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性癱瘓 【概念】 小兒腦性癱瘓是以小兒大腦發(fā)育不全、智力低下、四肢運動障礙為主癥的常見疾病,屬中醫(yī)學(xué)“五遲”、“五軟”范疇。 【病因病機】 主因 | 先天稟賦不足 | 后天失于調(diào)養(yǎng) | 其他疾病史 | 病位 | 主要在脾腎,涉及心肝 | 基本病機 | 正虛與邪實 | 正虛 | 五臟不足,氣血虛弱,精髓不充 | 邪實 | 痰瘀阻滯心經(jīng)腦絡(luò),心腦神明失主 |
【辨證要點】 主癥 | 肢體癱瘓,手足不自主運動,智力差,語言不清 | 兼癥 | 肝腎不足 | 筋骨痿弱,發(fā)育遲緩,站立、行走或長齒遲緩,目無神采,面色不華,疲倦喜臥,智力遲鈍,舌質(zhì)淡嫩,脈細(xì)弱 | 心脾兩虛 | 筋肉痿軟,頭項無力,精神倦怠,智力不全,神情呆滯,語言發(fā)育遲緩,流涎不禁,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xì)弱 | 痰瘀阻絡(luò) | 反應(yīng)遲鈍,失語,癡呆,手足軟而不用,肢體麻木,舌淡紫或邊有瘀點,苔黃膩,脈弦滑或澀 |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 | 健腦益聰,化瘀通絡(luò) | 主穴及方義 | 百會 | 督脈穴(入絡(luò)腦),健腦調(diào)神 | 四神聰 | 經(jīng)外奇穴,健腦益智 | 懸鐘 | 髓會 | 益髓補腦,強壯筋骨 | 足三里 | 培補后天之本,化生氣血,滋養(yǎng)筋骨、腦髓 | 合谷 | 調(diào)理氣血,化瘀通絡(luò) | 夾脊穴 | 通陽活絡(luò)、強脊 | 取經(jīng) | 以督脈及足少陽經(jīng)穴及夾脊穴為主 | 配穴 | 肝腎不足 | 肝俞、腎俞 | 心脾兩虛 | 心俞、脾俞 | 痰瘀陰絡(luò) | 膈俞、血海、豐隆 | 語言障礙 | 通里、廉泉、金津、玉液 | 頸軟 | 天柱 | 上肢癱 | 肩髑、曲池 | 下肢癱 | 環(huán)跳、陽陵泉 | 腰部癱軟 | 腰陽關(guān) | 操作 | 虛證用補法,可灸,實證用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分鐘,10次為1療程 |
2.其他治療 耳針法 | 選穴枕、皮質(zhì)下、心、腎、交感、神門.毫針剌,每次3~5穴,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分鐘。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 頭針法 | 選穴額中線、頂頓前斜線、頂旁1線、頂旁2線、頂中線、頸后線、枕下旁線。每次視具體病情選2--3線(區(qū)),每日1次,每次留針10分鐘.10次為1療程 | 穴位注射法 | 選穴風(fēng)府、風(fēng)池、大椎。用10%葡萄糖注射液、腦活素,每穴注射0.5ml,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30次為1療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