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lián)鋼琴家斯維亞托斯拉夫·特奧菲洛維奇·里赫特(Святослав Теофилович Рихтер,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1915.3.20-1997.8.1)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也是我最喜愛的鋼琴家。在我的唱片收藏里,里赫特的唱片數(shù)量占絕對首位。十幾年前在香港買的紀錄片《里赫特:謎》單張正反面DVD,已看過數(shù)遍。紀錄片導演蒙桑容出版的《里赫特:筆記和對話》、網(wǎng)絡(luò)上各種里赫特的文章也備受我的關(guān)注。身為“里粉”,2018年初夏的首次莫斯科之行,怎能不尋訪里赫特的足跡?途中所遇所求,一一遂了心愿,實屬冥冥中的緣分?;氐奖本┖?,仍然激動不已,再次聆聽里赫特的各種經(jīng)典唱片,更廣泛地研讀有關(guān)他的文獻。讓我們一起沿著里赫特的足跡,探訪他的生活,探究他的藝術(shù),探尋他的心靈。 ![]() 天才:莫斯科音樂學院大音樂廳到達莫斯科的當晚,放下行李,我即來到距離紅場不遠的莫斯科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時值晚上七點一刻,五月末的莫斯科,仍然天光大亮。柴可夫斯基坐像靜靜地佇立在學院正門。這所學院由尼古拉·魯賓斯坦于1866年創(chuàng)立,后來以其第一位教授柴可夫斯基命名。作為享譽世界的一流音樂學院,在這里學習和工作過的杰出音樂家和教育家可謂星光燦爛,如作曲家塔涅耶夫、拉赫馬尼諾夫、斯克里亞賓、普羅科菲耶夫;鋼琴家涅高茲、戈登威澤爾、伊古姆諾夫、費恩伯格、吉列爾斯、里赫特、奧博林、普列特涅夫、阿什肯納齊、波格雷里奇;小提琴家奧伊斯特拉赫、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指揮家羅杰斯特文斯基…… ![]() 提前查閱官網(wǎng)得知,是日晚上七點,音樂學院大音樂廳將舉辦鋼琴家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的拉赫瑪尼諾夫作品獨奏音樂會。別氏是里赫特恩師涅高茲的第三代傳人,恰為同門后輩。因門票早已銷售一空,我對于進入大音樂廳已不做他想。在主樓前走走拍拍,迎面一“黃?!奔庇谑燮?。他“保證”演出還沒有開始,而且是個好座位。一手交錢,一手拿票。進入大廳是七點二十分,果然沒有開場。我的座位是15排34號,這個角度,可以看到鋼琴家演奏的雙手!真是個“有信譽”的黃牛!我剛剛坐定,演出開始了。 ![]() 這間音樂廳,毫無疑問可以入圍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廳之一。多少傳奇曾在這里上演,例如,1986年霍洛維茨重返莫斯科。至于里赫特,根據(jù)莫斯科音樂學院的檔案記載,從1937年入學到1941年多次在小音樂廳參加涅高茲學生音樂之夜演出。1940年12月30日,里赫特第一次在大音樂廳演奏,曲目是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1992年12月1日,他最后一次在這里演奏巴赫和莫扎特。 ![]() 2016年,莫斯科音樂學院為紀念建院150周年發(fā)行了兩套限量版唱片,一套淺金色盒裝26張CD,是本院和來訪大師的演出檔案;另一套黑色盒裝的27張CD,全部是里赫特1951-1965年在這個大廳的現(xiàn)場演奏錄音,足見其在學院歷史上的分量!此專輯中第19集是里赫特1963年12月12日在此音樂廳演奏的貝多芬第32鋼琴奏鳴曲Op.111,雖然距此兩周前在萊比錫的演奏名氣更大,但這是一個罕有人聽過的、更加令人神往的演奏。里赫特唱片資深收藏者VRMLSITE在《里赫特套裝唱片大盤點》中轉(zhuǎn)述了一生親歷無數(shù)名家的涅高茲對這場音樂會的高度評價:“我想說的只有一點,依我看,對貝多芬最后三首氣勢宏偉的奏鳴曲比他詮釋得更好的演奏家,寥寥無幾,難以尋覓。” ![]() 雖然VRMLSITE感慨“這場音樂會沒有錄音,我們也聽不到當時里赫特的演奏?!钡锖仗乜傆畜@喜給他的崇拜者,這場曾經(jīng)被認為沒有錄音的傳奇音樂會,也在近年被發(fā)掘出來。里赫特是世界上擁有最多錄音、出版最多唱片的鋼琴家,而且這個優(yōu)勢并不因他已去世二十余年而有些許消退,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盡管有人不喜歡他的演奏,但并不妨礙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喜歡之?,F(xiàn)在聽這個名演奏,雖音效不如同期的萊比錫現(xiàn)場,但里赫特的傳奇音色依然鮮明。 ![]() 幕間休息時,我得以在音樂廳中逛逛。二層觀眾席,是觀察音樂廳內(nèi)部景觀的最佳位置,可惜我因時間緊沒有上樓。米黃色的墻壁,圓弧形的舞臺開口,舞臺山墻安放管風琴,臺下是一排排的木制直背硬座椅。二樓兩側(cè)的墻上,懸掛著音樂大師的畫像: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柴可夫斯基……彌漫著濃郁的學院氣息。大廳外部的樓道里,環(huán)繞著著名演奏家的塑像:吉列爾斯、羅斯特羅波維奇、柯崗……當然還有不可或缺的里赫特! ![]() 演出結(jié)束了,我走向暮光中的紅場,沿著克里姆林宮的紅墻漫步。我習慣性地戴上耳塞,繼續(xù)聽里赫特1951年在大音樂廳演奏的巴赫A大調(diào)第1號英國組曲。迷人的音色,清麗的琴音閃耀著粒粒珠光。說起里赫特的巴赫,怎能不提到平均律呢?我最喜愛他的因斯布魯克平均律。我曾冒著細雨在因斯布魯克的街道上邊聽這個版本,邊尋找里赫特錄音所在的Stift Wilten修道院。教堂的鐘聲驟然響起,節(jié)奏和韻味恰與里赫特的琴音呼應(yīng),有如共振般令人心靈顫抖,霎時領(lǐng)略了里赫特演奏的所謂“神性”。 ![]() 我喜愛里赫特演奏的音色和律動。在音樂學院期間,涅高茲教授注重教導學生掌握音樂的整體結(jié)構(gòu),強調(diào)音樂對比式的發(fā)展,尋找屬于自己的音色。當時里赫特并不喜歡貝多芬第31鋼琴奏鳴曲Op.110,但涅高茲要求他必須練習。“事實上,通過練習Op.110,涅高茲教我獲得了一種我一直夢寐以求的、歌唱般的音色。也許我內(nèi)在一直擁有這種能力,但是他通過放松我的雙手、教我打開雙肩,把這種能力釋放了出來。他幫助我摒棄了在歌劇院做伴奏期間遺留下來的粗糙的音響。”涅高茲則指出:“不能想象世界上還有比里赫特更能打動人心的音樂詮釋,他對音樂作品的構(gòu)造與節(jié)拍有高超的駕馭能力,同時,他的演奏又富于古典主義的均衡與和諧,他的天才使他在抓住作品整體框架的同時并不遺漏任何微小的細節(jié),就像翱翔在天際的雄鷹一樣,將大地俯瞰得一覽無余。” ![]() 青年里赫特恰恰是那種令人嫉妒的“是天才又比你努力”。