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6年的春天,安祿山由洛陽攻入潼關,一路勢如破竹,六月長安陷落,唐玄宗逃入四川,杜甫攜家人逃往鄜州(fū,〔~縣〕古縣名,中國戰(zhàn)國時屬魏,在今陜西省延安地區(qū)?,F作“富縣”。)的羌村。 七月,當杜甫得知肅宗在靈武即位時,他只身趕赴靈武,不料在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當此生死未卜之時,懷著對妻子的想念和愧疚,杜甫寫下了一首感人至深的名作: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首聯,杜甫沒有描述自己此刻的危險處境,而是遙想妻子在鄜州的擔驚受怕,一個“獨”字寫出了他和妻子的心有靈犀,共一輪明月而牽腸掛肚。 頷聯,杜甫依然是從家人的角度著筆,由于兒女們還小,并不懂得母親的心思。以小孩子的不懂襯托父母們的內心,尤顯得這份思念的沉重。 頸聯,杜甫使用工筆描寫遠方妻子的形象,雖出自想象,但霧氣中的鬢發(fā)、月光里的手臂,朦朧得那么清晰,那么真切,可謂字字含情、寸心如割。 尾聯,杜甫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思念,想象起日后相見的場景:并肩坐在薄如窗紗的帷帳里,任憑月光看著兩個相依為命的人兒為彼此擦干淚痕。 這是一首純靠想象推動的詩,但每一個細節(jié)都如此真實,如此的不動聲色,輕描淡寫中蘊含著濃得化不開的親情。 品讀此詩的文字技巧是徒勞的,懂得的人自然會懂得。 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后。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年少優(yōu)游 開元十九年十九歲時,杜甫出游郇瑕(今山東臨沂)(huán xiá,《左傳.成公六年》:"晉人謀去故絳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楊伯峻注:"郇在解池西北瑕在解池南。面積甚大不可能全部劃為晉國都城此云'居郇﹑瑕之地'蓋擇其一部也。"后世并稱泛指山西臨猗一帶晉國故地。)。二十歲時,漫游吳越,歷時數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回故鄉(xiāng)參加“鄉(xiāng)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于是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游[3]。 天寶三載(744)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同游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之后,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過了4年,秋天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長安[4]。 折疊仕途不順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tǒng)治者的丑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道路。隨著唐玄宗后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5]。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于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6] 。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余,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折疊戰(zhàn)亂流離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fā),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是為肅宗。這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fā)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zhèn)西北庭節(jié)度使李嗣業(yè)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折疊為官時期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陜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y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zhèn)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fā)了對仕途失意、世態(tài)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疏救房琯這件事,杜甫經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后,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這一年九月,長安收復。十一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雖忠于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接H。