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內部的混亂 如果我們把突厥比作一個集團公司,那么這個“公司”一定是權力斗爭最厲害的。要想了解這一段權力斗爭的歷史,首先就要搞清楚幾位“boss”之間的關系。 ![]() 首先是“公司元老”木桿可汗,在他死后,并沒有遵照“父死子繼”的傳統(tǒng),而是將汗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佗缽可汗; 佗缽可汗臨終前,因為長子菴羅沒有雄才大略,所以佗缽可汗也想仿照自己的哥哥將汗位傳給弟弟大邏便,但是因為其他幾個兒子的反對,最終菴羅還是做了大汗。 這就引起了大邏便的不滿,四處辱罵菴羅,菴羅一氣之下就把大汗位置讓給了自己的弟弟,也就是沙缽略。 沙缽略可是一個具有極強政治野心的人,為了安撫大局,就把菴羅封為“第二可汗”,把大邏便封為“阿波可汗”,算是基本穩(wěn)定了政局。 看到這里,是不是被這些名字給搞暈了?沒關系,我給大家做了一幅關系圖?。ㄈ缦拢?/p> ![]() △突厥首領關系圖 如果你仔細地看一看這張圖,就會發(fā)現(xiàn),有一個名字是“亂入”的——達頭??刹灰詾檫@是無關緊要的人物,真正的“好戲”正是從他這里開始的,而這一切都要從沙缽略第一次攻隋說起······ 對隋戰(zhàn)爭 沙缽略如愿以償?shù)氐巧狭撕刮?,一上位便開始制定對隋的戰(zhàn)爭方略。一般來說這種舉動的根本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太膨脹了。 隋朝的前身是北周,在此之前,突厥曾和北周有過軍事合作,可以說對于北周的軍事力量了如指掌,而隋朝新立,想必對于軍隊方面并未有太大的改動。 ![]() 再加上原北周千金公主遠嫁突厥,因為自己的宗室被楊氏取代,心懷怨恨,便日夜攛掇突厥大汗以“匡扶北周”為名,對隋朝用兵,這就給了突厥一個絕佳的進攻借口。 開皇二年,突厥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進攻??墒菓?zhàn)局卻并未如沙缽略料想得那樣順利,隋朝其實早就做好了準備。 “隋高祖開皇元年四月,發(fā)稽胡修長城,二旬而罷。又云開皇初遣司農少卿崔仲方發(fā)丁三萬于朔方靈武筑長城,東至黃河,西距綏州,南出勃嶺,綿亙七百里”,明年,帝復令仲方發(fā)丁十五萬,于朔方已東緣邊險要,筑數(shù)十城以遏胡寇” ![]() △隋長城 不僅如此,隋朝還對突厥使用了“反間計”,而想要策反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上面所提到的達頭。 “陳太建十三年,隋文帝遣太仆元暉出伊吾道,詣達頭,賜以狼頭纛。達頭使來,引居沙缽略使上,以晟為車騎將軍,出黃龍道,赍幣賜奚、霫、契丹,遣為鄉(xiāng)導,得至處羅侯所,深布心腹?!?/span> 至于策反有沒有成功,史料并未詳細說明,不過從后面突厥對隋用兵的進展來看,策反似乎并不太有效,想必這達頭也是個“收錢不辦事”的主兒。 ![]() 盡管突厥是主動方,但是從戰(zhàn)局形勢來看,卻并不如人意: 夏四月,隋大將軍韓僧壽破突厥于雞頭山。 六月,隋上柱國李充敗突厥于馬邑。 達頭寇蘭州,涼州總管賀婁子干敗之于可洛峐。 十月,關中危急隋文帝派皇太子楊勇屯兵咸陽以備突厥。 十二月,隋遣沁源公虞慶則屯弘化以備突厥。 整整一年,突厥似乎一直在吃敗仗,但令人驚訝的是,雖然敗仗連連,但是突厥依然繼續(xù)向南挺進直逼長安,更為驚奇的是,兵鋒直至長安城下的時候,達頭卻堅決地撤兵了。 ![]() 這是為什么?難道說策反成功了?其實并不是,而是形勢所困——補給。 “沙缽略率阿波、貪汗二可汗等來拒戰(zhàn),皆敗走遁去。時虜饑甚,不能得食,于是粉骨為糧。又多災疫,死者極眾?!?/span> 從上述史料可知,開皇元年十二月,突厥兵臨長安之時軍中就已經缺糧了,在兵困馬乏的情況下,達頭毅然撤軍是為了保全將士。 另外,還有一個人成為了后續(xù)發(fā)展的關鍵點,這就是先前提到的繼承未遂的大邏便,也稱為“阿波可汗”。在這場對隋戰(zhàn)爭中,阿波可汗也是隋朝想要收買的對象,雖然也沒有成功,但是對于隋朝來說,卻有一個意外之喜。 阿波可汗拒絕了隋朝的邀請,但是此時,沙缽略卻認為阿波可汗不忠,將他的母親和部下全部殺死,阿波可汗惱羞成怒,不得已投靠了本就對沙缽略抱有敵意的達頭,突厥內部的斗爭越來越激烈。 一場內部的分裂正在悄然醞釀······ ![]() 584年,達頭向隋朝請降,幾乎同時,沙缽略可汗也歸附了隋朝。這下,局勢就又發(fā)生了變化!我們來梳理一下: 達頭、沙缽略歸附了隋朝。 達頭和阿波是盟友關系。 沙缽略和阿波是仇敵關系。 ![]() 能看懂這三人關系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最尷尬的是阿波,敵人還是那個敵人,盟友竟然也變成了敵人。 當然,隋朝為了安撫突厥諸部,也曾出使阿波,勸他歸附自己,但是無奈被阿波給拒絕了。要我說,這個阿波還真是有點死心眼,自己的同胞幾乎都歸順了隋朝,他自己卻還在死扛,這能有什么好下場呢? 587年,沙缽略病逝。其弟處羅侯即位,稱為莫何可汗。隨后在隋文帝的支持下,莫何可汗西征阿波并且生擒殺之。 到這里啊,突厥內部斗爭的第一回目就算是結束了,第一輪選手沙缽略、阿波、達頭算是結束了彼此之間的恩怨,但是對于整個突厥來說,東、西部的分化愈加嚴重,權力的斗爭還遠沒有結束。 ![]() 都藍可汗與東、西突厥的內亂 莫何可汗并沒有在位多長時間就在征戰(zhàn)途中陣亡了,即位的新可汗稱為“都藍可汗”,593年因為隋朝拒絕政治聯(lián)姻,都藍可汗與隋決裂。 面對仍有強大軍事實力的突厥諸部,隋朝決定一方面先穩(wěn)定都藍可汗;另一方面扶植新的勢力——染干,也稱“啟民可汗”,打算用染干來牽制住都藍可汗與達頭的同盟勢力。 “十七年,染干遣五百騎隨晟來逆女,以宗女封安義公主以妻之?!?/span> 隋朝的心里想法是這樣的:我是不是給你臉了?簡直就是得寸進尺 ,你跟我玩硬的,這公主我還偏不給你,我給你兄弟,氣死你。就這樣,隋朝用了一手“美人計”,就把突厥再次拖進了內亂的漩渦。 為了搶老婆,開皇十八年,達頭率十萬騎攻啟民。啟民隨即就向隋朝請求支援: “突厥啟民可汗為達頭所攻,帝令發(fā)兵助啟民伐之?!?/span> 599十二月,都藍可汗為部下所殺,如此一來達頭與都藍的同盟也就瓦解了,達頭自立為“步迦可汗”,以大可汗自居。 為了方便大家理順思路,咱們還是再來一張思維圖 ![]() 然而,事實證明,少數(shù)民族也是具有極強的“正統(tǒng)觀念”的,啟民乃是突厥汗王一脈的正統(tǒng),屬于王室血脈,達頭畢竟只是個將軍,屬于外人,他自立為可汗,實際上很難服眾,即位沒多久,他的部眾就紛紛叛逃,歸附到了啟民的麾下。 突厥又再次獲得了短暫的和平······ ![]() 這一段內容開始之前,有必要和大家申明一個觀點: 突厥本是一個大部落,而從達頭開始,出現(xiàn)了比較明顯的東、西之分。東突厥其實是王室正統(tǒng),西突厥屬于自立門戶,二者之間的關系就有點像二戰(zhàn)之后的東德和西德。 仁壽三年,達頭投奔吐谷渾不知所蹤。泥撅處羅可汗即位,這是為西突厥汗國第一任真正意義上的大可汗,也標志著西突厥正式立國。 