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現(xiàn)場 今天上班走的是太平橋大街,快到趙登禹路口的時候突然想起來去看看磚塔胡同84號院。魯迅曾經(jīng)在磚塔胡同84號住過9個月,那時候的門牌號是61號。大概是年前吧,我聽一個同事模模糊糊說了一句“磚塔胡同院已經(jīng)拆了”。 我平常上下班走西四,每天都從磚塔胡同東口和不高不低的磚塔前經(jīng)過,腦子里偶爾也會掠過磚塔胡同84號的影子,但如果要進(jìn)去看一下84號院,就要一直往西走到差不多最西頭,所以也就“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多是往胡同扭上一下頭。 從西邊進(jìn)去看84號院是很便捷的。一邊往里走我一邊也在揣想,或許我同事也只是揣測或者想象,或許84號院還好好的在哪兒待著。 繞過一個彎前邊就是磚塔胡同84號,果然這里成了一個建筑工地。我停下自行車進(jìn)去看了看,拆遷的范圍比原來84號院要大,大概包括了84號隔壁的一兩個院子,過去84號隔壁院里的兩棵大香椿樹暴露了出來。有幾個工人正在施工。他們正在做的是房子的基礎(chǔ)。從他們的工地規(guī)???,這里將來建起來的還是個臨街的一二層的房子,不會是面目全非的高樓。問一個推車運砂石的工人,這里是在建什么房子,他說“那可不知道”,他說剛來上班沒幾天。 磚塔胡同84號的拆遷說了不少年了。七八年前,北京三十五中搬家到新街口新校址,八道灣11號周家的舊宅也面臨被破壞的危險,后來終于在三十五中院內(nèi)被原地保護(hù)下來,也算是一個讓人勉強(qiáng)能夠接受的方案。雖然拐來拐去的八道灣胡同沒有了,但周家的宅子總算是從此安然無恙了。 2012年6月14日,搬遷中的八道灣11號 就在三十五中正在建設(shè)的時候,我曾經(jīng)去新街口去看一片拆遷工地中的八道灣胡同11號,那天我們趕過去的時候,一個搬家的小伙子正背著一個大包袱從11號的舊門走出來。那次是我第一次去八道灣11號。我們進(jìn)去的時候,院子里拆的亂七八糟,滿目瘡痍。但仔細(xì)一看,拆了一半的房子都是后來大雜院的人們私搭亂建的小房子,現(xiàn)在拆了這些臨建性質(zhì)的小房子,反而比沒拆之前更容易看出來原來院子的結(jié)構(gòu)。就是那次,我仔細(xì)的觀察了一番魯迅曾經(jīng)住過的那間凸出在正房后面的一間虎尾,這種凸出在房屋一面的一間房屋在宋朝的時候叫做龜頭房,因為看起來像是烏龜伸出來的腦袋。 就是那次,看完了八道灣胡同11號,我和同伴一起趕往磚塔胡同去看磚塔胡同84號。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磚塔胡同84號。 我們到的時候,磚塔胡同84號外面的墻上到處劃著白圈,白圈里面是個“拆”字,這和八道灣11號那一帶拆遷工地的景象是相像的。好在這里只是在墻壁上寫個“拆”而并沒有真的在拆。我們趕緊從那個小門走進(jìn)院子。磚塔胡同84號院比八道灣11號要小很多,又搭建了一些臨時建筑,院子里面就只剩下一米多寬的一條道,在里面前前后后走一走,也不過走出去三五米,郁達(dá)夫回憶魯迅時說的磚塔胡同61號院的格局和院子里面的樹木,是一點也看不出來的。 2012年6月14日的磚塔胡同84號 那次去磚塔胡同之后,關(guān)于魯迅磚塔胡同舊居拆還是不拆,人們有過很長時間的糾結(jié)。有一天我還接受過一家報社記者就此問題的電話采訪,我當(dāng)時的觀點是,魯迅在北京的幾處舊居能保留到現(xiàn)在是很不容易的,既然在過去大拆大建的年代能夠幸免于難,最好就不要再拆了。 但還是拆了。磚塔胡同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除了魯迅,好像張恨水也在這里居住過。往回走的時候經(jīng)過金融街街道磚塔胡同社區(qū)活動中心,前幾年,為了宣傳展示魯迅和西城、和磚塔胡同的關(guān)系,我們還曾經(jīng)設(shè)計制作了一個《魯迅在磚塔胡同》在這個房子的二樓展出。我很想進(jìn)去了解一下正在施工中的磚塔胡同84號院工程。但最近幾天北京疫情緊張,單位還有一點和開館有關(guān)的事情需要落實。我想,不管這里正在建設(shè)的房子是做什么用,總歸是地貌地形沒有大的變化,將來我們還是可以走到這里說,這個房子的位置就是過去的磚塔胡同61號。 曾經(jīng)的磚塔胡同61號,所謂“倒騎龍”式的大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