夏人,不單是夏朝的人。這里指的是華胥族。胥和夏是通用的。華胥就是華夏。
這是馬賀山破譯的山東日照天臺山的第三副石刻。巫女碑【夏代文字】釋文:女巫魂兮,靈游林兮;守我家兮,老祖火兮。萬年垂兮,帝嚳生兮;子昊鷙兮,祖羲和兮。行人安兮,神易福兮?!?/strong>釋義:我是女巫啊魂游山林間,護(hù)我祖社啊守我家園,帝嚳羲和啊是我的祖先,沉睡萬年啊怎能忘啊,少昊象鷙鳥一樣兇悍,行人若祈福祭祀啊,日神保你平安。這是一首四言詩歌,一唱三嘆,反復(fù)吟詠,聲情并茂,文字成熟,刻寫規(guī)整。誰見到這樣的文字,都會認(rèn)為,此文字不會早于商周文字。其實不然,對這些未知文字的判斷,不能簡單地看一眼就下結(jié)論。這些未知文字究竟是商周之前的文字還是商周之后的文字,是詩經(jīng)之前的詩歌還是詩經(jīng)之后的詩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輕易地下結(jié)論往往與真相相去甚遠(yuǎn)。通過細(xì)心地與商周甲骨文、金文比對,我認(rèn)為女巫歌里的文字很有時代特征,它的一些字都能從商周文字里找到,還有一些字是商周文字里所沒有的。如:垂、嚳、驇、鷙等,有些字形與商周文字不一樣,有出入,屬大同小異。俗話說,細(xì)微之處見功力,細(xì)致分析相同與不同,能分辨出夏朝文字和商周文字的界限。另外從詩經(jīng)的角度來分析女巫碑,也可看出兩者之間的差異。
[大汶口出土陶器的拓片]這像是兩個女人在大樹下照看一個孩子的場景。女巫碑中的女字就是這種寫法。當(dāng)考古學(xué)家們忙于在地下尋找甲骨文以前的文字時,馬賀山卻在山東日照天臺山有了驚人的發(fā)現(xiàn)!正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