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孩子學習的時候,因為孩子見識比較短,閱歷比較淺。直接教給孩子經(jīng)驗和知識,是有必要的。很多時候,孩子能掌握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經(jīng)歷,熟悉并嘗試之后,逐漸形成能力。如果孩子不能理解,就不能有效和靈活應用,可能會按老師或家長所教的拿來直接使用。比如少兒英語的學習,老師教孩子見面打招呼,不同場合,不同時間內(nèi),采用不同的表達。并不是表面上給孩子說說就可以去做了。 比如有家長帶孩子乘地鐵,當有人給孩子讓座的時候,家長會讓孩子給別人說一聲“謝謝”。教孩子應該做什么,怎么做;先給孩子做個示范,當家長的行為和表達,在孩子的印象中形成了習慣,遇到同樣的語境時候,孩子就能脫口而出,表達也會自然。培養(yǎng)孩子嘗試和實踐,就是少兒英語口語訓練的必要條件。如果孩子沒有足夠的體驗,怎么能準確應用詞匯和語法。在互動中,能夠準確表達需求和情感,除了掌握詞匯,更多是在對話中,透徹的了解,才能正確地使用。 老師教孩子學英語的時候,是表達和行為一致的。一邊有動作展示,一邊配合發(fā)音;這樣才會讓孩子讓印象和行為統(tǒng)一起來。當孩子看到行為,就能知道是怎么回事;當孩子有了印象,就知道怎么去表現(xiàn)。所以教孩子學英語,就是當語境和口語配合,當語境來臨的時候,就知道如何表達;當聽別人表達的時候,也是在語境中理解印象。其實印象,就是老師教孩子學習過程,通過訓練和互動,形成孩子對事物看待和處理方法。 當老師和孩子互動的時候,聽到老師所表達的,就能直接應對。就像家長和孩子用漢語溝通的時候,聽到家長說的,就能知道什么意思;孩子就知道如何應對。這個口語是在互動中直接掌握的,不需要添加或組合。當孩子不啟蒙口語,而直接學習詞匯和語法,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表達的時候,會先選擇詞匯和語法的習慣,然后再去表達。就會面對口語溝通的時候,要想一下,才知道如何應對。 用孩子的語氣和孩子交流,就能夠互動;采用孩子的認知度,就能夠溝通。平時家長和孩子溝通很流暢,是因為家長習慣了孩子的言行舉止所代表的含義,孩子也熟悉了家長的表達習慣。如果孩子沒學過的詞匯和發(fā)音,就聽不懂。所以就在口語中練習新的詞匯和發(fā)音;學習了新的,也沒間斷練習口語。就像平時孩子拼寫詞匯,不管拼寫多少詞,但都是在基本拼寫能力上延伸和發(fā)展的。口語也是如此,不管說過多少句,互動中都是孩子口語能力的訓練。 在認知英語單詞,或閱讀的過程中,遇到不會的單詞,也是在鍛煉學習能力,不能因噎廢食?;蛞恢钡戎蠋熃蹋蛞驗闆]教過,就停留了。這只是在老師教學過程中,孩子記住了詞匯含義,而沒有學會英語學習能力。所以跟隨老師學習,不只是知識和方法;還要培養(yǎng)孩子興趣,自我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就是陪伴,嘗試,實踐中體會和總結。 如果孩子小時候,依靠老師教,才能學;靠家長陪伴,才能復習;靠別人提問,自己才會表達。怎么能展示自主學習能力呢?不能展示自我,就不善于表達和行為。不善于表達,就不容易知道優(yōu)缺點,進步是在彌補不足中進步,成長是在糾正錯中成長。讓孩子認識到不足,才會有動力去彌補;讓孩子認識到錯誤,才會自我糾正。所以教孩子不只是讓孩子模仿和練習,也要有展示孩子天真的一面。 展示自我,基于學習,而不失去自我,才是進步。少兒英語學習,并不是為了讓孩子記憶詞匯,而忽略了表達能力;讓孩子閱讀英語,而忽略了互動能力。外在的表現(xiàn)是靠模仿教學印象展示的,如果腦海中的印象不夠具體,就模仿不出來;發(fā)音不夠具體,就不能標準。具體,就是示范,嘗試,參與和體驗。 |
|
來自: xiaohuare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