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 根據(jù)《漢書·溝洫志》記載:在趙中大夫(中大夫漢代為掌管議論之官)白公建議下,穿渠引涇水,首起自谷口,向東入櫟陽(今高陵縣東),南入渭水,長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頃(合今30余萬畝),名曰白公渠,民得其利。白渠在鄭國渠之南,工程建成后,效益很大,當時留下這樣一首歌謠:“田于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后。舉鍤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shù)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span lang="EN-US">(《漢書·溝洫志》)白渠和鄭國渠,統(tǒng)稱鄭白渠,到了唐代,白渠分為三條支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又稱三白渠,唐永徽年間(公元650~655年)灌溉面積曾達一萬多頃。 |
|
來自: 文化龍鄉(xiāng) > 《 秦漢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