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出將入相,也成為了無數(shù)古人的夢想。而與“將”的主征戰(zhàn)、殺伐、武略不同;“相”作為文官之首,吸引的自然是無數(shù)文人、才子,他們窮其一生,恨不能“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而得益于古裝影視劇的熱播,“丞相”、“宰相”也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熟知的“相”,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這些古裝照的不嚴謹,讓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丞相”、“宰相”之間的區(qū)別,都以為“丞相”與“宰相”是一回事,事實上兩者之間有著相同之處,但不同之處也頗多。 曹丞相
丞相,作為中國古代的官名,最早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代。在《說文解字》之中“丞”字作:“翊也,從從卪從山。山高,奉承之意";“相”字作:“省視也”之解。由此可知,丞相乃是輔助天子之人。 不過,最初的丞相卻并非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確切的說,在先秦時期眾多諸侯國得益于社會結構的變化,在相繼設置相、相邦之后,面對繁雜的國事自然需要副手來襄助一二。于是,便有了丞相一職務,也就是說最初的丞相至少是二人之下的。 而這一職務的延續(xù)則得益于秦國的統(tǒng)一,建立了秦王朝的需要。秦國在秦惠王時(公元前334年)設置了相邦一職負責輔助秦王治理天下,呂不韋也成為了秦國最早的相邦,不過后來由于嫪毐與趙姬茍合、嫪毐謀反之事告發(fā),呂不韋被牽連免職,相邦一職也便一直空懸。 諸葛丞相 但作為相邦的副手的丞相卻得以保留,而在秦二世時在原來左右丞相的基礎上又設置了中丞相,如此一來皇帝既可以利用丞相治理國家,又能實現(xiàn)相互制衡。但我們需要提及的一點就是,漢承秦制之后,在其初期相國之職務卻并未如秦朝一般空懸,而是有著一系列的名臣擔任,如韓信、曹參、蕭何、樊噲等人。 這也導致了這一時期,相國才是那個真正的百官之長,丞相只能為副。不過在西漢呂產之后,相國一職空懸,丞相卻未被廢止。反倒在漢武帝時,已經(jīng)位列三公,成為百官之首,但在漢哀帝時,丞相改為大司馬,如此一來直至東漢建安十三年長達200余年內丞相之名稱不再起用。 但作為東漢末年,曹魏的奠基人,曹操卻在“挾天子以令諸侯”時上書請求復設丞相,也正是藉由此,曹操實現(xiàn)了對政權的把控,政事悉出于他之手,無論是選拔、擢升人才;還是行政、律令;亦或者軍國大事。 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 也正是藉由此,丞相在經(jīng)過曹丞相的“短暫復活”之后便短命而夭。統(tǒng)治者對于丞相的忌憚,也讓后來的兩晉南北朝、隋唐兩宋時期,對它有著“因需而設”的態(tài)度。丞相一職時有時無,也成為了政治結構之中的常態(tài)。為了統(tǒng)治需要,唐朝將左、右仆射改置為左右宰相,但卻改名不換品秩;北宋時亦是如此;也就造成了丞相并未居于首的局面。南宋乾道八年時,丞相一職才又成為正一品,元承宋制,丞相也是正一品。 至于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吸取元亡的教訓,終于在加強皇權、削弱相權的需要之下,做出了廢除丞相制的決定。這也意味著在中國歷史上,兩千多年的丞相官職退出歷史舞臺。 朱元璋
宰相,相較于丞相而言,它的相同之處在于他們都是指代位高權重的重臣。丞相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品秩幾無低于從二品之下的;而宰相顧名思義,“宰”有主宰之意,宰相也就幾無品秩低下之人了。 但與丞相的實際指代官職相比,宰相的范圍顯然更大。一如商代輔佐君王,手握大權的伊尹職務為相;周公則為太宰;雖然稱謂不一但皆可稱之宰相。這也就說明一個問題,丞相肯定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可以是如霍光一樣的大將軍,亦或者是可以如電視劇之中的“宰相劉羅鍋”。而且與丞相的實數(shù)不一樣,宰相可以是一群人,一個人。 朱棣 例如在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之后,由于政務繁忙,明成祖朱棣只得設置了內閣大學士,輔佐處理政務。事實上,此時的內閣大學士雖無丞相之名,卻行的是丞相之實。而且隨著閣權的權利擴大,大學士也就成為了我們所稱的宰相,高拱是也,張居正亦是。在清朝,雍正帝設置軍機處,此時的軍機大臣又成為了事實上的宰相。這也是為何電視劇之中,劉墉可以被稱為宰相的原因所在。
如此來看,丞相與宰相之間可以說有相關性,關系匪淺;但就范圍、職務而言卻又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作為一個讀者,尤其是喜愛歷史的讀者,兩者之間自然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