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詩歌?近當代以來,從心派崛起,很多朋友認為“我手寫我心”,“情感比天大”,詩歌創(chuàng)作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昌盛時期,但也是從來沒有過的混亂時期。因為近代詩對中國傳統(tǒng)詩詞文化的斷代,甚至反叛,原來的詩歌規(guī)則一再被打破,直到完全沒有底線,一些分行的文字,也不管節(jié)奏感和韻腳,就自稱為詩歌。 這是詩歌這種文學體裁發(fā)展、變化必然經過的大亂后治的時期。大浪淘沙、金石俱下,唯有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作品才能真正流傳下去。 這其中不乏現代詩,但是古詩詞作為已經被淘汰、精選過的作品是經受了時間考驗的。而古詩詞和現代詩詞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規(guī)則的明顯化。 “我手寫我心”是對的,但不能只有“我心”,關鍵還是在于怎么“寫”,才能正確表達“我心”?!扒楦写筮^天”也是對的,但是沒有天地的界限,你又如何知道你的情比天高? 所以,無論是那種體裁,規(guī)則都是必須的。即使是叛將旗手——當代詩,只要被稱作詩,明里暗里還是遵從著詩歌的三大基本原則。 如何寫好詩歌的第一步,就是明規(guī)則注意這是第一步,是基礎,很多朋友一看這條,就認為這是講格律大過意境,是本末倒置。那是因為你根本不清楚什么是本,什么是末。 格式、形式、格律本來就是“末”,是詩歌的入門磚,不懂,才會認為別人把它奉為圭臬。懂格律的人就好像開車遵守紅綠燈一樣,根本不影響開車的快感(意境)。沒頭沒腦地反對形式,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 懂的都不當一回事,放在口里嚷嚷的才是不懂的人。 這里指的規(guī)則,并非特指格律。因為寫詩也并不是特指古詩詞,近體格律詩,近代詩,現代白話詩只要能正確表達情感,在語言上符合詩的大致規(guī)范,能讓讀者朗朗上口并心中一動,就是好詩。 所以,我們這里講得規(guī)則是所有詩的通則——其實也就是詩的基本特色。是不論古今中外,只要被稱作詩的作品都必須有的選項。古詩詞因為格式相對規(guī)范,規(guī)則是顯而易見的,而現代詩則比較隱秘,但只要是詩,就必然可以發(fā)現其內部運行規(guī)律。 詩的基本三個特征:聲音高低起伏,詞句帶有節(jié)奏感,押韻。 對古詩而言,就是平仄、斷句、押韻。而實際上押韻也是為了加強詩的節(jié)奏感,但是因為非常重要所以單獨成為一項特征。簡而言之,詩是韻文,即押韻的有節(jié)奏感的短文。 對現代詩而言,如果一篇作品,可能押韻的形式更加散亂、隱蔽,但是絕對是能找到的。而節(jié)奏感,有可能是激昂,也有可能是舒緩的,甚至有可能是凌亂的,需要讀者自己領會(每個人讀出來的節(jié)奏感不同),但是必然是有的——就算咱們平常說話,沒有節(jié)奏感的語言也是面目可憎的,除非是喪葬上的吟誦(即使如此,同樣也有節(jié)奏)。至于聲音高低起伏,相對于古詩詞的平仄,白話詩的吟誦也不能讓人昏昏入睡吧。 在理清楚上述規(guī)則之后,節(jié)奏感可以自行領會,高低起伏是說話自帶,所以,現代詩最外在、最明顯的規(guī)則就是押韻了。 所以,不要再問詩歌是不是一定要押韻了。 不押韻,就不是詩。隨便你叫什么,反正不是詩。 至于那些“一字詩”、“分行體”之類的實驗性作品,并不能納入普遍認識的范疇,沒有討論意義。 如何寫好詩歌的第二步,就是寫好寫好詩歌其實和寫好文章是一樣的。情感沖動(靈感捕捉)——訴諸文字(感情抒發(fā))——格式調整(押韻格律),詩是韻文,唯一和散文等其他類文體的區(qū)別就在于押韻帶來節(jié)奏感,而這種節(jié)奏感更加適合手舞足蹈、搖頭晃腦地抒發(fā),更加有利于人類情感激烈的爆發(fā)(正面或負面都是如此)。 這三個過程,第三點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的“明規(guī)則”。至于前兩點,和所有文章的形成都是一樣的,就好像我這篇問答,首先我要搞清你問的什么——然后決定怎么用文字回答,因為類似于雜文,在寫的過程中就已經大致列好幾條,也就省去了最后一步格式調整,頂多是檢查一下錯別字。 所以,如何寫好詩歌的重點在于靈感的捕捉和如何通過文字表達。 這兩點歸根見底都來自于人類自身認識的提高,靈感是常常有的,這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天下人都見過下雪,為什么只有柳宗元可以寫出“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為什么只有毛主席能寫出“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這來自詩人本身的閱歷(很多人有)和雄厚的文化積累。