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不管你焦慮不焦慮,孩子依然還是那個孩子,并不會因為你焦慮了,他一夜之間,就會發(fā)生變化。 可是,一旦你焦慮了,孩子在你眼中,卻悄然發(fā)生變化。 你冷靜的時候,能看到孩子的優(yōu)點、特點和他一點點的小進步, 可是你一旦焦慮了,眼里都是孩子的缺點、不足和令人擔(dān)憂的未來。 在上一次的文章中,我分享過,焦慮等于控制+恐懼,因為對未來的恐懼,而對孩子加劇控制。(戳這里,可以看原文)這本身就是矛盾的,因為孩子才屬于未來,我們的控制只會讓孩子失去了主動權(quán)) 什么是孩子的主動權(quán)?是生長,而不是成長。 可是偏偏,我們看重的是成長,而不是生長。 把孩子打一頓,讓孩子因為畏懼而背下了一篇課文,對孩子來說,記住了這篇課文是成長,但很可能沒有生長,還可能造成了內(nèi)部傷害。 生長,是一種內(nèi)在的動力,這種動力,不僅僅會促使孩子去主動探索,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心,還會呈現(xiàn)出比成年人更強烈的成長動力。 可能很多人認(rèn)為,人生來懶惰,但同時,孩子,生來具有生長力。 蒙特梭利認(rèn)為,孩子的心靈具有吸收力。 《圣經(jīng)》里說∶“你們?nèi)绻换剞D(zhuǎn),變成小孩子的樣子,就一定不得進天國?!?/span> 帕斯卡爾說∶“智慧把我們帶回到童年?!?/span> 孟子也說∶“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 童心,其實是智慧的。 我們要教孩子,不是替他學(xué)習(xí),而是要保護孩子的生長力(童心),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去激發(fā)孩子的生長力。 所以,遇到問題我也會焦慮,我也會如很多父母一樣”道理我也懂,但我還是焦慮“,恰好證明,我不是真的懂了道理,正是因為一知半解,了解并未理解,才內(nèi)化不了教育的真正含義。 孩子何嘗不是如此呢?道理他了解了嗎?是了解還是理解呢?理解了后,真的知道怎么做嗎? 我們都很愛孩子,但愛孩子靠的是本能,而教養(yǎng)孩子,唯有修煉,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方法,想想父母完全不需要學(xué)習(xí),就靠著一股”傻勁“就去解決孩子的問題——打、罵、吼……真正的很可怕。 孩子和我們,是彼此獨立的靈魂,我們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家庭、學(xué)校和社會(工作崗位)的教導(dǎo),可是我們依然長成了不同的人。即便是在一模一樣的環(huán)境下,我們也只能按照自己的內(nèi)在動力,自我生長。 我也可能還會焦慮,但焦慮正說明自己匱乏了,育兒就是育己,育兒先育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