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文字眼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 小便不利是太陰水濕阻礙,氣機(jī)不蒸騰氣化,導(dǎo)致小便不被氣化而不順利而下,“其人若渴”一方面是太陰水飲阻礙,一方面有陽明微熱傷津,而導(dǎo)致口渴。 二、組成栝蔞根二兩 茯苓 薯蕷各三兩 附子一枚,炮 瞿麥一兩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三、方解1、茯苓、附子—針對下焦陽虛水濕阻礙氣機(jī),引起小便不化,小便不利,附子溫陽,提供化水濕的原動力, 提供能量,茯苓(配瞿麥)利水通淋消腫、化水濕,主要溫下焦虛寒,表現(xiàn)為小便清長,少腹不仁,脈沉。 2、瞿麥:味苦、寒。治關(guān)格諸癃結(jié),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侗窘?jīng)》 3、栝蔞根:生津潤燥止渴,滋補(bǔ)強(qiáng)壯藥。 4、薯蕷(山藥):氣味甘平、益陰強(qiáng)精。 5、山藥配栝蔞根:生津,補(bǔ)虛,潤燥。 總之上面有陽明微熱傷津口渴,同時有太陰水濕不氣化,津液不上承口渴,太陰水飲下注下焦小腹寒冷,小便多而清長。 四、辨證要點(diǎn)“上熱下寒”:在上表現(xiàn)為口干、口燥、口渴,煩躁;在下表現(xiàn)為怕冷、小便清、小便不利、怕冷,少腹冷,脈沉細(xì)無力等。 五、病機(jī)辨證太陰陽明寒熱錯雜,上熱下寒證。 六、臨床運(yùn)用1、小便不利(上熱下寒); 2、治療消渴; 3、膀胱癌。 4、前列炎,前列炎增生 七、類方鑒別五苓散是太陽太陰水濕證的小便不利、水腫。 豬苓湯是陽明水熱互結(jié)而小便不通、水腫。 栝蔞瞿麥丸是上焦熱(為輔)下焦寒(為主)厥陰證的小便不利、水腫。 真武湯是少陰虛寒水飲不利證,有脈沉,四肢冷。 八、方歌栝蔞瞿麥二一兩、三苓薯一附子爽 【臨床驗(yàn)案】1、葛某,男,62歲,81年12月12日初診,7天前不明原因發(fā)生小便不暢,伴以腰酸背寒,怕冷,天氣愈寒,尿次益增,夜間尤甚,少則5~6次,多則十余次,既往有前列腺肥大史,觀其體質(zhì)一般,舌苔白膩而舌質(zhì)微紅,脈沉弱無力,兩尺尤甚,余無其它陽性體征。細(xì)辨此證,雖屬下焦腎經(jīng)之氣陰兩虛,然夾濕邪,初欲用金匱腎氣丸加減,又恐地黃過于滋膩,試與栝蔞瞿麥丸加味: 栝蔞根12 淮山藥10 茯苓14 瞿麥12 附子各6 仙靈脾15 桑螵蛸12 服用四劑后尿次明顯減少,苔膩較前減輕。繼服四劑而愈。(王占璽) 2、王某,女,56歲,退休教師。1982年3月2日初診。患者原有糖尿病史。近10余日,病情增劇,口渴引飲,每日18L猶不能解其渴,小便頻數(shù)而長,面色黃淡而晦,納谷不香,心悸,心中有冷感,腳軟無力,舌質(zhì)胖嫩淡紅而潤,脈象沉弱,此腎氣虛,不能蒸騰津液以上承,膀胱氣化功能失約。乃思《金匱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即以腎氣丸法,服藥20余劑,療效甚微。細(xì)辨其證,乃屬腎氣虛,脾氣弱,不能蒸津化氣之上燥下寒證,與腎氣丸證略有差異,遂改以瓜蔞瞿麥丸,補(bǔ)腎之虛,溫養(yǎng)其陽,以恢復(fù)蒸津化氣,滋上溫下之功。 處方:附片20g(先熬1h) 茯苓12g 懷山藥30g 瓜蔞根30g 肉桂6g 益智仁12g 桑螵蛸15g 水煎湯飲,每日服3~6次。連服10劑后,病情大減,上方去桑螵蛸加淫羊藿15g,繼服20劑,諸癥悉平。 【按】本案的主證是口渴引飲,小便頻數(shù)而長。究其病機(jī),乃下焦氣化無權(quán)、中焦脾胃氣弱、氣不化津,不能蒸騰津液于上,則燥氣獨(dú)盛;肺主制節(jié),脾主運(yùn)化,制節(jié)無權(quán),脾不制水,腎不化氣,膀胱氣化失矣。本案的病機(jī)特點(diǎn)為燥氣聚于上,寒氣滯于下,脾腎之氣虛。治療以潤燥生津、溫陽化氣、益脾制水則病愈。 《葉騰輝醫(yī)案》
3、尚某,女,29歲。有慢性膀胱炎病史,多次經(jīng)中西藥治療,可未能有效控制癥狀表現(xiàn),近因病證加重而前來診治??淘\:小腹脹痛,小便不暢,腰腹惡寒,口甚渴且不欲飲,但欲熱飲,口粘膩,舌淡,苔薄略滑,脈沉。辨為腎虛水氣證,給予栝樓瞿麥丸加味:栝樓根12g,茯苓18g,山藥18g,附子10g,瞿麥6g,豬苓12g,烏藥12g,桂枝12g。6劑,1日1劑,水煎2次合并分3服。二診:腰腹惡寒減輕,口渴基本解除,又以前方治療30余劑,諸證悉除。隨訪1年,未再復(fù)發(fā)。 【按】根據(jù)腰腹惡寒辨為腎虛,再根據(jù)小便不暢辨為氣化不利,又因口渴辨為陽虛不化,以此選用栝樓瞿麥丸溫陽化氣,益腎化水,加豬苓滲利水氣,烏藥、桂枝,以溫陽化水。方藥相互為用,以建其功。 《王付醫(yī)案》 你也可能感興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