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了歐洲各國封建王室的驚恐.在他們支持下,法國保王貴族勢力在法國南部發(fā)動叛亂,占據了戰(zhàn)略要地土倫軍港.英國和西班牙的十多艘軍艦也開進土倫.收復土倫,成為法國革命政府的當務之急.政府派出兩支法國軍隊圍攻土倫,還讓特派員薩利切蒂趕去督戰(zhàn).土倫原本難攻易守,保王軍隊又有英、西軍艦相助,所以更加猖狂.攻不下土倫,薩利切蒂也束手無策.這天部下報告有人來訪.隨即,一位個頭不高、臉色蒼白、鼻梁筆挺的青年軍官走了進來,他帶科西嘉土音的問候使薩利切蒂頓感親切.他倆都是科西嘉人.來客是奉命去阿爾卑斯山地區(qū)的炮兵尉官拿破侖·波拿巴.他路過此地,聽說同鄉(xiāng)兼至交薩利切蒂在這里,就來相聚. 看到薩利切蒂愁眉不展,拿破侖詢問原因后立即轉身觀看土倫地圖.對了,薩利切蒂猛然想起,拿破侖讀過軍校,因成績優(yōu)秀被保送巴黎軍官學校,最出色的科目之一就是地理,而且又擁護法國大革命,于是就向他求助. 拿破侖看著土倫港口地形圖,略作沉思,那雙如鷹隼般銳利四顧的藍眼睛頓時神采飛揚.他指著地圖上土倫港口的里卡爾半島,向薩利切蒂說出了先攻占里卡爾半島,然后在半島上集中炮兵火力,就可內轟土倫城保王軍,外擊英西艦隊的取勝之道.薩利切蒂大喜過望,立即向法軍司令全力推薦拿破侖,請他出任攻擊土倫的炮兵指揮. 1793年12月16日,按拿破侖的作戰(zhàn)方案,法軍經過三個梯隊的沖鋒,拿下了里卡爾半島.拿破侖參加第三梯隊作戰(zhàn)時受了輕傷,他軍褲沾著血跡,但仍沉著指揮法軍用里卡爾半島的所有大炮轟擊敵軍,果然立即見效.土倫終于收復. 一份土倫之戰(zhàn)的報告被送到巴黎公安委員會,其中寫道:“……無法用文字形容拿破侖這一戰(zhàn)的功績,他具備偉大的知識以及同樣偉大的智慧和勇氣,遺憾的是,用這些語言對于極有天賦的將才而言,僅僅是一種空泛的評價……” 三天后,公安委員會命令陸軍部將尉官拿破侖破格提升為將軍.湊巧的是當時法國最有權力的公安委員會核心人員羅伯斯比爾的弟弟,正巧在土倫.他把親眼目睹的拿破侖功績,也詳細地用書面報告送達巴黎. 兩年后,時刻企圖復辟封建王朝的貴族保王黨勢力又在巴黎煽動民眾游行示威.當時巴黎衛(wèi)戍司令梅努暗中支持保王勢力.梅努被撤職后,新上任的司令巴拉斯面臨極其嚴峻的局面,明天,保王勢力兩萬多人將向巴黎革命政府所在地發(fā)動攻擊,而自己眼下能調動的只有六千人.無奈之際,他突然想到土倫之戰(zhàn)的功臣拿破侖. 由于羅伯斯比爾兄弟倆被殺害,拿破侖也受牽連.他只好無奈地在地形測量部的辦公室消耗光陰.巴拉斯命人火速將拿破侖找來,告訴他目前危急局面.拿破侖思索片刻,說如果所有人員聽他指揮,他可以鎮(zhèn)壓這場叛亂:“請放心,一切結束后,我才會將劍入鞘.” 第二天,拿破侖連夜調來的炮群在國民議會的廣場上向保王武裝轟擊.不到中午,叛亂武裝就拋下幾百具尸體,倉皇逃竄.拿破侖隨即出任巴黎衛(wèi)戍司令,半年后又升任法軍遠征意大利軍團總司令.從此,這位出色的軍事統帥在歐洲戰(zhàn)場上幾乎所向無敵. 意大利之戰(zhàn),奧軍名將維爾姆澤兵敗被圍,只得投降.拿破侖又遠征埃及,占領開羅.然后拿破侖返回法國,發(fā)動“霧月十八日政變”,三十歲時就成為法國權力無邊的“第一執(zhí)政”.他用軍事占領擴大法國的勢力,改變了歐洲各國多年來的疆域.