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中下游兩大新石器文化上的統(tǒng)一及炎黃諸部落集團的融合,形成了夏、商、周三族。它們發(fā)源與興起的地區(qū)雖然不同,祖先傳說各異,而三族文化特征大體相同;它們勃興與建國,不斷交遞,到西周已融為一體。 周人以少數(shù)人群入主中原,統(tǒng)治范圍包括今黃河、長江流域和東北、華北的大部地區(qū)。為有效控制四方領土,周人以姓、氏、宗、族建禮法制度,分封諸侯,經(jīng)幾代征伐,百年磨合,終于將不同姓氏的宗族凝聚在了一起,為后世大漢民族乃至中華民族的產(chǎn)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石。 早在商代,商人為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區(qū),以法律與王權集中掌握資源,通過婚姻等方法,與各地諸侯國和藩邦建立起了龐大的姓氏宗族關系。姓氏宗族、法律與王權相輔相成,成為商王朝統(tǒng)治四方的有效手段。 當時,姓氏宗族的含義與今天不同,各自具有相應的含義。姓是指同祖的血緣集團;氏則是政治性的單位,同時也是姓的分族;宗是宗法制度下,按祖先祭祀的禮儀特權分級的序列;而族是指在同一旗號下的軍事戰(zhàn)斗單位。在商王朝的王畿以外,是與商王朝保持隸屬、友好或敵對關系的各姓方國。這些方國有30多個,如周方、羌方、鬼方、召方等。他們都有不同的姓氏,周為姬姓、羌為姜姓、鬼為魄姓、召為子姓等,由此可見商的政治勢力,仍以“姓”為國家的基礎,其中再分出若干氏或族。 在立國前周國的地位只是商的附屬,其國家基礎也是以 “姓”為紐帶。周王朝建立后,周人進一步吸收繼承了商王朝文化,發(fā)展了商人的姓氏宗族制度。這就促使在西周時期,姬姓周人與子姓殷人的交融在各姓部族中首當其沖。 西周立國,周人為了能控制殷商遺民,容忍了商王室的殘余勢力繼續(xù)存在。如武庚授封和后來周公封微子于宋等史實,都是在周商兩姓相互融合這一社會背景下出現(xiàn)的。 武庚策反“三監(jiān)”叛亂與周公的東伐,則是在大融合背景下姬姓與子姓兩姓宗室矛盾的突出表現(xiàn)。周公為徹底解除殷商友邦與其他方國勢力對西周王朝的威脅,對外征伐的戰(zhàn)線拉得很長:北到梁山,南到淮上,由殷商王畿往東,張開成一個扇形,包含今山東及其南北鄰近地區(qū)。 戰(zhàn)事過后,周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充實周王國的凝聚性。具體方略包括建立了東都成周和分封了大批姬姓與姜姓諸侯,使姬姜兩姓的宗族控制了全國的戰(zhàn)略要地,為周王朝的長治久安打下了穩(wěn)固的基礎。 經(jīng)過周公一番調整,周人與東土的各姓部族迅速糅合成為一個文化政治體系,逐漸形成了一個國族——華夏族。殷商時期,殷人只是自稱為大邑,卻沒有“華夏”觀念。而經(jīng)過周人的軍事與政治策略,周王朝內的各封國都自號華夏,成為了當時中華大地上的主干民族。 在西周時期,周朝所控制的核心地區(qū)居住的是漸漸融為一體的周商子民。而在周王朝統(tǒng)治的邊緣地區(qū),周人與其他若干古老的族群相互影響,描繪出另外一幅交融并合的畫面。 西周時期的古代族群一族群是姬姓、姜姓和子姓,所代表的是商周交融的族群,是華夏文明的主干。另一族群多生活在當時周王朝統(tǒng)治的邊緣地區(qū),如己姓、董姓、彭姓等都屬于這一類,其中有些應是祝融的后裔,有些屬于徐偃集團,有些則是夏人后代。再加上南方的吳越與北方的戎狄,眾多姓氏聚合在一起,構成了環(huán)繞西周四方的各姓方國。 不同的姓氏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傳承。商、周文化主要源自于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己、董、彭等八姓的文化多系出祝融集團所代表的屈家?guī)X文化圈。嬴、偃、盈諸姓的徐偃集團相當于是在大汶口文化下發(fā)展起來的東方沿海文化圈。夏后代,姒、弋諸姓秉承的是光社文化一系。至于南方的吳越與北方的戎狄,其一是代表長江下游河姆渡以至良渚的文化系列,另一個則屬草原文化。 西周以姓氏宗族為紐帶,結束了商王朝時期原始小邦林立的現(xiàn)象,是中華大地上的各民族凝聚共生的關鍵轉型時期。在這一時期,中華民族的雛形赫然呈現(xiàn),可以說,沒有西周,就沒有以后的中華民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