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成為我們自己。 在《紅樓夢》的社交圈子中,妙玉是個極為邊緣的人物。 她不是賈府的親戚,也不是賈府諸人的朋友,她不是主子,更非婢仆。 她非僧非俗,似佛似道,總之與賈府的紅塵富貴,格格不入。 最喜歡女孩兒的寶玉評她“為人孤僻,不合時宜”,與她做了十年鄰居的邢岫煙說她“放誕詭僻”,連賈府公認(rèn)的大菩薩李紈也說:“可厭妙玉為人”。 然而,盡管被眾人菲薄,我們卻不得不承認(rèn),不合群的妙玉,才是大觀園里活得最自在的人。 01
叔本華說:一個人的合群程度,大概和他知識的貧乏以及俗氣成正比。 而妙玉的不合群,正是她自尊自信的外在表現(xiàn)。 林之孝家的介紹她:通文墨,熟經(jīng)文,模樣兒也極好。只聽得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要接她來。 但出身教養(yǎng)不凡,又飽讀詩書的妙玉,即使家道沒落,眼界也不是一般女孩兒能比的。 賈府這樣的人家,晴雯襲人死都不愿出去,可面對他們的邀請,妙玉卻說:“侯門公府,必以貴勢壓人,我再不去的?!?/span> 最后還是王夫人下了請?zhí)?,表示了十足的誠意,妙玉才入住櫳翠庵。 除了自尊自重,妙玉的自信也使她與賈府的女眷們截然不同。 同是蘇州官宦人家的小姐,同樣飽讀詩書且寄人籬下,黛玉初到賈府的表現(xiàn)是“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边B吃飯也“一一改過來”,生怕自己跟別人不同。 黛玉的謹(jǐn)小慎微中,透露出極強(qiáng)的不自信。 與黛玉的“努力合群”不同,妙玉雖寄居賈府,但在櫳翠庵面對眾人以及大家都哄著、敬著的老祖宗賈母時,卻能表現(xiàn)得不卑不亢,進(jìn)退有度。 甚至還要揶揄他:“你雖吃的了,也沒這些茶糟踏?!?/span> 對上位者不逢迎、不諱言,清高自守、自尊自愛,妙玉的種種表現(xiàn),恰好印證了那句話: “與其費(fèi)盡心思地融入別人的圈子,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在乎別人的眼光,不如坦蕩做自己。” 02
莊子有言: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在很多人看來,一些人因為淡漠疏離,孤獨(dú)無趣,所以才會不合群。 其實不然,不合群的人恰恰是因為內(nèi)心足夠豐富,不需要外人,也能自得其樂。 而妙玉,正是這樣的人。 劉姥姥二進(jìn)榮國府,陪著賈母等人游覽大觀園。 一進(jìn)櫳翠庵,賈母便稱贊:“到底是他們修行的人,沒事常常修理,比別處越發(fā)好看。” 賈母是一個非常懂生活藝術(shù)情調(diào)的人,品味高雅且挑剔,然而眼光極高的賈母卻對妙玉的園藝水平如此青睞,足見妙玉園藝之精。 另外,蘆雪庵聯(lián)詩一回中,寶玉落第,被李紈罰去折梅。 不久,寶玉帶回了妙玉贈他的梅花,眾人看了,各個稱賞。 賈母等人來吃茶,茶盤、茶具皆十分講究。 等到與寶釵黛玉吃梯己茶時,所用茶具之精奇、雅致,恐怕賈府都未必找得出來。 除了茶具,妙玉對茶水也很講究。 她用舊年蠲的雨水給賈母奉茶,賈母不僅吃了半盞,還笑著遞與劉姥姥,讓她也嘗嘗。 等到請黛玉他們吃茶,妙玉又拿出梅花上的雪水來招待,還說:“隔年蠲的雨水哪有這樣輕浮,如何吃得?!?/span> 連賈母都滿意的茶水,卻入不了妙玉的眼,可見她對茶水的要求之高。 而對于品茶的境界,妙玉也頗有見地:“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span> 品茶如人生,須得克制,方得雅趣,否則即為濫俗。 