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詩人楊萬里《舟過大通鎮(zhèn)》詩曰:
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
順風那敢望,下水更勞牽。
蘆荻偏留纜,漁罾最礙船。
何曾怨川后,魚蟹不論錢。
詩歌是說,舊歷八月時節(jié)的某一天,大通一帶風勢高急,對岸烏云低垂,江中浪濤翻涌,險象環(huán)生。所以船只經(jīng)過的時候,都要千萬小心,即使順風而下也不敢稍縱航行,只能勞煩纖夫沿著大通這邊的江岸,將行船慢慢地拖動了。但是,叢生密集的蘆荻偏偏裹住了纜繩,而靜等魚蝦到來的漁罾到處都是,又妨礙了船只的移動。然而,詩人并不曾有一絲抱怨,慢有慢的情趣啊,正好可以稍作停頓,好好地享受一下口腹之欲。因為這里的魚蟹實在是太多了,多到不需用什么錢就可以買到很多很多。
明代王守仁《泊舟大通》詩曰:
扁舟經(jīng)月住林隈,謝得黃鶯日日來。
兼有清泉堪洗耳,更多修竹好銜杯。
諸生涉水攜詩卷,童子和云掃石苔。
獨奈華峰隔煙霧,時勞策杖上崔嵬。
這里是說,大通江面風高浪大,詩人為航行所苦,所乘坐的小船只好停泊在江邊一處林木幽深的港灣里,并靜等了漫長的一個月。在這漫漫的一月里,幸好有鳴聲婉轉(zhuǎn)的黃鶯天天都來為他歌唱。又有長龍山上流淌下來的甘香清冽的山泉可以洗洗耳,使他時時滌蕩掉世間給他的污濁的名利聲。而置身于山上這蒼蒼莽莽、高風亮節(jié)、虛懷容物的修竹間,詩人的心胸頓時開闊起來,于是氣傲蒼穹而開懷暢飲起來。
而眼下,聽說碩學鴻儒陽明先生天降到此,大通附近的儒生們個個都手攜詩卷,涉水過江,紛紛前來請教。而詩人身邊的小童也忙乎不迭,為著這一場即將到來的文人盛會,在侵晨彌漫的霧靄里清掃著一片片山石上滋生的青苔。而詩人呢,他正心系著高出云端、奇秀萬狀的九華山,只是山為濃濃的煙霧所阻隔而無法遠瞻,于是詩人拄著手杖,興沖沖地、時不時地登上長龍山一回,渴望一睹遠天里那方佛國的芳容。
?。ㄗ⑨屄匀ィ?/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