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一:仙鶴草50g蘆根50g陳皮10g黨參20g,治老年眩暈癥3付藥搞定。 方二:治一切眩暈驗(yàn)方:烏梅、菊花、山楂各15克,白糖50克。上藥煎約30分鐘左右。取汁200毫升,然后將白糖放入煎好的藥液中,每日服2次。 方三:通治眩暈方:柴胡10 半夏10 黃芩10 澤瀉15 白術(shù)30 黨參10 生姜10 大棗5枚 茯苓30 陳皮15 鉤藤15 菊花10 天麻8 甘草6 。 方四:定風(fēng)丹組成:首烏 白蒺藜二藥相伍,行補(bǔ)兼施,散風(fēng)邪,滋肝腎。功效:養(yǎng)血祛風(fēng)。用于治療血虛眩暈,諸般瘙癢極效。 方五:痰濕眩暈:頭重如蒙,視物旋轉(zhuǎn),胸悶泛惡,嘔吐痰涎,兼頸脹痛而且轉(zhuǎn)動(dòng)不利,見舌苔薄白滑,脈滑。證屬痰濕上泛之眩暈。治宜祛痰化濕,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加減。秘方:陳皮10g 茯苓15g 法夏10g 甘草6g 炒白術(shù)10g 天麻10g 威靈仙10g 羌活10g 鉤耳10g。 方六:頸椎引起的眩暈:赤芍12克、當(dāng)歸10克、熟地黃20克、川芎12克、天麻12克、白術(shù)15克、茯苓15克、竹茹10克、丹參20克、甘草3克。 方六:神經(jīng)性眩暈:川牛膝12克,夏枯草10克,地龍10克,海藻10克,天麻10克,鉤藤12克,川芎9克,葛根15克。 方七:頸椎壓迫血壓暈,治腦部供血不足導(dǎo)致的眩暈:淫羊藿,仙茅,當(dāng)歸,威靈仙,豨簽草各12克,黃芪15克,姜黃,羌活,防風(fēng),葛根,雞血藤各9克,三七3克 方八:天麻10克,雙鉤藤30克,澤瀉30克,生石決明30克,半夏10克,茯芩15克,白術(shù) 10克,甘草4克。 也可制片:本方亦可制成片劑。用10倍或者20倍劑量,先將澤瀉研成細(xì)粉過篩,其余藥煎湯濃縮,然后拌入澤瀉粉壓成片劑,糖衣包裹。每片含生藥1、23克,每次服6—18片,一日3次,開水送下。 功能:平肝潛陽,健脾化痰。 主治:內(nèi)耳性或高血壓性眩暈。頭暈,腦供血不足 諸眩暈。 方九:美尼氏眩暈等眩暈驗(yàn)方:當(dāng)歸10克,山藥10克,五味子10克,酸棗仁10克,桂圓肉12克。 美尼爾氏綜合征——主要癥狀,就是眩暈。這種眩暈,是突然出現(xiàn)的,周圍的物體會隨著患者自身沿著一個(gè)方向旋轉(zhuǎn)。與此同時(shí),患者還可能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但神智是清醒的。還有的患者,眩暈的同時(shí),有耳鳴耳聾的現(xiàn)象。有些則是在眩暈出現(xiàn)之前,發(fā)生耳鳴和耳聾。這種耳鳴耳聾,是可以間歇發(fā)作的。還有一些患者,會出現(xiàn)雙耳發(fā)脹、發(fā)悶、壓迫的感覺。 通用效方: 眩暈 頭痛 頭風(fēng) 【藥物組成】姜半夏9克,白術(shù)、陳皮各12克,天麻、茯苓各18克,甘草6克。 【制用法】上藥水煎40-60分鐘,取汁450毫升,每日服用3次。 【主治】眩暈。【療效】治療40例,痊愈 頭暈驗(yàn)方:柴胡10 半夏10 黃芩10 澤瀉15 白術(shù)30 黨參10 生姜10 大棗5枚 茯苓30 陳皮15 鉤藤15 菊花10 天麻8 甘草6。 痰濁上擾體質(zhì)的人很多,中醫(yī)臨床會選擇溫膽湯加減的方法基礎(chǔ)配方為:法半夏15g、竹茹、枳實(shí)各12g、知母10g、陳皮、生石膏、甘草各6g(兼肝腎虧虛者,加生地黃15g;兼脾虛者加薏苡仁15g,白術(shù)6g;兼口干煩熱等,則加川楝子12g,山梔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