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頌母愛古詩詞賞析川 雪今年5月10日是母親節(jié),這個流行于西方的節(jié)日,已逐漸被我國人民所接受。熱愛母親,尊敬母親,感恩母親,這種情感在全人類都是相通的。 早在《詩經·邶風·凱風》里,詩人就以南風起興,贊美母愛: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凱風》以旁襯對比的手法生動地表現(xiàn)了母親辛勞地養(yǎng)育子女的感人形象。由于長年操勞,母親的身軀如同酸棗枝條隨風彎曲,腰已彎、背已駝。然而到了老年,即便有七個子女,卻無人盡孝。這種反常的情況和悲劇的命運,不禁令人對母親寄予深切同情,而對不孝子女予以譴責和鄙視。詩的末節(jié)以黃鶯的啼聲婉轉動聽來比喻、諷刺子女們嘴上說的比唱的好聽,然而實際上言行不一,或言而無信,或互相推諉,造成沒有一人對母親盡孝,導致老母在晚年時孤苦伶仃,無所依靠。 本篇是一首歌頌母愛的詩篇,作者既運用了詩經中常見的比興和復疊的手法,使感慨更入人心;也運用了反襯的手法,以有子七人亦自慚不能報母恩來襯托母親的偉大,正如唐代詩人孟郊《游子吟》中“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樣。 這首詩,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首贊頌母愛的詩。后人常用“凱風”來指代母愛。 元代畫家、詩人王冕的《墨萱圖》,也是用南風意象表現(xiàn)母愛: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云林,愧聽慧鳥語。 詩的意思是:燦燦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風吹著萱草,萱草搖擺著是為了誰吐露著芬芳?慈祥的母親倚著門盼望著孩子,遠行的游子是那樣的苦啊!對母親的奉養(yǎng)一天一天地疏遠,來自母親的音訊一天比一天難于收到。抬頭看著天上的一片云林,聽到慧鳥的叫聲,思念起來更是慚愧。 萱草花是中國的母親花,早在康乃馨成為母愛的象征之前,我國也有一種母親之花,它就是萱草花。它的另一稱號是忘憂(忘憂草),來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曰忘憂草”。北堂即代表母親之意,古時候當游子要遠行時,就會先在北堂種萱草,希望母親減輕對孩子的思念,忘卻煩憂?!澳巷L吹其心,搖搖為誰吐”,寫出了母親對游子的牽掛與擔憂。結句“愧聽慧鳥語”,表達了游子對自己不能奉養(yǎng)母親的羞愧與歉意。 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贊美母愛,感人至深: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游子吟》寫在江蘇溧陽。此詩題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泵辖荚缒昶礋o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tài)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于是寫出這首發(fā)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全詩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并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此詩情感真摯自然,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xiàn)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游子趕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詩人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qū)區(qū)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懸殊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fā)自肺腑的愛。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tài)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霸姀姆胃?,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xiàn)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shù)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后人的深刻印象。 清代詩人黃景仁的《別老母》,發(fā)出了極為凝重的愧母感慨: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fā)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黃景仁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為謀生常年在外奔波。