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國,窮其一生,都在追求二個字“明道”。他曾感嘆說:“朝聞道,夕死足矣”,“士志于道”,“君子憂道不憂貧”。 
孔子的一生,正如劉軍寧說的,他也曾走到道的旁邊,提出了符合天道的兩點見識: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
但孔子在尋道的路上,累了,后來他選擇走了一條捷徑,認(rèn)為“天道遠(yuǎn),人道邇”,也就是說人類首先應(yīng)該致力于人道,從而放棄了對天道的信仰,因此,他致死也還是沒有清醒地認(rèn)識到宇宙最高的道是什么。
傳說他也曾經(jīng)登門拜訪老子求道,結(jié)果被老子臭罵了一頓:“你所問的,那些人骨頭都已朽爛,只是留下些言辭罷了!”又教訓(xùn)孔子,要去除“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否則將不利于身。 
孔子被數(shù)落后,居然也不生氣,堅持“以德報怨”,對弟子們說:“走獸呢,是可以用網(wǎng)捕捉的,游魚呢,是可以用絲繩釣的,就是飛鳥,也可以用箭射下來:至于老子這樣的人,猶如乘風(fēng)云而上天的龍,是人所不能知和無法馴服的。”
孔子一生的理想是做帝師,他想通過做帝師告訴帝王如何建立一個大同世界,因此提出他宏偉的目標(biāo):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他致死也弄不明白他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會秩序倫理與大同世界,恰好是一個烏托邦,是反人類的。他的后繼們,如董仲舒、朱熹之流,也正是以仁義道德為出發(fā)點,把人類一步步帶進(jìn)來了地獄之門。
試問,為什么2000多年過去了,孔子教導(dǎo)人們?nèi)柿x道德,眾人追求的大同世界,卻離我們越來越遠(yuǎn)了?
哈耶克說:“通往地獄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鋪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