里赫特對蒙桑容說,他在音樂學院期間即已經(jīng)將過去二百年間的每一首西方音樂熟記于心。所有“里迷”都知道,他青年時代開始,除室內(nèi)樂外,常備的音樂會演出曲目即有八十套之多,且在晚年前,都是背譜演奏。在這方面,里赫特無疑是一個天才。1943年秋天,他僅用一個月時間就背下巴赫平均律第二冊并開始演奏。涅高茲曾寫道:“里赫特簡直是一個天才人物。他能背奏全部的瓦格納,還有施雷克、施特勞斯、全世界的歌劇、斯特拉文斯基等等。他只用了兩個星期就學會勃拉姆斯的B大調(diào)協(xié)奏曲,彈得光輝燦爛。這樣的學生我還從來不曾有過?!?/p> ![]() 涅高茲還贊揚:“他這個人,心靈如水晶般純潔,真正的天生高尚,身上沒有一絲一毫淺薄庸俗的痕跡。”除了練琴和演奏,里赫特不問世事,別無所求,在前蘇聯(lián)時代如此特立獨行還能獨善其身殊為不易。正如蒙桑容所說:“他沒有什么需要害怕的事情,沒人能抓住他的把柄。這可能就是他的巨大力量所在?!?/p> 修行:里赫特故居公寓出國前瀏覽莫斯科國立普希金美術(shù)館網(wǎng)站得知,里赫特生前捐獻了創(chuàng)作和收藏的畫作,而他的終生伴侶、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尼娜·多利亞克女士遺囑捐獻了他們的故居公寓,成為普希金美術(shù)館的組成部分,供后人參觀。這個偶然發(fā)現(xiàn)令我雀躍,一定要去瞻仰。 ![]() 公寓所在的街區(qū)是一條林蔭道,距離音樂學院、阿爾巴特街都不遠。雖然在莫斯科能方便地使用UBER按圖索驥,但也是因為事先知道了公寓的外觀,才不至于在行駛中錯過。這是一座十幾層的淺黃色磚砌公寓樓,是附近最高的建筑,比較醒目。下車穿過路邊的草坪,走近一層的外墻,可以看清兩扇窗戶之間鑲有里赫特的浮雕像,就是這里了。 ![]() 網(wǎng)站有說明,參觀是需要電話預約的。我事先閱讀不仔細,沒有預約,懷著滿腔熱忱就貿(mào)然來了。繞到公寓正門,電子鎖緊閉。片刻后跟著一對母女進入大門,上電梯到頂樓16層。兩個相對的房門外的鐵柵欄虛掩著,按電鈴,右手的門開了,一位上了年紀的大媽歡迎我進入小小的門廳,恍惚回到了幾十年前國內(nèi)單位分配的房子。墻上是青年里赫特彈琴的油畫像,這是里赫特密友、畫家安娜·特羅揚諾夫斯卡婭的作品。里赫特年輕時經(jīng)常去她家練琴。之后參觀中見到的里赫特畫像或照片大都似曾相識,想來應(yīng)該都曾被用做唱片封面。此時只有我一位客人。阿姨收了200盧布的門票和300盧布的講解費,從里屋走出一位年輕的女士,她用英語自我介紹是莫斯科音樂學院的畢業(yè)生,負責帶著我逐間參觀并講解。 ![]() 這座公寓樓是1969年建造的,由前蘇聯(lián)政府分配給各領(lǐng)域有成就的知識分子和藝術(shù)家。1971年,里赫特和尼娜分得相鄰的兩套公寓。入住前的裝修把兩套公寓打通,木制地板墊高10公分,墻面粘貼了厚厚的吸音壁布,以防琴聲干擾鄰居。我進入的單元是屬于尼娜的,而里赫特則由對門出入。 ![]() 尼娜女士的門廳可通往書房、臥室和餐廳。從1961年起,尼娜放棄了舞臺演出,一方面從事音樂學院的教學,另一方面專心打理里赫特的事物。書房是尼娜練聲和輔導學生的地方,曾在紀錄片《謎》里面出現(xiàn),陳設(shè)并無大的變化。