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zhàn)爆發(fā),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zhàn)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zhàn)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chuàng)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并在回華州后,將其修訂脫稿?!?font color="#0000ff">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 折疊西南漂泊乾元二年(759)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后,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杜甫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jié)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jié)縣。 廣德二年(760)春,嚴武再鎮(zhèn)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將近兩年。嚴武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做了嚴武的參謀,后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辭了職。這五、六年間,杜甫寄人籬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說:“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狂夫》)“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zhí)鋿|門。”他用一些生活細節(jié)來表現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說他的孩子那種還沒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對父親很尊重,不知夫子禮,餓了的時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禮,餓了就吵著要飯吃,在東門外號哭,到了秋風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敗,饑兒老妻,徹夜難眠,他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廣德年四月嚴武去世,杜甫離開了成都。經嘉州、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云安(云陽),于大歷元年到達夔州(奉節(jié))。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住,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雇了幾個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了一些勞動。這一時期,詩人創(chuàng)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占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折疊江舟長逝大歷三年,杜甫思鄉(xiāng)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陽,這一段時間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大歷四年正月,由岳陽到潭州(長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陽),復折回潭州。唐代宗大歷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后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這時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歸,這時便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大歷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 主要成就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人。 歷史評價
詩人以一字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變化開闔,出奇無窮,殆不可以跡捕。如“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遠近數千里,上下數百年,只在“有”與“自”兩字間,而吞納山川之氣,俯仰古今之懷,皆見于言外。藤王亭子“粉墻猶竹色,虛閣自松聲”,若不用“猶”與“自”兩字,則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藤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獨雍容閑肆,出于自然,略不見其用力處。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狹隘,盡成死法,不知意與境會,言中其節(jié),凡字皆可用也[7]。 詩語固忌用巧太過,然緣情體物,自有天然工妙,雖巧而不見刻削之痕七言難于氣象雄偉,句中有力而紆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與“五更鼓角悲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等句之后,嘗恨無復繼者[8]。