也就是當靈感、沖動到來之時,我們是否能抓住? 有些人是射門的前鋒,有些人是賺錢的高手,有些人是捕捉詩歌靈感的高手,這些高手的成長過程其實是一樣的。 成功都來自大量的訓練。詩歌創(chuàng)作的訓練就是大量閱讀、創(chuàng)作練習,做好隨時捕捉詩歌靈感的準備。寫詩這種事情,才情占了一些,而努力絕對是占到一多半的。 沒有靈機一動,出不了好詩。有了靈機一動,抓不住靈感,也出不了好詩。有了靈機一動,又抓住了,沒有長久的詩詞意象符號的組合訓練,你同樣寫不出好詩。 而抓住靈感的準備和使用詩家語來通順表達都來自可訓練的讀、寫。 增強我們的詩歌(無論古今)的鑒賞能力,是在寫出好詩的過程中,我們唯一可以通過努力獲得的提高手段。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古人誠不我欺也。 放開寫詩的想法,漸入化境學習規(guī)則是為了忘記規(guī)則,而學習寫詩的最終目的是忘記寫詩。 前半句估計看我文章多的一般都能理解,因為這是我講格律的一貫原則。而后半句就會有些費解了。我們不是要學詩嗎?難不成最后還是大白話分行解決問題? 不是那個意思。 因為“詩人”這個稱呼并非專業(yè)詞匯,而是一種統(tǒng)稱。一個文章寫得好的人,可以輕易通過格式調整進入詩歌范疇。 一個寫詩的人一定要正確的心態(tài)來看待寫詩這回事。 把詩詞表達捧到神壇,不讓人輕易染指的做法,只會讓詩歌失去生命力,越來越凋零。 詩歌是人類共情的表達。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但絕對不能脫離生活。 所以那些動則鄙視其他人的做法是最不可取的,因為即使你是這個領域的高手,也不知道文學的變化形態(tài)到底會往那個方面延伸發(fā)展。詩歌的地位要拔高,但是絕不能太高,這其中有一個度,而掌握好這個度的人就可以在言志調情中游刃有余。 達不到的,就是流俗作品,超過了,就是詩匠作品。 這都不是詩歌的最好形態(tài),也不是人類共情交流的最好形態(tài)。 關注社會,調整心態(tài)從古到今的大詩人,其實沒有一個是專業(yè)寫詩,以詩為生的人。 屈原、陶潛、李白、杜甫、蘇軾,沒有一個不是心中有天地之人。說句實話,他們都是在政治上失意,一身本事只得在詩詞上尋找寄托,才成就了這些文學宗師的大業(yè)。我們要說王安石是詩人,蘇軾是詞人,他們肯定是不高興的。 好的詩人,都是內心的表達欲望充分,好的作品,都是反映社會現實和時代特色。他們作文寫詩,并非為了雕琢詞句,而是因為有話要說,不得不說。詩歌和文章內容上的唯一不同是寫文章講究來龍去脈,交代清楚,而詩歌因為著重于情感的抒發(fā),對情感的產生、原因未必要做交代(有些有詩序),只要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來,能夠打動讀者就好了。 當然,在今天這種社會形態(tài)下,反映社會現實對于大批“歲月靜好,現世安穩(wěn)”的詩人來說,是麻煩的事情。這也是為什么當今詩壇難以出現真正大詩人的根本原因,我們只能把眼光放在身邊,放在花草蟲魚、風花雪月,從境界和格局上天生就低于古代甚至近代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這是詩的悲哀。 所以在當今,想寫出好詩,注意前面幾點(學習規(guī)則、多讀、多寫)就能寫出不錯的產品。至于最后這一點,不是個人能改變的,對今天的詩歌寫作者來說,實在是苛求。 分享近期作品這段時間因為事情較多,寫得比較少。翻找了一下前幾天的動態(tài),只有兩首五絕,都是日常生活記錄,也是沒有反應社會現實的——你看,說得容易,做起來挺難的。
這是一首仄起不入韻,押平水韻“十二侵”部的五絕。第三句“平平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的變格“鯉魚翻波”,并沒有出律。這些在本人格律專欄中有詳細闡述,這里就不再多說。這是前幾天夜釣的時候,朋友拍了張照片,自己看了之后覺得有點意思,就寫了這首詩。
前幾日公司活動,請來很多書畫家當場作畫,剪了個視頻,附庸風雅,配了一首小詩,平仄格式和前面那一首一模一樣,不過是押韻“九青”部。 個人寫詩,大都是生活微末感動的記錄。 對于寫詩這回事,不當回事也許倒是能成點事。 太當回事,反而就不是事了。 當然,這都是建立在規(guī)則學習明白之后,通過大量閱讀賞析,形成的個人詩詞觀。 這未必是適合每個人的寫好詩詞的路徑,但是我個人心得和解答。 如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