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股權架構是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必然要素。在了解如何進行股權分配之前,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股權:股權是出資人因出資而享有的參與公司經營管理并獲得經濟收益的權利。 公司股權的持有人一般由創(chuàng)始人、合伙人、投資人、核心員工組成。如何合理分配股權,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風險呢?今天給大家說說合理股權分配的關鍵要素。 一、核心股東擁有公司的絕對控制權 合理的股權結構需要保證創(chuàng)始人對公司絕對控制權。股權占比最起碼要超過50%。千萬不能兩個創(chuàng)始人因為感情要好而均分股權。因為股權五五分而造成損失的情形不在少數。 真功夫的股權操控案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公司設立初期,蔡達標和潘敏峰夫妻二人各持股25%,潘敏峰弟弟潘宇海持股50%;2006年蔡達標夫妻離婚后,潘敏峰的股權歸蔡達標,于是蔡達標持股達50%,與潘宇海持股相同。2007年引進私募股權投資后,蔡達標和潘宇海的持股比例均被稀釋至47%。 后蔡、潘兩家陷入了大型狗血家族式的股權爭奪戰(zhàn)。2014年,蔡達標因侵占、挪用共3000多萬元資金,構成職務侵占罪和挪用資金罪,被判14年。 鋃鐺入獄,妻離子散,家族兩敗俱傷。真功夫也早已因為內斗而融資不暢,上市遇挫,估值縮水,錯過發(fā)展的良機。 試想一下,如果在最初蔡達標夫妻二人持股51%甚至更高,與潘宇海達成協議,明確企業(yè)控制權。那現在的蔡達標也不至于身陷囹圄,真功夫也極有可能實現融資上市。 二、設立股權池 合理的股權結構需要平衡好公司各股東的利益,同時為后期融資、人才引進和激勵做好鋪墊。 所以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不宜將100%的股權完全分配,應該預留出適當比例至股權池。舉個例子:創(chuàng)始人股權占比51%,融資占比20%,COO\CTO\CFO等合伙人占比17%,預留股權12%。 預留股權可以用于股權分配的調整,核心員工的激勵等用途。股權池的股份一般由創(chuàng)始人代持。 股權分配調整 公司從創(chuàng)立到發(fā)展,有一個逐步成熟的過程。在經營過程中,如果某位股東貢獻較大,可以利用股權池中預留的股權實現再分配。 股權激勵 相比于固定的薪資,股權激勵無論是對合伙人而言還是對核心員工,都是一種更加誘人的激勵方法。隨著公司的發(fā)展壯大,股權會呈指數上升,遠超過固定薪資能帶來的利益。給表現出色的員工適當股權,使其和公司形成利益共同體,從而幫助企業(yè)實現穩(wěn)定發(fā)展的長期目標。 三、設立股權的管理機制 三人合伙創(chuàng)業(yè)。A出了30萬,占股28%,干了不到半年,要求退出,并帶走了他的股權。B和C感到十分不公平,卻又沒有辦法。因為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并沒有任何的協議和章程,表明合伙人退出該如何分配股權。 前期要設立好股權的管理機制,考慮到得權期、分期成熟、退出機制、違約認定等情況。大家商定先達成一致理念共識,再簽定法律認可的協議文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利益紛爭。 得權期 前期,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核心成員和發(fā)展都十分不穩(wěn)定??梢栽O置所有股東在公司滿1年以上才可持有股份,然后逐年兌現一定比例的股份。 分期成熟 合伙人的股份與在公司服務期限相關,約定公司預計4年或者5年至成熟期,每年兌現合伙人一定的股份。以免出現上述案例中,A在六個月之內就離職了,B和C只能干吃啞巴虧的情況。 退出機制 對于退出的合伙人,可以收回其股權。但考慮到合伙人也有一定的歷史貢獻,可以按照當時公司估值的X%折扣價、原始購股價的X倍溢價回購該股東手中的股份。保證其他合伙人的利益。 違約認定 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就要簽定好協議,當退出的合伙人拒絕交付股權時,應該按照協議說明支付一定的違約金。 很多人表示,大家一起創(chuàng)業(yè),都是好朋友或者親戚關系,不好意思說這些比較“尷尬”的事情。雖然中國是人情社會,但也有幾句話叫做“丑話說在前面”,一旦有不可控的因素,影響了企業(yè)的發(fā)展歷程,也好維護到每一個人應得的利益。 關注燚博云,了解更多股權相關企業(yè)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