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中醫(yī)治療原發(fā)性下肢靜脈曲張的方法。方法中藥每日3次,每次9g,60d為1療程進行療效評價。結果完全緩解5例、部分緩解14例、穩(wěn)定3例。結論原發(fā)性下肢靜脈曲張中藥治療可以得到有效的緩解。 【關鍵詞】清肝解郁滲濕散下肢靜脈曲張 原發(fā)性下肢靜脈曲張系指單純大隱靜脈淺靜脈伸長、遷曲而呈曲張狀態(tài),多發(fā)生于從事持久站立工作,體力活動強度高,或久坐少動的人。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下肢淺靜脈擴張、伸長、遷曲。如病理繼續(xù)進展,當交通靜脈瓣膜破壞后,可出現(xiàn)踝部輕度腫脹和足靴區(qū)皮膚萎縮,脫屑,瘙癢,色素沉著,皮膚和皮下組織硬結,濕疹和潰瘍形成。筆者通過運用清肝解郁滲濕散加味治療原發(fā)性下肢靜脈曲張,效果較好。本組所有患者均采用散劑口服給藥,每日2次,每次9g。 立法:健脾滲濕,理氣散結。 方藥:白術120g、蒼術120g、防風100g、羌活100g、銀柴胡100g、白菊花100g、僵蠶100g、女貞子100g、莧絲子100g、赤芍150g、烏賊骨100g、生甘草50g。上藥共研細末。 原發(fā)性下肢靜脈曲張的病因和病理生理:靜脈壁軟弱,靜脈瓣缺陷以及淺靜脈內壓力升高,是引起淺靜脈曲張的主要原因叫。靜脈壁薄弱和靜脈瓣膜缺陷與遺傳因素有關。任何增加血柱重力的后天性因素如:長期站立,重體力勞動,妊娠,慢性咳嗽,習慣性便秘等,使瓣膜承受過多的壓力逐漸松弛,不能緊密關閉。西醫(yī)治療有三:其一為非手術療法(包括患肢穿彈力襪或用彈力繃帶);其二硬化劑注射,壓迫療法;其三為手 術療法。 運用清肝解郁滲濕散治療原發(fā)性下肢靜脈曲張進行治 清肝解郁滲濕散由河北名醫(yī)龐贊襄眼科名方清肝解郁滲濕湯加味而成(偶遇此方,得以研究,改用散劑,加減用之),現(xiàn)用以治療原發(fā)性下肢靜脈曲張。清肝解郁滲濕湯原方解為:“肝喜條達疏泄而惡抑郁,肝郁則易于化火生熱,而肝木之病易犯脾土,脾主生化,性喜燥而惡濕,若肝郁犯脾,脾失運化之職,勢必造成濕邪阻絡?!惫δ芤郧甯谓庥?,健脾滲濕,佐以益陰。運用治療眼底病變。 本病俗稱“浮腳筋”是靜脈系統(tǒng)最常見的疾病,屬于中醫(yī)“筋瘤”、“炸筋腿”?!夺t(yī)宗金鑒》:夫肝統(tǒng)筋,怒氣動肝,則火盛血燥,致生筋瘤。 宜清肝解郁、養(yǎng)血舒筋法,用清肝蘆薈丸治之。其病機因先天稟賦不足,筋脈薄弱,加之久行久立,過度勞累,進一步損傷筋脈,以致經脈不合,氣血運行不暢,血壅于下,淤血阻滯脈絡 擴張充盈,日久交錯盤曲而成,日久類似瘤體之狀。故選用清肝解郁滲濕散中的 白術、蒼術健脾滲濕; 防風、羌活既能助蒼、白二術健脾滲濕,又能行散; 銀柴胡、白菊花、僵蠶三藥清肝經之熱,疏肝經之郁; 女貞子、菟絲子滋陰潤燥,以防傷陰; 赤芍涼血、行散活血,既能通血脈,又能散惡血,以助燥濕之功; 烏賊骨味咸微溫能散結,反佐諸藥起散中有收的作用; 生甘草調和諸藥,共奏健脾滲濕,理氣散結之效。 總之,臨床運用清肝解郁滲濕散治療原發(fā)性下肢靜脈曲張,每每取效。 1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第6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639-641 2李寶須.名醫(yī)名方錄[M].中國古籍出版社.1993,3:100~102 清肝解郁滲濕散由河北名醫(yī)龐贊襄眼科名方清肝解郁滲濕湯加味而成(偶遇此方,得以研究,改用散劑,加減用之),現(xiàn)用以治療原發(fā)性下肢靜脈曲張。清肝解郁滲濕湯原方解為:“肝喜條達疏泄而惡抑郁,肝郁則易于化火生熱,而肝木之病易犯脾土,脾主生化,性喜燥而惡濕,若肝郁犯脾,脾失運化之職,勢必造成濕邪阻絡?!惫δ芤郧甯谓庥?,健脾滲濕,佐以益陰。運用治療眼底病變。 本病俗稱“浮腳筋”是靜脈系統(tǒng)最常見的疾病,屬于中醫(yī)“筋瘤”、“炸筋腿”。《醫(yī)宗金鑒》:夫肝統(tǒng)筋,怒氣動肝,則火盛血燥,致生筋瘤。 宜清肝解郁、養(yǎng)血舒筋法,用清肝蘆薈丸治之。其病機因先天稟賦不足,筋脈薄弱,加之久行久立,過度勞累,進一步損傷筋脈,以致經脈不合,氣血運行不暢,血壅于下,淤血阻滯脈絡 擴張充盈,日久交錯盤曲而成,日久類似瘤體之狀。故選用清肝解郁滲濕散中的 白術、蒼術健脾滲濕; 防風、羌活既能助蒼、白二術健脾滲濕,又能行散; 銀柴胡、白菊花、僵蠶三藥清肝經之熱,疏肝經之郁; 女貞子、菟絲子滋陰潤燥,以防傷陰; 赤芍涼血、行散活血,既能通血脈,又能散惡血,以助燥濕之功; 烏賊骨味咸微溫能散結,反佐諸藥起散中有收的作用; 生甘草調和諸藥,共奏健脾滲濕,理氣散結之效。 總之,臨床運用清肝解郁滲濕散治療原發(fā)性下肢靜脈曲張,每每取效。 1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第6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639-641 2李寶須.名醫(yī)名方錄[M].中國古籍出版社.1993,3:100~1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