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了吧,去過一次馬鞍山,覺得不陌生,也許畢竟是江南。 確切地說,這里是江東。長江自蕪湖到南京,已是很陡的南偏西至北偏東走向。馬鞍山一段,幾乎是南北走向。 說江東會讓人想起“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古話。 馬鞍山還真的與此有關(guān)。 江對岸就是和縣,境內(nèi)有條烏江。 當(dāng)年楚霸王項羽就在對岸,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而別姬、而自刎。 據(jù)說他座下的烏騅馬,因此驚而一躍過江,在江東踩下了一個馬鞍型的蹄印,后化作山,便稱馬鞍山。 項羽死于烏江,而李白是死于當(dāng)涂(今屬馬鞍山市)的。 李白留給當(dāng)涂的詩有十多篇。而我最喜歡的則是這樣一個傳說:他老兄喝醉酒后竟爬到采石磯上要去捉月,險些墜江,可愛得緊。 四十多年前,家父謫貶南京時,曾來此游歷。 在那樣的年代,家父和幾個同事還臨江當(dāng)場賦詩,很是風(fēng)雅。 今天,我只身而來,詩句只在心頭,無人應(yīng)和,心有戚戚焉。 轉(zhuǎn)而一想,這里的山水日月,項羽見過,李白也見過,家父和我竟還能見到,豈非幸事。 到得太白鎮(zhèn),才八點剛過,景點剛開門,當(dāng)年門票30元。 我必須說,李白很寂寞。 從我進(jìn)去到出來,約一個半小時,加我攏共三個游客。 這還是周末。 景點修得有點太新了,新得讓人無法一下子就發(fā)出“思古之幽情”來。 只有石徑間那蔥綠的草皮,因為少人踩踏而松軟無比,好像一不小心就會一腳陷進(jìn)唐朝去似的。 李白怎能不寂寞。 李白只會“床前明月光”,不會直播,更不會帶貨; 李白不要功名,朝廷招賢,他連“高考”都不參加; 李白官運也不濟(jì),25歲離鄉(xiāng)進(jìn)京,混到42歲才謀到個一官半職,且屬花瓶; 李白更不懂得珍惜,好不容易混到皇上身邊,還夜夜醉酒,桀驁不馴,令高力士脫靴。僅三年,便贏得“賜金放還”; 李白還不格山水,弄弄就站錯隊,同情永王璘,終被流放夜郎。 在這個實惠至上的時代,來看李白的人當(dāng)然就更少了。 站在墓前,竟想說幾句話,但誰來作證? 我來不是秋夜,如有秋月當(dāng)空,那這秋月是照見過前賢的。 正沉思間,一陣輕風(fēng)掠過,也好,就請輕風(fēng)帶信。 想起我23歲時寫過一首關(guān)于李白的舊詩,抄錄在下,以為祭奠。 讀破古今萬卷書, 多情總被無情誤。 當(dāng)年御前脫靴人, 一曲狂歌夜郎渡。 既然已經(jīng)到了太白墓,那我是一定要去謁謝公祠的。 李太白雖孤傲狂狷,“天子呼來不登船”,卻是“一生低首謝宣城”。 他曾七上青山,拜謁謝公墓。 當(dāng)涂縣令將他葬在青山,據(jù)說也是因為他生前流露過要與謝公“異世為鄰”的遺愿。 這個謝宣城,就是南朝著名詩人謝朓。 李白名句“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中的小謝,就是這個曾經(jīng)的宣城太守謝玄暉。 有小謝必有大謝。大謝便是謝靈運,那個發(fā)明“謝公屐”的山水詩人。 他們同族,謝家是世代望族。 來前當(dāng)然做了一點功課。 幾乎所有關(guān)于游謝公祠的介紹里,都有這樣一段: 地址:當(dāng)涂縣太白鎮(zhèn);交通:乘坐馬鞍山到大隴、黃池的中巴可達(dá)。由李白墓園繼續(xù)搭乘班車,前行不遠(yuǎn)即到;門票:免費。 為保險起見,離開太白墓時,我又特地問了售票處的女孩子。 “哦,謝公祠啊,到馬路對面搭車,跟司機(jī)說到包子山?!毖灾忚?。 因口音的關(guān)系,為了究竟是“包子山”還是“豹子山”,我又實實在在地請教了幾句。 站在馬路對面不到5分鐘,就有班車開過來,很方便。車資3元。 車子走了約摸有六七里地光景,停在了一個坡頂。 迎頭一間瓦房,門口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大書:“包子山小店”。 店主是個胖老太,我便上前打聽,順便買一瓶水。 “跟著前面的人走,她們就是去謝公祠的。”她隨手指著店旁土坡上的一條小路。 “大概有多遠(yuǎn)?” 不答。 一上坡,就是滿眼蒿草,高幾齊腰,也沒人來鋤。 山路并不陡,卻全部是上坡,45分鐘后,終于到了山頂。 首先進(jìn)入眼簾的是一座嶄新的殿宇,后來知道那是“藥師佛殿”,建于2002年。 但這藥師殿卻大門緊閉,亦無人看管。 左旁有一小殿,上書“觀音殿”。 見有人,走出一老尼來。 “請問哪個是謝公祠?” “這就是?!?/p> “……” “不信?你看那香爐上的字啊?!?/p> 門口一個鐵香爐,上刻“青山謝公祠觀音殿”。 香爐顯然很新,亦無甚香火,字亦是新刻,不足為憑的。 大雄寶殿里正在做午禱,鐘鼓齊鳴,朗朗有聲。 我也不便去驚擾,只好再往右。 大殿的右后側(cè)山上還有牌坊,上書“石佛殿”,也是大門緊閉。 藥師殿旁也不見有什么“謝公池”或“謝公井”的遺跡。 我只有廢然而返。 從山上往下眺望,倒是賞心悅目得狠。 姑溪蜿蜒流過,滿目翠綠,真有“囂塵自茲隔,賞心于此遇”(謝朓句)之感。 回到小店,再問老板娘,山頂究竟哪個殿是曾經(jīng)的謝公祠。 答曰:那一片都是謝公祠。 回來翻書,倒也有據(jù)。這青山之頂寬逾十余畝之地,都是昔日之謝宅。謝宅毀于兵燹后,后人改所余之宅為祠,祠又屢毀屢修。 就在這小店門口再搭車,9塊錢搭到外橋,再改乘26路1元錢就到了采石鎮(zhèn)。 采石磯之行不見得比謝公祠之行更有趣。 太白樓太新了,門前綠樹也太茂盛,登樓不見長江,更難覓對岸天門山,索然也。 唯捉月臺令人思緒飛揚。 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李白喝醉酒后竟爬到采石磯上要去捉月,險些墜江的所在。 端的是要“我欲乘風(fēng)歸去”啊。 我雖已忌酒多年,面對此石,我要浮一大白! 要買書的,也請先加這個微信。 應(yīng)讀者要求,將我曾經(jīng)寫過的所謂“十萬加”羅列如下: 更多在這里發(fā)表過的文章都已收到下面的各種集子里了。 |
|
來自: 昵稱Ha3PDtiL > 《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