拿破侖的東征西討,沉重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英、奧、俄、普魯士等國的君主連續(xù)組織多次同盟,但兵員眾多的同盟軍在拿破侖快速機動、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zhàn)略攻勢前,一敗再敗. 1804年4月,法國議會授予拿破侖世襲皇帝的稱號.法國大革命建立起來的共和國又變成了專制帝國,野心勃勃的拿破侖當了皇帝.他用與貴族妥協的辦法,維護新生資產階級利益.他公布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民法典》,沉重打擊了封建所有制和等級制度. 這年12月2日,巴黎圣母院舉行隆重的法蘭西皇帝加冕儀式.千百年來,歐洲各國信奉天主教的君王登基時,都要由羅馬教皇親手將皇冠戴在他頭上.這儀式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表示君王的權力是由上天的神賜予的,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王的,所以百姓必須對他服從、效忠.這個“君權神授”的儀式,也使歐洲封建社會中宗教勢力異常強大,長期無人敢于動搖其地位. 自恃戰(zhàn)功赫赫的拿破侖,似乎漫不經心地出現在加冕儀式上.年邁的教皇從羅馬專程趕來.他念著經文,慢悠悠地捧起金燦燦的皇冠,正要將它戴到拿破侖的頭上時,拿破侖突然伸手從教皇手中取過皇冠,自己給自己戴上,臉上流露出驕橫的神色.儀式神圣的氣氛瞬間就被破壞了.看到這一幕,四周的大臣、僧侶,不是表情尷尬,就是馬上扭過頭,表示沒看到.這一幕,不知是不是拿破侖有意當眾表明他對法國宗教特權的蔑視.其實三年前,他就下令通過與教皇訂立“政教協議”,規(guī)定天主教不是國教,而是大多數民眾信仰的宗教.法國教會必須聽從國家、政府.這一手,也是拿破侖作為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對封建體制的削弱. 或許這一幕發(fā)生時,拿破侖想到的,是自己出身于科西嘉小城阿雅克修.父親病故后,家中曾負債累累.他是從平民中崛起的,沒有什么波旁王室之類的貴族門第,全憑自己的戰(zhàn)功才做的皇帝,與“君權神授”毫無關系. 平民出身的拿破侖戰(zhàn)功輝煌,與他能不分門庭、大膽起用作戰(zhàn)勇敢的將士密不可分.那時,歐洲各國軍隊中的將官,大多是出身名門的貴族子弟.而拿破侖手下的元帥,有目不識丁的勒費弗爾,父親是士兵的拉納,勇敢的騎兵元帥繆拉,也是從士兵中破格提升的.“不想當元帥的士兵就不是好兵.”拿破侖的這句格言,使他在軍隊中幾乎得到從士兵到將帥的一致擁戴. 1812年6月,拿破侖率六十八萬大軍攻打俄國,遭到庫圖佐夫等將領率領的俄國軍民的頑強抵抗.半年后,在俄羅斯的刺骨寒風中,拿破侖帶著一千余近衛(wèi)軍官兵率先倉皇逃離俄國,僅有三萬余名殘兵敗將跟著他. “一位好統帥的品質綜合,好比一個正方形.它的‘底’和‘高’應該始終相等.這‘底’是指性格、勇敢、英勇精神和果斷;這‘高’是智慧等智力因素.倘若‘底’長于‘高’,統帥就會迷戀戰(zhàn)斗,比理智實際需要的走得更遠;相反如果‘高’大于‘底’,統帥就缺少勇氣來實行自己的計劃……” 拿破侖曾用這個生動的比喻解說軍事統帥的整體素質.可惜,他自己往往過于迷戀戰(zhàn)爭.兵敗俄國回到巴黎后,拿破侖在萊比錫一戰(zhàn)中又敗給了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的各國聯軍,被迫退位,流放厄爾巴島.路易十八在法國復辟了波旁王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