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與你分享的內容來自一名一線工作的男幼師,關于幼小銜接體驗式活動對幼兒積極情感的促進,一起看看他是怎么做的,也許你會有所收獲…… 推薦 丨CiCi 微信號:youshikoudai024 本文作者:時晨,來自學前教育宣傳月“科學做好入學準備”投稿。 5-6歲幼兒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萌芽的階段。因此,在幼兒園內開展的活動多以生動、形象的直接經驗體驗。 《上海市幼兒園幼小銜接活動的指導意見》指出:“幼小銜接活動幫助學前兒童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兩個不同階段教育的平穩(wěn)過渡,讓幼兒建立自信心,健康快樂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span> 所以,幼小銜接活動開展過程中其內容與方式如何才能使幼兒初步了解小學的學習活動特點和課堂教學規(guī)范,激發(fā)其入小學的愿望與興趣成為幼小銜接活動的重點。而此次通過幼小銜接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引發(fā)了我關于體驗式活動對幼小銜接促進作用的思考。 在本學期的期初家長會上,進行了有關幼小銜接的主題講座,并列出相關內容。會后,有不少家長都憂心愁愁地問道:“老師,你看在小學之前是不是有必要多認些字,多學學算術?”“周末興趣班一般報哪些比較好呀,不學感覺跟不上別人家了?!薄奥犝f現在小學拼音一帶而過,講的很快,看來不提前學會落后?。 薄?/span> 在之后的集體學習和個別化活動中,雖然根據要求創(chuàng)設了“理理小書包”、“課間活動設計”等個別化學習區(qū)域,增加了一節(jié)集體教學活動,但孩子們對這些活動興趣較小,淺嘗即止…… 分析: 1.幼小銜接不單是知識與技能的銜接,更重要的是思維與學習品質 實錄中不難看出家長對于幼小銜接的概念很大程度地被狹窄化、局部化、扭曲化。對于內容的理解,認為是單一知識的銜接;對于能力的發(fā)展,體現為記憶與智力發(fā)展的銜接;而對于關系,表現為單向的幼兒園向小學的銜接。 對此,教育部下發(fā)文件:《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促進幼兒園樹立科學保教觀念,落實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堅決糾正“小學化”傾向,提高幼兒園科學保教水平,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 因此在之后的家園溝通中教師應該把握契機來引導家長對于幼小銜接的觀念,形成正確的導向。將思維能力與學習品質與習慣放在首位,全面、健康地進行幼小銜接活動。 2.幼小銜接應融入日常的保教活動,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開展幼小銜接活動時應運用豐富的方式,重視培養(yǎng)兒童的學習興趣。對于單一的區(qū)域材料,幼兒由于沒有獲得真實的體驗,易產生疲勞。 對此可對以下兩方面進行調整: 首先,形式多樣化,增加幼兒自主安排的活動時間、生活活動的搭配和整理等。 其次,根據小學生活教育的基本要求,如坐站姿、個人衛(wèi)生等適時進行指導,加強幼兒身體素質和環(huán)境適應能力。 在各項活動中,幼兒有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加強主人翁的意識,使幼小階段平穩(wěn)過渡。 一次分享活動中,彤彤好奇地問道:“老師,我們什么時候能一起去小學看看呀?” 話音剛落,孩子們紛紛說道“好想見見小學生呀!”“小學里操場很大的,而且還有各種各樣的活動?!薄拔衣犝f小學里有實驗室、舞蹈房,真想去看看長什么樣?。 ?/span> 發(fā)現孩子們對小學是如此憧憬,于是我說道:“孩子們,看來你們對小學是那么地喜歡,那我們怎么來準備呢?”“可以先想一想要問的問題?!薄坝浵聛淼刃W生來了問問他們?!薄拔蚁氘嫯嬓W,小學里和幼兒園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于是,在班級討論中,孩子們提議先由幾名小記者來征集問題,再制作了如下的餅狀圖。 同時,利用小學調查表來分享自己看到的小學。孩子們都非常熱切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至此,我說道:“之后的活動中,我們可以向小學生提出這些問題,在參觀小學后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來完善這張調查表,找一找幼兒園和小學有哪些不同,想一想為什么會這樣?” 午睡前,孩子們三三兩兩地持續(xù)討論著自己了解的小學,十分期待后續(xù)小學生面對面、參觀小學等活動。 ↑ 調查表如上 分析: 1.幼小銜接中合作的學習方式有助于情感的推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5-6歲幼兒能夠主動發(fā)起活動,在活動中出主意、想辦法、與同伴分工合作?!?/span> 在活動過程中,幼兒分工準備,有的作為小記者進行詢問,收集問題;有的則根據之前的經驗和伙伴一同完成了小學調查表,也提出了下一次想要在小學里問老師和小學生的問題。在合作中共同努力,進一步激發(fā)了幼兒對入小學積極、快樂的情感。 2.幼小銜接中伙伴式師生關系是支持幼兒情感表達的關鍵 師生應處于一種民主、平等、共同探索的朋友關系?;顒又?,教師以提問和調查表的引導讓幼兒們自己來決定活動開展的方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角色定位。具有角色退后的意識,亦從活動組織者轉換為引導者。 另外,教師同樣是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不僅給予幼兒足夠的自主權開展活動,而且在肯定幼兒行為同時,以開放式提問即“幼兒園和小學有哪些不同,這是為什么呢?”引發(fā)他們的思考,催化后續(xù)活動更好地生成。 之后的幾周,我們請來了附近小學的小學生,孩子們快樂地提問與互動著,每一次孩子都有新的收獲,了解小學的課程安排、老師、課外活動、作業(yè)內容等等。 