一架貝克爾鋼琴的黑漆已經(jīng)剝落,旁邊的落地長鏡是訓練演唱身姿所用。鋼琴上面懸掛著里赫特的速寫像。這是畫家在里赫特三十歲左右時創(chuàng)作的油畫草稿,里赫特覺得不錯,沒讓畫家繼續(xù)上色就收下了。鋼琴對面的墻上是青年尼娜的側(cè)像,目光炯炯,風姿綽綽。 ![]() 臥室家具已經(jīng)騰空,墻上掛著里赫特不同時期的照片。餐廳和其它房間墻上的掛畫有些是里赫特的作品,有些是他的收藏,展現(xiàn)著里赫特在藝術(shù)上全面的天賦和深厚的修養(yǎng)。這些畫作都已由普希金美術(shù)館私人收藏部收藏,不定期在美術(shù)館和故居輪流展出。(附圖是里赫特1950年代創(chuàng)作的《月亮,中國》,由莫斯科國立普希金美術(shù)館收藏) ![]() 餐廳正中的展柜里是里赫特童年時的一些物品,這類展品在里赫特的門廳、書房中也有展出。講解員介紹說:“你很幸運!這些是臨時展品,過幾天博物館就要收回了?!边@些令我幸運的展品包括:里赫特出生時的一縷頭發(fā);里赫特母親的日記本,翻開的一頁記載著嬰兒里赫特聽到音樂時的反應(yīng),年輕的母親寫道:“寶貝今后應(yīng)該是個音樂大師吧?”還有童年里赫特創(chuàng)作的兒童畫,蠟筆色彩依然鮮艷,絲毫看不出已近百年。最有意思的是少年里赫特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音樂劇”所畫的“海報”,透射出非同凡響的天才和激情。 ![]() 尼娜的餐廳連通里赫特敞亮的琴房。這是兩套公寓的客廳和里赫特這邊的餐廳打通形成的,大約四米寬,八九米長。房間的長邊,一側(cè)是兩面巨大的玻璃窗和陽臺,另一側(cè)的墻上掛著里赫特創(chuàng)作的油畫。房間的一端并列兩架斯坦威鋼琴,大部分的房間被二幾十把透明塑料椅子(顯然是現(xiàn)代產(chǎn)品)占據(jù),供這里舉辦不定期的音樂會使用,延續(xù)了公寓主人生前的雅集。里赫特曾在這里練琴,與同事排練,并邀請朋友們舉辦小型音樂會。講解員打開琴蓋,我問“可以摸一下嗎?”得到允許后,我小心翼翼地彈響幾個音階,這是里赫特曾經(jīng)每天觸摸的黑白鍵,那超凡的、絕美的音色就是在這里修煉的,剎那間,我愚鈍的指尖是否也感應(yīng)到一絲靈動? ![]() 鋼琴上平放著舒伯特第三鋼琴奏鳴曲的曲譜,翻開到第48頁,這是里赫特1997年7月底在莫斯科西郊的河邊別墅最后彈奏的曲子。在這之前的兩三年,里赫特旅居國外,因為腿疾手術(shù)、聽覺衰退和抑郁一直沒有練琴。從青年時期開始,他一生都堅持每天練琴。關(guān)于練琴的時間,里赫特在訪談中斷然否認尼娜說他“每天練琴十二個小時”。綜合各種文獻資料,里赫特每天練琴至少三小時,這也是他對其他鋼琴家的建議;實際上,1968年前蘇聯(lián)拍攝的紀錄片提到,他經(jīng)常每天練習五六小時;每逢學習新的樂曲或演出前,會達到十個小時以上。蒙桑容在里赫特去世前一個月登門拜訪所見, “每天練習三小時”的內(nèi)容就是舒伯特的奏鳴曲。里赫特對拓展舒伯特的鋼琴音樂有極大的貢獻,他喜愛舒伯特,曾說舒伯特是彈給自己聽的,他承認最愛的音樂作品是舒伯特G大調(diào)第18鋼琴奏鳴曲D894,而不是更為人們熟知的第21鋼琴奏鳴曲D960。最終,里赫特是彈著舒伯特離開的,是否也是一種“悲欣交集”? ![]() 里赫特的書房一側(cè)是一個巨大的、上了鎖的木柜,講解員略帶神秘地說:“這里面都是他的樂譜?!绷硪粋?cè)是幾個排成一溜的書柜,擺滿了書籍和工藝品。