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即將來臨,夏天是消化系統(tǒng)疾病多發(fā)的季節(jié),為了能讓大家健康快樂的度過這炎炎夏日,在此,我們介紹一下脾胃的養(yǎng)生調理。? 俗話說“十個胃病九個寒”,現(xiàn)代人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導致很多人脾胃虛寒,每到春秋換季就會出現(xiàn)各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而夏季在春秋之間,脾胃的調理顯得尤為重要。? 脾胃虛寒,通常因為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再加上生活節(jié)奏快,精神壓力大,更易導致脾胃失調。癥狀表現(xiàn)有腹脹、脘腹痛而喜溫喜按、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腫、婦女白帶清稀而多,疼痛時伴有胃部寒涼感,得溫癥狀減輕,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便秘等。? 夏季人們通常貪涼,多食生冷瓜果及冷飲,居空調房,豈不知這會耗散脾胃陽氣導致脾胃功能不足,致使脾胃的受納、腐熟、轉輸、運化功能,影響水谷的消化吸收。? 中醫(yī)講“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夏季則是溫補陽氣的最好時機?!端貑枴分v:“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花實”。董仲舒說:“陽長居大夏,以生萬物?!笨芍募臼侨f物生長茂盛,開花結實的季節(jié)。由于此時天暑下迫,地濕上蒸,所以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季節(jié),氣溫很高,陽光充足,人體的新陳代謝非常旺盛,所以夏季養(yǎng)生應把順應外界高溫環(huán)境和人體內部的特點作為重點。? 古書有云: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云:“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于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癥,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大炷重灸即我們現(xiàn)在所做的艾灸。? 艾灸,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中醫(yī)治療方法,在溫補陽氣方面一直效果顯著,其溫經(jīng)散寒,行氣通絡,扶陽固本的功效使其成為各種虛寒癥狀所必須的治療方法。? 而對于脾胃虛寒的癥狀,艾灸的作用更是無可代替。艾灸可溫陽補虛,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谷之海,榮衛(wèi)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同時,還可根據(jù)不同癥狀加減穴位調理,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現(xiàn)代,灸療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越來越受老百姓的喜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