每當小學生要離開時,孩子們都會說道:“謝謝哥哥姐姐,下次一定還要來?。 眳⒂^小學時,孩子們進入教室和活動室,認真地聆聽小學老師的介紹,生怕錯過一小點內容。 在操場、體育館、食堂時,還不時地向老師與周圍的小學生們提問,并一邊用筆畫下自己喜歡的小學一角。 回園分享時,孩子們一個個都露出了笑容,討論著“小學好大呀,什么都有!”“真想快點上小學,學更多的本領!”…… 分析: 1.幼小銜接中真實的體驗與互動有利于萌發(fā)對小學的積極情感 《上海市幼兒園幼小銜接活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加強與小學的互動,使入學預備期活動與小學入學準備期活動有機銜接。 雖然幼兒已和家長參加過小學開放日的活動,但并不能對小學有系統性的了解。教師充分利用畢業(yè)幼兒的資源,邀請小學生回到幼兒園,請他們講一講小學的學習生活與故事;同時引導孩子主動交往,提出問題,進一步了解小學生的點點滴滴。 通過這種訪談交流,讓孩子獲得更多貼近自身興趣、需求的問題和信息。其次,正因為幼兒能夠在參觀小學和小學生面對面等活動中獲得真實的體驗,所以潛移默化地產生了入小學的愿望和興趣,形成積極的情感循環(huán)。 2.對后續(xù)拓展活動的啟發(fā) 在參觀小學等活動中,幼兒對小學已經有初步的認識,因此后續(xù)將延續(xù)孩子們這份對小學的熱切向往,創(chuàng)設“排排小學課程表”、“上學路線圖”、“我的課間活動設計”等個別化學習環(huán)境,在看一看、說一說、做一做的過程中深入了解小學生的學習與活動特點。 另外,還可以在日常中增加“小課堂” 、“輪流擔任小隊長”、“背書包上幼兒園”,在模擬小學中,感受幼兒園與小學的不同,建立自信心,逐漸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萌發(fā)任務與目的意識,更好地幼小過渡。 ![]() 1.幼小銜接應滲透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體現科學性與整合性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一日生活皆課程。寓教育于生活之中,幼小銜接同樣如此。在一日活動中,要將幼小銜接活動與平日的教育活動結合起來,關注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在生活、運動、游戲和學習四大板塊方面: 首先可根據《上海市幼兒園幼小銜接活動的指導意見》的相關要求:減少午睡時間,增加學習活動內容,適當減少游戲活動。 其次,在生活能力方面結合認識時鐘和任務表,引導幼兒增強自我保護和自我服務的能力,培養(yǎng)初步的時間概念。 最后在小學期間,社會交往面更為廣泛,增加了許多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職業(yè),因此還應在平日的活動中注意孩子是否能夠主動有禮貌地與同伴、教師和家長以及周圍的人交往。這樣才能夠真正促進孩子學習興趣與能力、自我服務與管理、社會適應能力全方位地發(fā)展,體現幼小銜接的科學性和整合性。 2.幼小銜接應來源于幼兒實際經驗水平,體現真實性與趣味性 在教育形式方面,幼兒園與小學的教育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前者“教養(yǎng)并重”,課程是綜合性的教育方式以游戲為主;而后者則是“以教為主”,課程以分科式的課堂教學為主。 因此,在幼兒園開展幼小銜接也應以趣味的方式進行引入,在充分激發(fā)幼兒興趣的同時,以真實性的情境進行模擬式互動。如開展“參觀小學”、“采訪小學生”、“觀看小學生一堂課”等活動,應保證孩子有一定的經驗基礎,才能初步熟悉小學環(huán)境、了解小學生的學習和活動,向往成為小學生,激勵幼兒逐漸養(yǎng)成自身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在真實、生動、有趣的幼小銜接中收獲。 3.幼小銜接應注重調多方形成教育合力,體現全面性與持續(xù)性 幼兒園、家庭、社區(qū)以及小學在幼小銜接活動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渡虾J杏變簣@幼小銜接活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加強與小學的互動,形成幼小聯系的機制。充分利用社區(qū)、社會各種資源、為幼小銜接活動創(chuàng)造機會。 同時,亦可積極利用家長會、家長沙龍等形式,開展豐富、有趣的幼小銜接宣傳活動,讓家長切實了解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幼小教育之間的不同,真正做到家園互動,多方合力切實提高幼小銜接活動的有效性,讓幼小銜接活動全面而又持續(xù)地進行。 在幼小銜接的系列活動中,通過真實情境的體驗式活動激發(fā)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十分憧憬成為小學生,在各方面都有收獲滿滿。 作為教育者,我們相信幼小銜接并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長期地堅持并時刻調整和完善的。 正如二期課改的核心理念即“以幼兒發(fā)展為本”,我們應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時刻思考“幼兒需要什么?”“孩子想怎么做?”“我能給什么幫助?”等問題。 入小學是幼兒成長路上的一道坎,也是每位幼兒的必經之路,就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 用耐心灌溉孩子的心田,關注每位孩子之間的個體性差異,給予適宜的引導教育; 用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為,激發(fā)每位孩子作為活動的主人翁,獲得真實生動的體驗; 用愛心呵護孩子的光陰,攜手每位孩子成為真正的社會人,完善社會人格的塑造。 讓我們從小事做起,從當下開始,在幼小銜接活動中牽著每一位孩子的手,一步一個腳印,讓我們與孩子們共成長,體驗生動而又豐富的幼小銜接活動,感受成長所帶來的快樂! 一線幼兒教師 華東師范大學畢業(yè) 學前教育本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