中秋夜湘云黛玉聯(lián)詩,兩人聯(lián)了二十二韻,妙玉一口氣補(bǔ)了十三韻。 不僅補(bǔ)齊了詩句,連詩境也從“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的幽凄冷瑟,轉(zhuǎn)成了“鐘鳴櫳翠寺,雞唱稻香村”的光明之相。 妙玉開闊、明凈的心胸氣度,使黛玉為之折服,稱贊她為“詩仙”。 楊絳曾說,世界是我們自己的,與他人無關(guān)。 精神自足的人恰如妙玉,不必合群而自成方圓,一個人便是整個宇宙。 03
古人云:“濫交者無友。” 妙玉的不合群,其實是對結(jié)群的慎重,道不同不相為謀,一群朋友不如二三知己。 寶釵湘云具有詩才,但寶釵世俗,湘云憨直,她們兩個,一個剔透不清澈,一個清澈不剔透,與妙玉并非一類人。 因此,櫳翠庵吃茶、中秋夜聯(lián)詩,明明寶釵、湘云在場,可妙玉對他們卻并無一言。 而邢岫煙雖然閑云野鶴,又跟妙玉做了十年鄰居,但邢岫煙自己都說:“他也未必真心重我。” 相較于出家人,妙玉更像竹林七賢里善為青白眼的阮籍,我若喜歡你,便掏心掏肺,我若不喜歡你,多說一句都是浪費(fèi)。 妙玉不輕易交友,要交就交摯友。 在《紅樓夢》中,真正能入妙玉眼的,只有兩人:寶玉和黛玉。 入了眼便入了心,妙玉對待寶黛二人,態(tài)度堪比春風(fēng),絲毫不見高冷。 妙玉有潔癖,對劉姥姥用過的杯子直呼“不要了”,但卻能讓寶玉用自己的杯子,讓黛玉坐自己的蒲團(tuán)。 對于賈母等人離去,妙玉不說留,也不遠(yuǎn)送,送出山門回身就把門關(guān)了。 但她卻能在寶玉生日時親自送去拜帖。 對黛玉,妙玉更是熱情得像個大姐姐,“快同我來,到我那里去吃杯茶?!?/span> 吃了茶,作了詩,黛玉離去,妙玉還“送至門外,看他們?nèi)ミh(yuǎn),方掩門進(jìn)來?!?/span> 吃茶時,寶玉知道妙玉喜潔,戲言讓小廝抬水來洗地,周到體貼,恰合妙玉的脾氣; 折梅時,黛玉深諳妙玉不喜人多,直言“有了人,反不得了?!?/span> 這種隔空的默契,非知己不能體會。 好友之間,相互體貼是一方面,相互尊重同樣不可或缺。 妙玉對寶黛另眼相看,寶黛對妙玉又何嘗不是如此? 寶玉平日跟女孩們沒大沒小,卻對妙玉的拜帖慎之又慎; 黛玉作詩誰都不服,卻唯獨(dú)在妙玉面前乖巧的像個學(xué)生:“從來沒見你這樣高興。我也不敢唐突請教?!?/span> 三人相知相敬,別說是信息冗雜的現(xiàn)代,就是在古代也是極其難得的。 魯迅說:“平生一知己足矣。” 現(xiàn)代社交,往往乏味而淺薄,好朋友不在多,一兩個足夠。 與其費(fèi)盡心思、拼命合群,交一些酒肉朋友,不如像妙玉一樣,精簡圈子,不合群卻有真朋友。 《紅樓夢》中,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活得有些累: 黛玉清高,卻也在乎下人眼光; 寶釵世故,婚姻大事卻無可奈何; 鳳姐玲瓏,時常力不從心; 探春精明,出身卻成最大心結(jié)。 縱觀大觀園諸多女子,真正活得表里澄澈、清靜自在的,唯妙玉一人而已。 妙玉不合群,卻活得自尊自信,自得其樂,有真性情,亦有真知己。 《無聲告白》中說,“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我們自己。” 人活一世,赤條而來,孑然而去,若不合群,又何必強(qiáng)迫自己合群。 不合群的人,才活得最真實、最痛快、也最自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