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見到過諸如:如何一年讀完1000本書、如何訓練快速閱讀的能力、如何在30歲前賺夠100w的第一桶金、如何快速構建你的人脈圈…等等,在這個信息飛速傳遞的時代,“核裂變”式的信息源充斥在我們周圍,都在義無反顧地教我們如何“快”起來,有時候快到我們來不及思考。 打開頭條百度騰訊等平臺總是被推薦同質化的文章、視頻轟炸到頭疼,就像“屠龍刀”的廣告一樣揮之不去,如果不假思索的一篇一篇翻看下去,不光浪費了珍貴的時間,選擇困難癥的人搞不好額頭都在慌慌地流著汗,最后還有可能毫無收獲…人工智能在分辨你是否還“繼續(xù)需要”這方面,有時顯得有些“ZZ”。 一起點亮大腦 1、知識是為“思考”而生,切忌“被動接收” 思考的反義詞是“呆滯”,你也可以理解為呆板、凝滯、死板、遲鈍等,我更愿意把他理解為人的“惰性”,所有的知識都希望拿來就能用,從而跳過了大腦最需要鍛煉的能力——思考力。 筆者曾經在工作3年后,因為升職到新的崗位,非常努力的學習了一年,掌握了不少的知識和技能,隨后帶著已有的知識和技能繼續(xù)工作,因為是自己學習和總結的知識,很方便隨取隨用,應付工作綽綽有余,中途便不再繼續(xù)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也很少為學習而思考,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步入思維“惰性期”,就這樣過了4年,在二十幾歲本該持續(xù)奮斗的年紀,卻活出像極了等待養(yǎng)老的日子。 由此看來,期望知識能夠隨取隨用不僅會侵蝕掉你的思考力,還會讓你“早衰”。 那么,我們需要每時每刻不間斷的去思考、去挖掘大腦的極限嗎?顯然不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應該放在最值得思考的事情上。 2、有“靈感”的信息才值得思考 你在刷小視頻打發(fā)時間的時候是否需要思考呢,原則上是不需要的,因為刷完就為了開心放松一下,并沒有打算將里面的內容輸出,而且過段時間它就會被你遺忘。 但是當你在看到一篇文章或者視頻時,里面的某處內容對你有所感悟,請不要吝嗇立即點擊收藏(即使日后灰生三寸),并且在手機備忘錄中記錄下你的“靈感”,它很有可能會在日后成為你內化的知識、經驗,甚至是技能,總之會有所幫助。 你看,這就已經是在思考了,“靈感”是你長期閱讀并且與現實相結合去思考,碰撞激發(fā)而成的,“靈感”是思考力的結晶,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單從生理學角度看這一點是公平的。但如果從社會學角度去研究,思考力又是每個人擁有的不同的學習能力,既然是能力就一定有高低之分,習慣思考的人與不思考的人終將產生差距。 我們簡單做個模擬: 當閱讀了一篇文章,在吸收信息的同時思考并記錄對你有用的感悟之處(可以寫在草稿紙、筆記本、備忘錄等等),并在之后再度思考如何轉化到實際工作,此時你所做的就是典型的知識輸出,如下圖。 經過思考和加工的信息才能轉化為知識 相反,如果去除中間的思考環(huán)節(jié),那么輸入和輸出就沒有什么變化了。 你要做信息的“搬運工”嗎? 想一想你的身邊是否遇到過只傳遞信息,不思考和加工信息的人或事,你就會明白,有時候思考力是阻礙一個人前進的最大絆腳石,甚至是一生的影響。 3、 【干貨分享】我們應該如何高效率地思考? 快速摒棄認為暫時對自己無用的信息,不用害怕錯過好的知識,因為當前的時代發(fā)展和學習環(huán)境,知識的迭代極快,只會造就更好的知識,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積極儲存你的“靈感”,手機備忘錄是個非常好用的臨時存儲點; 定期清空你的臨時存儲點,把它提取、歸類、總結、結構化,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 沒有行動的人,儲存再多的知識都沒用,行動見真章; 不要試著去學習哲學(高能警告); 看書、閱讀文章、學習視頻等等,學習方式千萬種,思考方式就一種,動一哈腦子,別讓它“銹”逗了。 思考力決定你的學習力,學習力決定你的思維層次和廣度,有了高層次、高廣度的思維,享受應對生活、工作中的挑戰(zhàn)直至游刃有余,你才會擁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接下來,如何再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