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云霧 ![]() 從樹綠花紅、小橋流水的婺源出來,跟隨導(dǎo)游登車往南而去。途中,導(dǎo)游說起“若君到三清,莫須去黃山”的三清山風(fēng)景名勝的美妙,斷斷續(xù)續(xù)又講了“云霧的家鄉(xiāng)、松石的畫廊、奇峰妙秀”的神奇,讓我們的心隨風(fēng)勾去。 三清山又名少華山,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宛若道教中的玉清、上清、太清列坐山巔而得名。億萬年前,三清山地區(qū)為華南洋的一島孤,后經(jīng)燕山期造山運(yùn)動,奠定了三清山千山萬壑、奇峰秀水、怪石峋嶙的神韻。 宋乾道六年(1170),王鑒的第十代孫王霖創(chuàng)建三清道觀,明景泰年間再修三清宮并增設(shè)殿宇,因此日漸聞名遐邇。今已列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世界地質(zhì)公園,為國家級5A風(fēng)景名勝區(qū)。 三清山縱橫756平方公里,核心景區(qū)就占230平方公里,窮一日之勞,我們所見的也僅僅是一斑而已。 一路走去,林海、花海、巖海盡是美景,驚艷之處自不必說,凡清溪飛瀑、峰立巖奇、樹翠藤繞、流水潺潺的好景美色,足讓我們一路歡叫連連。“奇松、怪石、云海、霧淞”,三清山的奇景更是令人陶醉。 一年分四季,四季景不同。三清山的春色,春光嫵媚,枝葉吐綠,花開爛漫;夏涼之季,峰巒蒼翠欲滴,幽谷濃郁覆蓋,林間百鳥歡唱;待到秋來時,白云碧空,丹楓似火,青松似墨,草深果黃,山中盡顯五彩繽紛的容貌;冬雪之際,銀裝素裹,玉樹霧淞,冰晶透徹,山峰澗壑充滿著無窮的魅力。 見過東方女神、觀音賞曲,移步老道拜月、葛洪獻(xiàn)丹,天上飄下了細(xì)雨。待轉(zhuǎn)到西海岸的西海棧道時,彎彎曲曲的棧道懸在1600米高的崖壁上,上仰不見頂,下看不到澗。不一時,便見從那望不到底的山谷中升起團(tuán)團(tuán)的薄霧,慢慢地,云霧爬上山頂,很快,層林被云海深鎖。近處的松、杉還可以朦朧辨認(rèn)出枝杈,而再遠(yuǎn)一點(diǎn),便只見渺渺茫茫的霧墻,我們呼叫著同伴,也只聽到云霧間的回應(yīng)而不知人在何處。 原來看到的峰巒密林,在云霧中已隱去了身影不知所蹤。“四海云濤朝福地,三峰香霧涌玉京”。三清山的云海之美,讓我們看了個夠,云海涌來于山壑間滾動,在山巒間穿行,漫天云霧,隨風(fēng)飄移,時而上升時而下沉,時而舒展漫漫而去,人在棧道之上如在漫步云中,猶如置身于仙境之間。 對面的峰巒絕壁,仿佛變成了大家閨秀、小家碧玉,借著面紗遮遮掩掩,害羞地躲在云霧之后,猶怕小哥哥看穿她的嬌羞。飛云涌峰、煙云繞峰、瀑云瀉峰、海云托峰,整個西海岸到陽光海岸,全都罩在茫茫云海里。 山間更里寂靜,崖壁上伸出的綠葉輕撫著穿行的云霧,云霧親吻著搖曳的綠葉,那份柔情那份親密,讓人生出羨慕。山谷朦朦,云霧茫茫,身魂已不知在何處。 迎著漫天飄舞的云霧,只覺整個身心都沉浸在清涼的霧里,愜意和舒暢不由得興奮迸發(fā)出脆亮的吼喊,和著山風(fēng),應(yīng)著云霧,聲音在山谷里回蕩。那份空靈,那份激蕩,令我們醉在三清山。 《今日蕭氏風(fēng)采》征訂啟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