即位后的泥撅處羅可汗對以啟民可汗為首的東突厥抱有很強的敵意,幾乎此后的每一年雙方都會動兵 “突厥本一國,中分為二,每歲交兵,積數(shù)十歲而莫能相滅者,明知其勢敵耳。然啟民舉其部落百萬之眾,卑躬折節(jié),入臣天子者,其故何也?正以切恨可汗,不能獨制,欲借兵于大國,共滅可汗耳” 雙方關系的轉折點是大業(yè)元年,從這一年開始,雙方暫時罷免了兵戈,轉而進入對峙狀態(tài)。原因何在?因為一個新的勢力橫亙在了雙方中間——鐵勒汗國。 ![]() 這個汗國其實就是后面盛極一時的薛延陀部族的前身,鐵勒汗國的興起對于東、西突厥汗國之間的關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鐵勒汗國由此成為東、西突厥汗國之間的緩沖勢力,同時也阻斷了隋朝與西域之間的聯(lián)系。 這樣一個突如其來的家伙直接影響了隋朝,東突厥,西突厥三方勢力,這讓隋朝有些不安。 大業(yè)四年,隋朝出使西突厥汗國,泥厥處羅可汗迫于情勢,同意了對隋朝的臣服,雙方訂立了盟約,夾擊吐谷渾。 但是,泥厥處羅可汗并未履行盟約,當然,和當初訂立盟約一樣,這也是出于自身角度考慮的,唇亡齒寒的道理他不是不明白。一旦吐谷渾被滅,自己就會直接和隋朝勢力接觸,一旦有個萬一,自己就會面臨滅頂之災。 這就讓隋朝有些頭疼了,不得不重新尋找盟友,反正就這么幾個人在玩,你不干,有人干。 大業(yè)四年鐵勒汗國助隋擊敗吐谷渾。 吐谷渾的潰敗使得局勢再次發(fā)生了變化,如下圖: ![]() 在這樣的局勢下,泥厥處羅可汗的危機大大緩解了,這也使得他更加堅信當初沒有和隋朝結盟是正確的選擇,于是,泥厥處羅可汗開始膨脹了。但是這種膨脹其實是很盲目的,因為他并沒有搞清楚是誰在操縱這場游戲。 很快,隋朝就放棄了扶植泥厥處羅可汗的政策,轉而扶植射匱可汗。得到了隋朝的幫助,射匱可汗在西突厥的實力大大增加,在對泥厥處羅可汗的戰(zhàn)爭中,射匱可汗一舉獲勝,泥厥處羅可汗走投無路,只能臣服隋朝。 但是隋朝也并沒有追究他的責任,反而還是讓他回去繼續(xù)做大汗,原因也很簡單,勢力只有平衡,自己才能高枕無憂。 ![]()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大業(yè)七年,射匱可汗即位,自此以后,西突厥不斷地蠶食周邊勢力,在向東擴張的過程中,與隋朝勢力范圍相接,并與鐵勒汗國發(fā)生接觸。雖然這不是隋朝統(tǒng)治者所愿意看見的,但是不得不承認,西突厥乃至整個突厥在射匱可汗在位期間達到了鼎盛。 “西突厥射匱可汗強盛,延陀、契苾二部并去可汗之號以臣之,回紇六部在郁都斤山者,東屬于始畢;乙失缽所部在金山者,西臣于葉護?!?/span> ![]() 射匱可汗的即位改變了處羅可汗以來三面受敵的困境,提高了自身的防御能力和戰(zhàn)略地位,為后面統(tǒng)葉護可汗向東擴張,進而謀求與東突厥汗國分庭抗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盡管突厥勢力在射匱可汗的帶領下逐漸走向了強盛,但是由于民族本身的局限性,這種強盛終究只能是“曇花一現(xiàn)”,在中原王朝政局更迭之際,突厥內部也在不斷醞釀著新的勢力,其中就包括薛延陀的崛起。再后來,由于薛延陀部叛附無常,使得東、西突厥內亂不斷,沒有維持幾年的和平就被打破了。 最終,東突厥汗國迅速滅亡,西突厥汗國內亂經久不息······ |
|
來自: 白衣錢子 > 《中國古代民族及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