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臺經雨壓塵沙,春近登臨意氣佳。 賞析原詩題《春近四絕句》,這里選的是第二首,作于熙寧二年(1069),時黃庭堅官汝州葉縣尉。從第一首所寫,我們知道這一年閏十一月,所以十二月天氣已經帶有暖意,連日下著濛濛小雨。 春天是萬物滋生的季節(jié),給人帶來蓬勃向上的感覺,當春天即將到來時,人們常會充滿著喜悅來迎春,這首詩寫的就是這一心情。詩抒發(fā)的是登臨時的感受。首句便從登臨的亭臺寫起,以作襯墊,說連日下雨,亭臺附近,塵沙不飛?!皦簤m沙”的“壓”字下得很生新?;疑辰浻甑那闆r,前人描寫很多,成功的如王維詩“渭城朝雨浥輕塵”、韓愈詩“天街小雨潤如酥”,分別用“浥”、“潤”字,形容小雨,表現(xiàn)雨水滋潤塵沙,使之不揚的情況。 黃庭堅在這里用“壓”字,是因為不是春雨,帶有寒意,經雨的泥沙凍得很實,猶如被壓過一樣。如此用字,直可與王維、韓愈平分秋色。第二句接寫登臨。冬天本來不是登臨的季節(jié),由于詩人登臨時是冬末臘盡,是去迎春,所以心情很好。 “春近”二字,以時序帶動意趣,使詩的境界頓時開朗。 三、四兩句承接上句“意氣佳”而來。春天將要到來,使人很興奮,在這興奮的等待中,天又下起大雪來,仿佛滿天飛花,裝點了整個城市。這兩句構造很獨到,“更喜”二字,既作轉折,又承上文;“輕寒”二字,說明節(jié)令近春,已經不是十分寒冷。最形象的是“勒成雪”的“勒”字,出人意表,因為是殘冬,又是輕寒,雪不容易下,用了“勒”字,告訴人們這雪似乎是經過再三的逼迫才下的,由此可見詩人鑄詞造意的高明手段。 詩家一直強調,詩要講究句中的謂語動詞,這字猶如詩中的眼,關系十分重大,動詞用的好就能確切地表達情景,反映非同尋常的獨特的感受。黃庭堅這句詩中的“勒”字,就是錘煉得好的例子。結句寫滿天飛雪似花,在比喻上雖然沒有什么新意,“雪花”二字在此之前早已成了固定的詞語,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贊過飛雪如“千樹萬樹梨花開”。但這詩以“未春”二字領句,呼應前三句,使全詩融渾無阻,加深了詩人見雪時的喜悅心情;再說,這時還沒立春,下的仍是臘雪,臘雪是豐年的預兆,稱為瑞雪,作為關心百姓疾苦的一縣的長官,詩人見到這樣的祥瑞,怎能不更增添幾分快樂呢? 全詩以情貫穿,把情寄景內,通過景事表達自己的“意氣佳”,在造語煉字上又很見功力,尤其是“壓塵沙”、“勒成雪”都出自詩人的獨造,因此很能代表江西詩派詩風的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