里赫特酷愛讀書且博覽群書。我不懂俄語,也不知道書柜里是否有他最愛的普魯斯特。眾多的工藝品記錄了他一生的旅程。里赫特堪稱鋼琴界的游吟詩人,從未停止過演奏的旅程:1943年起在蘇聯(lián)各地巡回演出;1950年開始到東歐;1957年訪問上海;1960年首次到美國、加拿大;1961年開始到西歐;1964年起每年舉辦法國盧瓦爾河谷Grange de Meslay音樂節(jié)直到1993年;1970年首訪日本……里赫特曾八次訪問日本,受到狂熱的追捧。書柜里擺著中國的抱鯉瓷娃娃、日式的銅獅子和杯子…… ![]() 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形容里赫特可謂恰如其分。他非常喜愛穆索爾斯基《展覽會上的圖畫》組曲,曾經(jīng)演奏過100多次,雄心勃勃地試圖用一架鋼琴表現(xiàn)整個世界。他在音樂、美術(shù)、文學等多方面的深厚修養(yǎng),表面波瀾不驚、內(nèi)心驚濤駭浪的坎坷經(jīng)歷,都化作靈感和領(lǐng)悟,從指尖傳遞到琴鍵,描述這個世界,表達這個世界,感動這個世界。為什么每個喜愛里赫特的人都能從他的琴聲獲得共鳴和感動?為什么人們每一次重溫里赫特的演奏都會有新的感悟?就是因為他的廣博和深刻,博古通今,閱盡人生,悟透情感。他捧出一滴水,卻折射著大海。 ![]() 李赫特的臥室小得令人驚訝。一側(cè)是窄小的單人床,床旁的墻上圍著草席;另一側(cè)是沒有扶手的長沙發(fā),只容一個人側(cè)躺;窗旁好像是一個電視柜,柜頂上擺著里赫特母親的照片。床的一側(cè)墻上掛著他父親的畫像,床頭掛的照片則是他視同父親的恩師涅高茲教授。 ![]() 蒙桑容把這里稱作“音樂苦行僧的公寓(the apartment of a musical monk)”。尼娜也說過,里赫特對舒適的生活總是很漠然。他年輕時擠在涅高茲家的鋼琴下面睡了好幾年,后來住到朋友家,幾年后又搬到尼娜的公寓。他對于居無定所毫不在乎,只要有地方可以練琴就感到滿足。直到里赫特獲得國內(nèi)巨大的聲譽后,他仍然沒有想過用自己的成就和影響改善生活。有同行教授實在看不下去,聯(lián)名上書當局為他要房子。 ![]() 苦行僧里赫特外冷內(nèi)熱。 “斯拉瓦(里赫特的昵稱)是一個慷慨的人?!蹦咂澋呐畠好惒榛貞?,“他非常理解周圍人們的情緒和喜怒哀樂。他真誠地同情那些生活困苦、遭遇不幸的人,并盡力給予幫助。”“斯拉瓦給許多朋友送過禮物,這些禮物都是他以令人驚嘆的品味和心意選購的。他以罕見的洞察力猜到怎樣一件東西會讓對方最開心。”里赫特里赫特還承擔全部手術(shù)和醫(yī)療費用,資助涅高茲的鋼琴家兒子出國治療手疾,挽救了后者的職業(yè)生涯。 ![]() 歸途:新圣女公墓里赫特墓地新圣女公墓是莫斯科的一處名勝?!皉gxpku的博客”所作《新圣母公墓里鮮為人知的名人墓》系列文章誠意滿滿,第一篇提到“里赫特墓在第5區(qū)第35排第1尊”,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和小提琴家大衛(wèi)·奧伊斯特拉赫的墓也都在這里。除了鋼琴,室內(nèi)樂、歌劇、聲樂也是里赫特最愛的音樂形式。他一生中合作過的音樂大師數(shù)不勝數(shù),羅氏和奧氏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我原本不愿去墓地打擾那份寧靜,搜索到上述信息,覺得如果不去新圣女公墓參拜,將是一個遺憾。