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國古老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它軀長、眼睛突出、嘴邊有長須、四只爪子、鱗片大、腥味濃烈、叫聲如牛。其形象特點可以歸納為九似:角似鹿、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lián)的情感,“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fā)、自豪。 然而神話畢竟是神話,龍的原型到底是什么?來源于什么?“龍的傳人”傳承的到底是什么?今天我們在這里為各位讀者一一解答。 龍字本原應為“龍”,古人造字,象形象義,字中就包含了事物、包含了方法、包含了價值觀等等。分解龍字可知: 立:上一點為無極,即“無”的狀態(tài),上一橫為“天”,下一橫為“地”,中間亮點為陰陽二氣,用以體現(xiàn)天地生成、陰陽交感之道。 月:指月亮,為何月字中間為兩橫?只因乾卦九二爻時,才“見龍在田”,才看得見月亮。龍在《周易》中實質(zhì)是指月亮,并非指人或事。 卜:指立桿見影測定天時天象。 己:東漢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說:“坎戊月精,離己日光”,用己來代表太陽。龍字里的“己”即是太陽的意思。 三:代表“三才之道”,在數(shù)術中,有人說“三才”指天地人,其實,“三才”本身是指太陽、月亮、地球,“三才之道”即是指黃道、白道、赤道。 龍字所要表達的意義是通過卜來測定月亮與太陽的時差,這個時差在我們生活中的體現(xiàn),就是公歷與陰歷的時差。 我們的先祖是崇尚科學的,我們的文化是內(nèi)斂修己的,對待大自然的態(tài)度是和諧共存和順應天時,所謂“龍的傳人”,是指我們是效法天地、順應天時,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人,并不是以龍這種神話動物為圖騰和信仰,來激勵人們奮發(fā)圖強,更不是把龍作為一種生殖器崇拜!所以現(xiàn)在您知道什么是真“龍”了嗎? 關注我們,領略更多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