后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xiāng),年僅35歲。 此詩寫詩人為外出謀生,在風雪天與老母告別的悲慘情景。 “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開門簾,告訴老母,兒子就要起程動身了。但因為是游幕謀生(游幕是指舊時知識分子離開本鄉(xiāng)到外地尋求教學或投向官府求職),這種告別是無一定目的地的,所以只能說“河梁去”(河梁:漢代李陵《與蘇武》詩之三:“攜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焙笠蛞浴昂恿骸苯柚杆蛣e之地)。一方面是老母難離,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離,這種既難舍又無奈的情景,暗示了詩人極為痛苦的心情。 “白發(fā)愁看淚眼枯”,在即將告別老母外出的時候,詩人沒有直抒胸臆,表達對老母難分難舍的情感,而是著筆于老母此時的情狀:白發(fā)蒼蒼,愁容滿面,凄切悲涼,欲哭無淚。還容得著說嗎?一切傷心,都隱藏在老母的這張面孔之中,離不得舍不得,卻不得不離,不得不舍。這種情感的磨難,真令人寸腸欲斷,撕肝裂肺。至此,誰能不為之動容呢? “慘慘柴門風雪夜”,轉入了告別老母的時空環(huán)境,詩人用“柴門”“風雪夜”兩個最簡單的詞語,極其概括典型地告訴人們,在那種環(huán)境下,一個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的凄楚難熬。詩人在另外的地方也有過貧窮潦倒的描述,如“全家都在秋風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果說那還只是一種對貧愁的感嘆,那末“柴門”“風雪夜”則是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了。風雪因柴門而更為肆虐,柴門因風雪而更為難忍,此時向老母告別,除了“慘慘”還有什么可說的呢? 最后,詩人集愧疚、自責、痛恨于一身,發(fā)出了“此時有子不如無”的感慨。這種感慨是極為凝重的,它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愛母之心,戀母之情,而變成了對那個時代的正義控訴,對所有無依、無靠、無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對天下不孝子女的嚴厲譴責,這是由個人情感到整體理念的升華,它從生育學角度告誡世人,養(yǎng)子無用,不如不養(yǎng)。因此,《別老母》詩,比起那些愛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成為愛母作品中不朽的絕唱。 清代詩人蔣士銓的《歲暮到家》,刻畫了久別回家后母子相見時真摯而復雜的感情: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蔣士銓于年終前夕趕到家中,深感母親對自己的關懷之情,寫下了此詩。詩人用樸素的語言,細膩地刻畫了久別回家后母子相見時真摯而復雜的感情,神情話語,如見如聞。 詩中著意表現(xiàn)的母子之情,并沒有停留在單純、抽象的敘寫上,而是借助衣物、語言行為和心理活動等使之具體化、形象化。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母親對兒子的愛心沒有止境,兒子及時歸來使母親驚喜萬分,首聯(lián)上句直寫母親的愛心,下句寫久別的兒子歲暮之際回家團聚時母親的喜悅心情,一個“喜”字,包含了母親對兒子無盡的關懷和憐愛、思念和期望,是上句的最好注腳。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說御寒的冬衣縫得針腳細密,問候的家信墨痕尚新。這兩句詩極力突出母親對兒子的關懷和思念:細細縫好御寒的冬衣,時時捎去噓寒問暖的家信。那一針一線,一字一句中蘊涵了多少慈母的愛心。一個“密”字,道出了母親對兒子的憐愛;一個“新”字,道出了母親心中的思念和關懷。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說母親一見面便心疼兒子的面容清瘦,叫著孩子問起一路上的艱辛。這里敘寫母親與兒子相見時的情景,進一步表現(xiàn)了母親對兒子的憐愛:看到兒子面容清瘦,母親心中十分憐惜,連忙把兒子叫到自己跟前,仔細詢問一路上的風塵勞頓,問長問短,反反復復,不厭其煩。一“憐”一“問”,慈愛之心,躍然紙上。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寫兒子心中慚愧自己沒有盡到孝敬母親的責任,不敢向母親訴說那一路的風塵,這里通過直抒詩人的慚愧心情表達出母子之間的深情。在慈愛的母親面前,詩人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充滿了對母親的感激和敬愛,另一方面也感到十分內疚,由于自己出門在外未能在母親膝下承歡盡孝,深感未盡到人子的責任,從而辜負了母親的拳拳之心。因此,不敢訴說自己旅途的艱辛。除了慚愧之外,此處也含有擔心直言遠行的勞頓,會使母親更加心疼的含義,因此“不敢嘆風塵”,自然也蘊涵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意味。 此詩是一首表現(xiàn)母子骨肉親情的加作。詩中通過描述久別回家的游子與母親相見時的情景,頌揚了母愛的深厚和偉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