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曾說,“尊重兒童,不要急于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價。” 有些家長出于對自己各方面條件的不滿,總喜歡強迫孩子來彌補自己的遺憾,凡事都愿意跟孩子較個真,反復在一些事情上“糾結”。殊不知,這樣做反而會適得其反。越是沒本事的父母,越喜歡在這3件事上斤斤計較,讓子女很為難。 1、成績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好成績,為了能夠激勵孩子發(fā)奮圖強,很多家長都會把孩子的學習成績放在首位,一切都要為學習讓步,給孩子報很多的興趣班,寄予孩子很大的期望。 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成績不太理想,有的父母就會嚴厲指責孩子,甚至還會對孩子動手。比如,質(zhì)問孩子知識都學哪里去了;諷刺孩子什么也不是,否定孩子的一切等等。認為這樣做是“激將法”,其實,這種做法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只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壓抑,越來越自卑。 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泵髦堑母改付紩钠綒夂偷赝⒆訙贤ń鉀Q問題,給予孩子信心和鼓勵,讓孩子認為自己能行,這樣,孩子才能夠發(fā)自內(nèi)心地去學習,提高自己。同時,每一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閃光點。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毕胱尯⒆幼兊贸鲱惏屋?,家長還需要因材施教,發(fā)揚孩子身上的長處,先教會孩子做人再抓孩子的學習,這才是教育孩子的真諦。 2、金錢 出于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很多家長都會竭盡全力地給予孩子最舒適的成長環(huán)境以及最優(yōu)越的經(jīng)濟條件。 雖然說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是不圖回報的,但是,有的家長為了能夠讓孩子珍惜來之不易的金錢,總會時不時地跟孩子“哭窮”,覺得這樣做能夠讓孩子理解父母賺錢的艱辛。其實,這樣的做法是非常錯誤的。不但不能夠讓孩子學會節(jié)儉,慢慢地還容易讓孩子變得“拜金”,成為金錢的奴隸。 所以,聰明的父母都不會用語言來教孩子對金錢用之有度,而是會從實際生活中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和金錢觀。比如,教孩子花錢之前先做計劃;教孩子“貨比三家”的方法等等。不是單純地控制孩子花錢,而是讓孩子能夠“會花錢”,知道如何挑選出心儀且物美價廉的商品。 3、孝道 只有沒本事的家長才會每天沒事就琢磨孩子。有些父母,閑來無事就愿意拿自己同同齡人作比較。比但凡發(fā)現(xiàn)有一點不如別人,就會抱怨孩子沒良心,不知道感恩父母,覺得自己白養(yǎng)孩子這么多年等等。更有甚者還會直接插手于孩子的個人生活,攪和得孩子不得安寧。 比如,從小就給孩子灌輸以后要嫁個有錢人等等。這樣的父母其實說是對孩子不圖回報,不如說是對孩子另有所求。 出色的孩子離不開教子有方的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對家長而言也是一種修行。越是沒本事的父母,越喜歡在以上這3件事上爭長論短,讓子女很為難。 |
|
來自: 昵稱70359006 > 《子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