禪宗論云間有三種語:其一為隨波逐浪句,謂隨物應機,不主故常;其二為截斷眾流句,謂超出言外,非情識所到;其三為函蓋乾坤句,謂泯然皆契,無間可伺;其深淺以是為序。余嘗戲謂學子,言老杜有此三種語,但先后不同:“波浪菰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為函蓋乾坤句,以“落花游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為隨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門回,五月江深草閣寒”為截斷眾流句。若有解者,當與渠同參[9]。
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鄙胶釉?,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他皆類此,不可遍舉[7]。
孟嘉帽落,前世以為勝絕,杜子美九日詩云:“羞將短發(fā)還吹帽,笑倩傍人為正冠”,其文雅曠達,不減昔人。謂詩非力學可致,正須胸中度世爾[7]。
余頃年游蔣山,夜上寶公塔,時天已昏黑,而月猶未出,前臨大江,下視佛屋崢嶸,時聞風鈴鏗然有聲,忽記少陵詩“夜深殿突兀,風動金瑯鐺?!被腥蝗缂赫Z也。又嘗獨行山谷間,古木夾道交陰,惟聞子規(guī)相應木間,乃知“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guī)啼”之為佳句也。又暑中瀕溪與客納涼,時夕陽在山,蟬聲滿樹,觀二人洗馬于溪中,曰此少陵所謂“晚涼看洗馬,森木亂鳴蟬”者也。此詩平日誦之,不見其工;惟當所見處,乃始知其妙。作詩正要寫所見耳,不必過為奇險也[7]。 凡詩人作語,要令事在語中而人不知。余讀太史公天官書“天一槍培(注:改為木字旁)矛盾動搖角大兵起〔注:不知在哪斷句,存疑〕”,杜少陵詩云:“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蓋暗用遷語,而語中乃有用兵之意,詩至于此,可以為工也[7]。
古之作者,初無意于造語,所謂因事以陳詞。如杜子美北征一篇,直紀行役爾,忽云“或紅如丹砂,或黑如沾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贝祟愂且?。文章只如人作家書乃是[7]。
老杜不可議論,亦不必稱贊,茍有所得,亦不可不記也。如唐太宗,相者如是之云:“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倍隙旁娫疲骸罢鏆怏@戶牖”,可謂簡而盡。又經昭陵詩曰:“文物多師古,朝廷半老儒。直辭寧戮辱,賢路不崎嶇?!碧谥怯掠⑻?,武定天下,而能如此,最盛德也。老杜衡州詩云:“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剛腸。”此語甚悲。昔蒯通讀樂毅傳而涕泣,后人亦當味此而泣者也。齊梁間樂府詞云:“護昔加窮褲,防閑托守宮。今日牛羊上邱隴,當時近前面發(fā)紅?!崩隙抛鼷惾诵性疲骸百n名大國虢與秦?!逼渥湓唬骸吧魑鸾柏┫噜??!彪絿貒晤A國忠事,而近前即嗔耶?東坡言老杜似司馬遷,蓋深知之[7]。 清《全唐詩》 元稹之言曰:“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卑拙右滓嘣疲骸岸旁娯灤┕沤?,盡工盡善,殆過于李。”元、白之論如此。蓋其出處勞佚,喜樂悲憤,好賢惡惡,一見之于詩。而又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為本旨。讀其詩可以知其世,故當時謂之“詩史”。舊集詩文共六十卷,今編詩十九卷[10]。 陳志歲《江南靖士詩稿·謁杜甫陵園》 敬身推偽宦,傷世寫真辭。 劉大杰《魯迅談古典文學》 魯迅對杜甫的評價:“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曾經加入《新青年》,以《狂人日記》等名作參與發(fā)動“五四”文化革命之魯迅,到三十年代,巋然成為眾望所歸之革命文學導師,晚年與友人討論中國文學史,以為中古之陶潛、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詩人,繼而又說:“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魯迅晚年在政治上己與胡適分道揚鑣,惟此評論杜甫之寥寥數語,仍然與胡適笙磐同音。他還曾經說過:“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折疊親屬成員祖父 杜甫的祖父為唐初詩人杜審言。杜審言很有才華,但恃才傲世。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擢進士第,為隰城尉。后轉洛陽丞。武后圣歷元年(698),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卻在此時得罪同事郭若訥、長官周季重,兩人合謀誣陷杜審言,定了死罪。杜甫的叔叔杜并年十三,刺殺周季重,事震朝野。杜審言因此不死,被武則天召入京師。又因欣賞其詩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員外郎。后因勾結張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但不久又被詔回[11]。 父母 杜甫的父親為杜審言長子杜閑,生母為清河東武城人,但在其出生后不久就去世,父親續(xù)娶盧氏。杜甫由其姑母撫養(yǎng)長大。杜甫有兄長,早夭,三個同父異母弟及一同父異母妹,杜甫在詩中常提及他們。但杜甫極少提到繼母[11]。 妻子 杜甫于30歲時,暫時中斷了在齊魯燕趙間的漫游,回到洛陽,在偃師縣西北的首陽山下筑就陸渾山莊,然后迎娶了弘農縣(天寶年間改靈寶縣)司農少卿楊怡之女為妻。司農少卿為主管農業(yè)和財政的副部長,與世代為官的杜甫家可謂門當戶對。妻子小他十多歲。遺憾的是杜甫并沒有為愛妻立傳,楊氏夫人的名字也無從知曉,但杜詩中多處提及她[11]。 兒女 育有兩子宗文、宗武,一女鳳兒[11]。 人物爭議多少年來,杜甫給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文學、史學界針對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種死因,而且各執(zhí)一詞,發(fā)人深思。 折疊病死說翻閱莫礪鋒、童強著《杜甫傳》,關于杜甫的死,書中是這樣寫的:“冬天到了,詩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陽的舟中。