在莫斯科大學中國留學生的幫助下,我在公墓導覽圖上確認了里赫特的墓在5區(qū)35排右起第一座(編號194)(圖中3號),羅斯特羅波維奇在5區(qū)24排左起第一座(編號192)(圖中1號),奧伊斯特拉赫在7區(qū)8排左起第一座(編號161)(圖中2號)。 ![]() 我一大早來到新圣女公墓,進大門沿正中的道路前進,右手即是5區(qū)。向前來到一片稍開闊的地帶,站在這個十字路口,向左看,有一座非常顯眼的大理石墓,仿佛在地面上起伏的白藍紅俄羅斯國旗,這是葉利欽墓。這個路口的右前方把角,正是羅斯特羅波維奇的白色大理石墓,墓前的十字架又似大提琴的琴頭。我收藏的第一套二手唱片,就是羅斯特羅波維奇與里赫特1960年代初在飛利浦公司錄制的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又一個百聽不厭、無與倫比的傳奇演奏。我收藏的這套唱片的珍貴之處在于,內(nèi)頁有羅氏的親筆簽名! ![]() 順著左手的開闊地帶,經(jīng)過葉利欽墓所在的6區(qū),直到墓園左側(cè)的斜邊紅墻。沿墻向前尋找位于右手邊的奧伊斯特拉赫墓,但直到另一區(qū),都沒有找到刻畫奧氏拉小提琴身姿的墓碑雕塑。返身向回走,終得,原來墓碑是朝向這一面的,剛才從背后經(jīng)過了。雖然我至今并不熱衷小提琴作品,但奧氏父子的巴赫d小調(diào)雙小提琴協(xié)奏曲仍不失我的心頭好。在訪談中,里赫特流露出與奧氏的關(guān)系明顯比與羅氏和諧親密,對前者更不吝美言:“了不起的小提琴家!他是最棒的!我父親介紹我們認識時我才只有十二歲,他已經(jīng)快十七歲了。他那么優(yōu)雅,那么英俊,同時又和藹可親……”他們二人留下了很多傳奇名演錄,至今仍受到小提琴愛好者追捧。 ![]() 盡管里赫特與羅斯特羅波維奇私交不冷不熱,但在1970年代,羅氏受到前蘇聯(lián)當局排擠,不允許他與里赫特、奧伊斯特拉赫一起演奏貝多芬三重奏協(xié)奏曲,里赫特以拒演做抵抗,堅持請羅氏一起演出并取得勝利。里赫特還以相似的方式聲援過核物理學家薩哈羅夫等人。難怪前蘇聯(lián)詩人安德烈·沃日涅先斯基把里赫特看做是“俄羅斯知識分子的象征”。 ![]() 再次經(jīng)過羅斯特羅波維奇墓,橫穿過5區(qū),來到右側(cè)的矮紅墻,沿墻向前走,樹蔭下的里赫特墓位于左側(cè)最邊上。三層黑色大理石臺階圍著一小片正方形綠草坪。內(nèi)側(cè)一角,一塊心形巖石從中間劈開兩半,呈90度角交錯擺放。劈開的平面光滑潔凈,一側(cè)僅有墓主的花體簽名“С. Рихтер(斯·里赫特)”,另一側(cè)是兩個拼成音符的年代,“1915”、“1997”。巖石兩邊各掩著一叢綠植,前面是各種無名的、看似不經(jīng)意的小草,幾束鮮花靠著墓碑擺放著,顯然是崇拜者的祭獻。我猜設(shè)計者的寓意:里赫特外表如巖石般剛毅冷峻,內(nèi)心純凈得只有藝術(shù),音樂貫穿了他的一生;他面向普羅大眾,并永遠受到膜拜。 ![]() 佇立在里赫特墓前,我戴上耳機,繼續(xù)早晨一直在聽的貝多芬最后三首鋼琴奏鳴曲。進入墓園前無意中暫停之處,恰是最后一首、Op.111的最后樂章的最后五分鐘。這是里赫特1991年在路德維希堡的演奏。錄音重現(xiàn)當年的現(xiàn)場情景,里赫特彈出的最后一個音符消失后幾秒,如醉如癡的觀眾才反應(yīng)過來,響起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與喝彩聲。