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汗出如何辯證治療: 半身出汗有上下、左右之不同,其出汗性質(zhì)包括盜汗和自汗。 一、左或右偏身出汗 1.氣血不足 癥見:左半身或右半身出汗,身體虛弱,氣短,心悸、倦怠乏力,手足麻木,面色皖白,舌質(zhì)淡紅,無苔,脈細弱。 證為:氣血虛弱。 治宜:益氣補血。 方用:益氣補血湯 藥用:黃芪30g,人參10g, 生、熟地各20g,當歸15g, 川芎15g,茯苓15g, 焦白術(shù)15g,炒白芍30g,肉桂10g, 生姜3片,大棗7枚。水煎二次混合,2次分服。 方解:藥以黃芪、人參益氣,生、熟地、當歸、川芎養(yǎng)血活血,茯苓、焦白術(shù)健脾化濕,妙白芍、肉桂、生姜、大棗養(yǎng)血祛寒。達氣血貫通、周流全身而病愈。 2.寒濕痹阻 癥見:半身出汗,伴見四肢關(guān)節(jié)酸痛重著,肢體沉重,筋脈攣縮,手足屈伸不利,舌質(zhì)淡胖,苔白,脈緩。 證為:寒濕痹阻。 治宜:散寒勝濕,活血通絡(luò)。 方用:散寒勝濕湯。 藥用:黃芪30g, 當歸30g, 附子10g,干姜20g, 蒼、白術(shù)各15g,川羌15g, 獨活15g, 桂枝30g,川烏10g,甘草10g。水煎二次混合,2次分服。 方解:藥以黃芪、當歸益氣活血,附子、干姜溫絡(luò)散寒,蒼、白術(shù)、川羌、獨活、桂枝化濕祛風,川烏溫經(jīng)活絡(luò),甘草解毒。達寒散、濕化、氣血運行通暢而病愈。 二、上半身出汗 1.陽氣虛弱. 癥見:上半身出汗較多,伴見形體虛寒怕冷,面色蒼白,氣短神疲乏力,舌質(zhì)淡紅,苔白,脈虛弱。 證為:心肺氣虛。 治宜:益氣溫陽。 方用:益氣溫陽湯。 藥用:黃芪30g, 人參10g,焦白術(shù)20g,茯苓15g,五味子10g,附子6g,甘草6g。水煎二次混合,2次分服。 方解:藥以黃芪、人參補益心肺,焦白術(shù)、茯苓健脾燥濕,以資生氣之源,五味子酸溫和陽,收斂止汗,附子溫經(jīng)扶陽,甘草調(diào)和諸藥。達陽復(fù)、氣盛而病愈。 2. 心陰不足 癥見:上半身頻頻汗出,兼有心悸失眠,五心煩熱,午后潮熱,顴紅,舌質(zhì)紅,少苔,脈細數(shù)。 證為:心陰不足。 治宜:滋補陰血。 方用:滋陰補血湯。 藥用:當歸30g, 生、熟地各30g,人參10g,玄參20g,麥冬15g,五味子15g,柏子仁15g,酸棗仁30g,地骨皮30g,甘草10g。水煎二次混合,2次分服。 方解:藥以當歸、生、熟地養(yǎng)血生血,人參、麥冬、玄參補益心氣,五味子、柏子仁、酸棗仁補心安神,地骨皮滋陰。 三、下半身出汗 1. 陰虛內(nèi)熱 癥見:下半身出汗頻作,兼有腰膝酸軟,口干咽燥,舌質(zhì)紅,無苔稍干,脈細數(shù)。證為:陰虛內(nèi)熱。 治宜:滋陰清熱。 方用:滋陰清熱湯。 藥用:生、熟地各30g,地骨皮30g,黃柏15g,知母10g,扶苓15g,澤瀉10go水煎二次混合,2次分服。 方解:藥以生、熟地、地骨皮滋陰,黃柏、知母清熱,茯苓、澤瀉健脾和中,滲濕利水。達熱清、濕化、陰復(fù)而病愈。 2.陰陽兩虛 癥見:下半身出汗多,兼有面色晦黯,精神衰憊,腰酸腿軟,陽痿不舉,舌質(zhì)淡,無苔,脈緩。 證為:陰陽兩虛。 治宜:補陰濟陽。 方用:桂附地黃丸。 藥用:肉桂15g, 附子10g,熟地30g,山萸肉15g,山藥30g,澤瀉10g,茯苓30g,丹皮15g。水煎二次混合,2次分服。 方解:藥以六味地黃丸加肉桂、附子衍化而成。方取肉桂、附子壯陽為主藥,陰陽互濟,相互為用。如早溫其陽,則易傷其陰,且陽亦無所附,所以配用六味地黃丸以滋腎陰,陽歸于陰,腎氣得以固藏。 選自《臨癥求真》 |
|
來自: 仕仕霖霖 > 《現(xiàn)代醫(y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