……一顆巨星就在這無限的孤獨、寂寞中隕落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16頁)[12]。 折疊賜死此說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觀的名義寫的《杜拾遺補遺》。這種說法自提出后,后來歷朝歷代的學者對此說進行批駁,并明確指出此段文字中的“硬傷”,唐玄宗死于寶應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怎么能又在770年賜死子美杜甫呢[12]? 折疊自沉于水而死原因:此說源于偽托唐朝韓愈名義撰的《題杜子美墳》提出“三賢(指屈原、李白、杜甫)同歸一水”的說法。三人懷沙自沉,這顯然是一種沒有絲毫根據的想象[12]。 折疊食物中毒而死認為杜甫是吃了“天熱肉腐”之物,因食物中毒而亡。提出此說的是現代著名學者郭沫若,郭沫若的這種說法同樣具有猜測性,幾乎沒有文獻作為依據純屬于個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12]。 折疊消化不良而死此說較為可信。杜甫的死和饑餓有著斬不斷的聯系,離開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xù)餓了9天(一說是連續(xù)餓了5天)。當地縣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炙(炙:烤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許久未進食,腸胃難以承受,最終因消化不良而死[12]。 后世紀念折疊故里杜甫故里景區(qū)位于河南鄭州鞏義市城區(qū)西北5公里處的康店鎮(zhèn)康店村西部邙嶺上。占地34畝,座北向南,主體建筑有大門樓、杜甫大型雕像、雙層亭、詩圣碑林、杜甫墓、吟詩亭、望鄉(xiāng)亭、草亭、獻殿等組成。整個景區(qū)種植花木3000余株,奇花異草點綴、綠樹成蔭、松柏輝映,巍偉莊重,各種設施具有園林建筑風格,已成為邙嶺上閃閃發(fā)光的一顆明珠。 杜甫故里建有紀念館,陳列歷代杜詩版本和研究杜詩的論文,杜甫世系表以及“三吏”、“三別”詩意畫等。每年接待游客2萬人次,門票收入10萬元。1963年6月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折疊墓地杜甫墓在河南鄭州鞏義市南窯灣村,是一座清靜雅致的小院落,靠山有一個磚砌窯洞,現為杜甫故里紀念館。杜甫晚年窮困潦倒,代宗大歷三年(768),全家經今湖北入湖南,沂沅湘以登衡山,溯湘江而上,大歷五年繼向郴州探親,因耒水暴漲遇阻,寓居耒邑,耒陽聶令禮為上賓。是年,杜甫因貧病交加,死于耒陽至衡陽湘江舟中。聶令治葬筑墓,背經向南,墓周砌石欄,正面有南宋石刻橫貼有“唐工部杜公之墓”。 唐天佑四年(907)環(huán)墓建杜公祠,背北面南,四合院式封山樓房,土木結構。正中主殿設杜甫檀香木雕像,東、西廊房10數間,供祭祀守墓用。宋代在杜公祠旁建杜陵書院。 折疊草堂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最初為杜甫所建草堂,后經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經宋、元、明、清多次修復而成,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規(guī)模和布局,演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為一體的博物館。歷代僅杜甫墓、杜公祠題詠多達六十余首[1]。 折疊祠堂堂凡有數處,自成都、耒陽、夔州外,又存四祠。"四祠指江原、鄜州、同谷、劍門諸祠。今耒陽有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橋、杜陵書院等遺址,在杜甫遺址的基礎上辟有杜甫公園。杜甫遺愿要歸葬首陽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窮困無力做到,只好暫時掩埋于耒陽,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孫杜嗣業(yè)扶柩歸葬于河南洛陽偃師首陽山下,在首陽山下也有杜甫墓。今陜西省西安城南長安少陵塬有“杜工部祠”,為明代創(chuàng)建,解放后全面修整,辟為“杜甫紀念館”。 折疊江閣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qū)湘江中路二段,屬于園林仿古建筑,為紀念唐朝詩人杜甫所建。與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距天心閣不足一千米。江閣園林區(qū)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3800多平方米,主閣共分四層,高18米。2002年長沙市政府決定正式修建,2005年9月19日整個建筑全面建成并通過專家驗收,隨后向市民進行試開放[2]。 折疊紀念大會2012年9月,以“詩圣著千秋,草堂留后世”為主題的杜甫誕生1300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成都隆重舉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紀念杜甫誕生1300周年最重要的活動之一。 原文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 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 非無江海志,蕭灑送日月。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云缺。 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 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 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 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干謁。 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 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jié)。 