如果挑選我的“荒島十大”,這張唱片穩(wěn)居首位。幾年前我在德國乘火車游蕩,一路聽著這張唱片。從海德堡到斯圖加特,經(jīng)過路德維希堡市鎮(zhèn)邊緣,教堂的塔尖在車窗外掠過,此時此刻響起的也是這個半夢半醒的最后樂章。 ![]() 這是所有音樂中我最愛的樂章,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好似貝多芬羽化成仙的終極樂章,也是我個人認為里赫特演奏進入自由境界后達到的最高峰。尼娜在訪談中提到:“他在早期音樂會上彈得很粗糙,加上他當時脾氣暴躁,往往會彈得震天響。逐步開始注意音色,他的音色已進入樸素單純的理想境界,越來越自由。他花了不少功夫才達到神奇的美聲?!?涅高茲是這樣闡述美聲的:“聲音是鋼琴家的一種表現(xiàn)手段,正如色彩、顏色和線條對于畫家一樣。聲音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但僅僅是手段。‘美聲’是不同力度、各種時值的聲音的互相結(jié)合、互相對比的過程?!北容^1963年、1975年和1991年里赫特48歲、60歲和76歲演奏的Op.111,不難發(fā)現(xiàn),里赫特不但年輕時經(jīng)涅高茲點化發(fā)生了音色的轉(zhuǎn)化,而且這種對“美聲”的追求,貫穿了他的一生。 ![]() 音樂愛好者經(jīng)常探討貝多芬的音樂“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的?哪個鋼琴家給出的是“權(quán)威”演奏?里赫特晚年的音樂日記可以一窺他對同行、對自己的演奏毫不留情的批評,體現(xiàn)了他的嚴肅和自省。他評價演奏好與不好的標準就在于是否準確地表達了音樂?!澳阋凑兆V子精確演奏,但你不可能記住譜子上的所有指示,于是,人們就開始所謂‘演繹’。我堅決反對!”“我從未懷疑過,正道只有一條。為這個簡單的理由,我總是仔細閱讀譜子,任何曲子只有一種詮釋方法?!?/p> ![]() 晚年的里赫特,越來越遠離大音樂廳,而是興之所至,在一些小的演出場所隨時隨地舉行音樂會。1986年,年過七旬的里赫特乘汽車從莫斯科出發(fā),帶著兩架雅馬哈鋼琴,一路前行,花了半年時間穿越西伯利亞直到海參崴,再回到莫斯科,一路舉辦了150場音樂會。他所到之處,一些市鎮(zhèn)沒有音樂廳,在一些偏僻的鄉(xiāng)間,人們甚至從來沒有聽過音樂會。他一路享受著歡呼雀躍的聽眾的熱情歡迎和回應(yīng)。蒙桑容寫道:“里赫特內(nèi)心是一個傳教士,相比卡耐基音樂廳中矯情的歡呼,他更愿意感受新庫茲涅斯克、庫爾干、克拉斯諾亞爾斯克、伊爾庫斯克的聽眾們純樸的熱情?!贝藭r,里赫特已經(jīng)從音樂苦行僧升華為鋼琴圣徒。 ![]() 貝多芬這最后的鋼琴樂章,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圖景。于我來說,他描繪的是人生大起大落后進入孤寂而幸福的航程。一個人在清冷的、無垠的暗夜中自在地翱翔,看遠近的星光明滅,隨意地盤旋迂回,靜默冥想。焰火驟然亮起,重溫那些人生中幸福輝煌的時刻,或是攀越崇山峻嶺后的豪邁。悲喜交集之后又歸于平靜,自由,舒展,沉醉。最終,在閃爍的星光中,歸于沉寂。 ![]() 海涅說,語言的盡頭,是音樂。