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廬第一仗 -—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后,對諸葛亮非常尊重,簡直象尊重老師一般,與他同桌吃飯,同榻休息。關羽、張飛卻不高興,對劉備說:“他有甚么才學?能值得這樣尊重嗎?”備說“我有了諸葛亮,猶如魚兒得到水一般。你們別說閑話!” ![]() 諸葛亮究竟有沒有真本事?怎么進行考察呢?正在此時,曹操派大將夏侯惇率領十萬大軍,殺奔新野來了。在商議迎敵的時候,張飛趁機發(fā)牢騷:“你何不使'水’去?”他說的“水”,就是借“魚兒得水”的話,暗指諸葛亮。劉備找到諸葛亮,諸葛亮說:“恐怕關、張二人不肯聽我命令,你若讓我指揮,請把寶劍、印信交我。”諸葛亮有了寶劍、印信,便召集眾將,發(fā)布命令。他派關羽領一千兵到博望坡的左山埋伏,且讓敵軍先過去,見到南面火起時,再出擊,燒掉后面的糧草,然后命令張飛引一千兵到博望坡有面的林子埋伏:見南面火起時便去博望城屯糧草處放火。又派趙云做先鋒,不要贏,只要輸,引誘敵人,派關平、劉封領五百兵,帶上引火東西,在博望坡兩邊等候,等曹兵到時放火。最后,他對劉備說:“你可帶兵駐博望山下,敵軍到時,你棄營逃跑,望見火起,再回軍掩殺,定獲全勝。”剛剛分派到這時,關羽便發(fā)問:“我們都出去迎敵,那你這個軍師干什么呢?”諸葛亮答道:“我就坐守縣城。”張飛聽了,大笑道:“我們都去廝殺,你呆在家,好自自呀!”諸葛亮知道關羽、張飛二人心中不服,這時也不分辯,說:“劍印在此,違者斬!”劉備勸說了幾句,也沒能消除關羽、張飛的疑惑。 ![]() 諸葛亮的計謀究竟靈不靈呢?那夏侯惇率軍到博望,秋風漸起,只見趙云軍馬迎來,并不嚴整。夏侯惇驚笑道:“人說諸葛亮很了不起,現(xiàn)在看來,他用這樣的軍隊為前部,哪是我對手!”他與趙云交戰(zhàn)幾個回合,趙云便詐敗撤走。夏追了十多里,趙云回馬再戰(zhàn),一會兒又撤退了。有個部將對夏侯惇說:“要防有伏。”夏答道:“這樣的敵人,即使十面埋伏也用不著怕呢!”一直追到博望坡,忽聽一聲炮響,劉備引軍殺出,不久也敗退下去。夏笑道:“這就是埋伏呀,哈哈!”當晚昏黑,夜風 越 來越大。夏一心想獲大勝,催著部隊往前趕。到了博望坡路窄林雜處,部下?lián)谋换鸸?,建議停追。夏正在下令時,忽聽背后喊聲震動,出現(xiàn)一派火光。一零時,四面八方都燒起來。正值風大,火勢很猛。曹軍頓時亂做一團,自相踐踏,死了不少人。火光中,趙云、劉備殺回,曹軍向城里急退,卻被關羽攔住。有的去救糧草,又被張飛截殺。這一仗一直殺到天亮,曹軍十萬人馬被殺得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糧草也損失了。得勝歸來,關羽、張飛二人見了諸葛亮,都自覺地下馬拜見。他倆嘆道:“軍師果真是了不起呵!” 為何此時關羽、張飛才心服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不論什么主意,在沒有用于實踐之前,不過是裝在頭腦里,或寫在書面上的東西,它的實際效果還顯示不出來,當然很難說它是好,還是不好。別人介紹諸葛亮有才學,這究竟是真是假,也得看實踐的結果。在博望坡之戰(zhàn)中,諸葛亮的作戰(zhàn)方案,全部實現(xiàn),大獲全勝。客觀事實證明,他確有真才實學,關羽、張飛等人不能不對他心服口服。 主觀認識是否正確,得看它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怎樣才能把主觀認識和客觀實際連結起來呢?這中間需要有一座橋梁。實踐,恰好是連結它們的橋梁。在實踐中,經過比較、對照,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究竟是否一致。諸葛亮的威信,正是在不斷實踐中逐步樹立起來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