沈飲聊自適,放歌頗愁絕。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 天衢陰崢嶸,客子中夜發(fā)。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 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瑤池氣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樛嶱。 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圣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 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zhàn)栗。 況聞內金盤,盡在衛(wèi)霍室。 中堂舞神仙,煙霧散玉質。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 群冰從西下,極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撐聲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 入門聞號咷,幼子饑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豈知秋未登,貧窶有倉卒。 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默思失業(yè)徒,因念遠戍卒。 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譯文杜陵地方,有我這么個布衣,年紀越大,反而越發(fā)不合時宜。對自己的要求,多么愚蠢可笑,私自下了決心,要向稷契看齊。這種想法竟然不合實際,落得個到處碰壁,頭都白了,卻甘愿辛辛苦苦,不肯休息。有一天蓋上棺材,這事便無法再提,只要還沒有咽氣,志向就不能轉移。一年到頭,都為老百姓發(fā)愁、嘆息,想到他們的苦難,心里像火燒似的焦急。盡管惹得同輩的先生們冷嘲熱諷,卻更加激昂無比,引吭高歌,毫不泄氣。 注釋(1)杜陵:地名,在長安城東南,杜甫祖籍杜陵。因此杜甫常自稱少陵野老或杜陵布衣。布衣:平民。此時杜甫雖任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這一八品小官,但仍自稱布農。老大:杜甫此時已44歲。拙:笨拙。這句說年齡越大,越不能屈志隨俗;同時亦有自嘲老大無成之意。 (2)許身:自期、自許。一何愚:多么愚腐。稷與契:傳說中舜帝的兩個大臣,稷是周代祖先,教百姓種植五谷;契是殷代祖先,掌管文化教育。 (3)濩落:即廓落,大而無用的意思。契闊:辛勤勞苦。 (4)蓋棺:指死亡。覬豁:希望達到。這兩句說,死了就算了,只要活著就希望實現理想。 (5)窮年:終年。黎元:老百姓。腸內熱:內心焦急,憂心如焚。 (6)彌:更加,越發(fā)。 (7)江海志:隱居之志。瀟灑送日月:自由自在地生活。 (8)堯舜君:此以堯舜比唐玄宗。 (9)廊廟具:治國之人才。 (10)葵藿:葵是向日葵;藿是豆葉。 (11)顧:想一想。螻蟻輩:比喻那些鉆營利祿的人。 (12)胡為:為何?大鯨:比喻有遠大理想者。輒:就,常常。擬:想要。偃溟渤:到大海中去。 (13)以茲誤生理:因為這份理想而誤了生計。干謁:求見權貴。 (14)兀兀:窮困勞碌的樣子。 (15)巢與由:巢父、許由都是堯時的隱士。 (16)沉飲聊自遣:姑且痛飲,自我排遣。 (17)天衢:天空。崢嶸:原是形容山勢,這里用來形容陰云密布??妥樱捍藶槎鸥ψ苑Q。發(fā):出發(fā)。 (18)驪山:在今陜西臨潼縣南。嵽嵲:形容山高,此指驪山。 (19)蚩尤:傳說中黃帝時的諸侯。黃帝與蚩尤作戰(zhàn),蚩尤作大霧以迷惑對方。這里以蚩尤代指大霧。 (20)瑤池:傳說中西王母與周穆王宴會的地方。此指驪山溫泉。氣郁律:溫泉熱氣蒸騰。羽林:皇帝的禁衛(wèi)軍,摩戛:武器相撞擊。 (21)殷:充滿。膠葛:山石高峻貌。這句指樂聲震動山岡。 (22)長纓:指權貴。纓,帽帶。短褐:粗布短襖,此指平民。 (23)彤庭:朝廷。 (24)圣人:指皇帝??痼酰簝煞N盛物的竹器。古代皇帝以筐、篚盛布帛賞賜群臣。 (25)“臣如”兩句意為:臣子如果忽視此理,那么皇帝的賞賜不是白費了嗎? (26)“多士”兩句意為:朝臣眾多,其中的仁者應當惶恐不安地盡心為國。 (27)內金盤:宮中皇帝御用的金盤。衛(wèi)、霍:指漢代大將衛(wèi)青、霍去病,都是漢武帝的親戚。這里喻指楊貴妃的從兄、權臣楊國忠。 (28)中堂:指楊氏家族的庭堂。舞神仙:像神仙一樣的美女在翩翩起舞。煙霧:形容美女所穿的如煙如霧的薄薄的紗衣。玉質:指美人的肌膚。 (29)“暖客”以下四句:極寫貴族生活豪華奢侈。 (30)榮、枯:繁榮、枯萎。此喻朱門的豪華生活和路邊凍死的尸骨。惆悵:此言感慨、難過。 (31)北轅:車向北行。杜甫自長安至蒲城,沿渭水東走,再折向北行。涇渭:二水名,在陜西臨潼境內匯合。官渡:官設的渡口。 (32)高崪兀:河中的浮冰突兀成群。 (33)崆峒:山名,在今甘肅省岷縣。天柱:古代神話說,天的四角都有柱子支撐,叫天柱??钟|天柱折:形容冰水洶涌,仿佛共工頭觸不周山,使人有天崩地塌之感。表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擔心。 (34)河梁:橋。坼:斷裂。枝撐:橋的支柱。窸窣:象聲詞,木橋振動的聲音。 (35)行旅相攀援:行路的人們相互攀扶。 (36)異縣:指奉先縣。十口隔風雪:杜甫一家十口分居兩地,為風雪所阻隔。 (37)庶:希望。 (38)貧窶:貧窮。倉卒:此指意外的不幸。 (39)名不隸征伐:此句自言名屬“士人”,可按國家規(guī)定免征賦稅和兵役、勞役。杜甫時任右衛(wèi)卒府兵曹參軍,享有豁免租稅和兵役之權。 (40)平人固騷屑:平民百姓本來就免不了賦役的煩惱。平人:平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民”為“人”。 (41)失業(yè)徒:失去產業(yè)的人們。 (42)憂端齊終南:憂慮的情懷像終南山那樣沉重。澒洞:廣大的樣子。掇:收拾,引申為止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