(Where words leave off, music begins.) (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及書籍、唱片封面掃描) (配樂為里赫特演奏的舒伯特G大調(diào)第18鋼琴奏鳴曲D894之第1樂章,1989年3月20日錄制于 倫敦 ,PHILIPS 438 483-2) 【參考資料】 1. Bruno Monsaingeon. Sviatlslav Richter: Notebooks and Conversations. Faber and Faber Limited, London, 2001. 2. Bruno Monsaingeon. Richter, L'Insoumis - the Enigma (紀錄片), 法國 ,1998. 3. 謝力昕(編譯). 斯維亞托斯拉夫·里赫特的音樂日記,鋼琴藝術(shù),2013年第2-6期. 4. 孟令帥. 俄羅斯 鋼琴藝術(shù)的歷史與發(fā)展,鋼琴藝術(shù),2010年第7、8期. 5. 涅高茲. 涅高茲談藝錄,焦東建、董茉莉(譯). 人民音樂出版社, 北京 ,2003. 6. 亞歷山大 ·維岑斯基(著). 焦東建、董茉莉(編譯). 俄羅斯 著名鋼琴家里赫特訪談錄,鋼琴藝術(shù),2008年第6、7期. 7. 毛宇寬(譯). 里赫特住在涅高茲家(米麗查·涅高茲回憶錄),鋼琴藝術(shù),2003年第1、2期. 8. 里赫特自述,原譯者不詳,來自豆瓣網(wǎng). 9. VRMLSIT. 里赫特套裝唱片大盤點,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 10. rgxpk的博客. 新圣母公墓里鮮為人知的名人墓(一),來自新浪博客. 11. 怒海行舟. 里赫特,用流過血的手指,彈出世間的絕響,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 12. Gunners Piesis. Sviatoslav Richter(紀錄片), 前蘇聯(lián),1968. 【景點信息】 莫斯科 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大音樂廳) 地址:Bolshaya Nikitskaya Ulitsa, 13/6, Moscow 網(wǎng)址: http://www. (注: 莫斯科 柴可夫斯基音樂廳是另一個著名音樂廳,不在此地址,導航設(shè)置需注意) 里赫特故居公寓 地址:Bolshaya Bronnaya Street 2/6, Apt. 58, Floor 16, Moscow 地鐵站:Tverskaya,Pushkinskaya,Arbatskaya 參觀時間:周三-周六,14:00-20:00;周日,12:00-18:00;周一二閉館 預約電話(要求預約): 7(495)6958346, 7(495)6977205, 7(495)6974705 門票:成人200盧布/人 網(wǎng)址: https:///museum/buildings/richter/index.php?lang=zh (俄、英、漢語) http://www./ (俄、英語) 新圣女公墓 地址:Luzhnetskiy Proyezd, 2, Moscow 開放時間:9:00-18:00 網(wǎng)址: www. (俄語) |
|
來自: 章魚哥cnvjybhb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