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依然在熱播中,很多朋友因為張貴妃“恃寵而驕”,對其憤恨不已,甚至不忍心再繼續(xù)看劇。 要說張氏確實有著可憐的身世,其父親為進士及第,本來好日子就要到來了,不巧的是任命剛下來,在準備去蜀中赴任的時候,死在了開封。她母親曹氏無力撫養(yǎng)兩個女兒,便在張氏八歲那年,曹氏將她姐妹兩個一起送到了宮中,后來兩人均被宋仁宗納入后宮。 在十六歲那年,張氏被宋仁宗臨幸,幾乎在一年的時間內(nèi)她實現(xiàn)了三級跳,被封為修媛,此后直至她死亡,在這十四年間,一直受到宋仁宗的寵愛。
如果僅僅靠她擁有的那副好看的皮囊,顯然太小看她了,畢竟,宋朝嬪妃是在全國海選的,它的選秀機制能保證姿色上乘者入宮。比如宋仁宗當年的“初戀”遂國夫人,她就是因姿色冠絕蜀中而被送到京城的,也就是說,但就皮囊論,張貴妃并不具備絕對優(yōu)勢。 其實,張貴妃是個聰明人,她八歲入宮,對于宮中各項制度熟稔于心,在宮中待了這么多年,里面的很多下作手法亦是駕輕就熟。 概括的說,為了在后宮住的穩(wěn)當些,她主要采取了兩個手法。 一、打擊曹皇后歷朝歷代的寵妃與皇后,其關(guān)系多為勢同水火。 關(guān)于斗爭策略,古人留下了豐富的遺產(chǎn),“互為表里”即是其中一種常見的經(jīng)驗。 關(guān)于“表”,張貴妃對曹皇后采取了正面硬扛的態(tài)度。 某年,后宮里一個小宮女與某士兵墜入愛河,兩人做了“茍且之事”。不巧的是,這事兒被人發(fā)現(xiàn)了。 這小宮女哭哭啼啼的去找張貴妃,想讓她在宋仁宗那吹下枕邊風。 宋仁宗覺得這其實沒什么,所謂“食色,性也”,至圣先師都這么說,就打算放過他們兩個。 實際上,至于如何懲罰,應(yīng)該是曹皇后說了算,張貴妃此舉就有干預(yù)后宮的嫌疑了。 對此,曹皇后看的再明白不過,這事兒要真是按照張貴妃的意愿來,以后內(nèi)侍犯了錯不都去找她了?我這個皇后還怎么正位中宮?
在張貴妃最得意的時候,她甚至想用曹皇后的儀仗,不過,宋仁宗最終以“國家文物儀章,上下有秩”為由拒絕了她,畢竟,大宋的那幫諫官可不是說說就完事的。 其實,張貴妃更注重的是“里”。 曹皇后雖然不受宋仁宗寵幸,但是她有一個養(yǎng)女,名叫范觀音,在宋仁宗那邊也算是受寵,張貴妃覺得,這才是她面臨的實質(zhì)性威脅,因此,心里一直盤算著怎么把她除掉。 慶歷七年(1047),京師大旱,張貴妃開始做文章了。 宋仁宗“祈雨甚切,至燃臂香以禱”,宮女、宦官皆是如此,不過,老天爺依然滴雨未下,“天意不答,上心憂懼”。 張貴妃的養(yǎng)母賈成,宮內(nèi)侍從稱為“賈婆婆”,威動六宮,宮人為了巴結(jié)她,都認她為姑,就連大臣賈昌期都與之連宗。 賈婆婆就私下找到賈昌期,讓他上疏放一批宮人出去,丞相亦是“請出宮人以弭災(zāi)變”。 宋仁宗覺得可行,就同意了。張貴妃順勢說道,“非出所親厚者,不能感天意”,曹皇后無奈,在這種事上她不敢挑戰(zhàn)眾人的觀念,作為中宮之主,她只能“出其養(yǎng)女以率六宮”,范觀音就這樣被逐出了宮外。 在這場較量中,曹皇后可謂是吃了啞巴虧。
范觀音離開皇宮后,老天并沒有下雨。 宋仁宗就問臺官李柬之怎么回事,答曰“惟冊免未行耳”。按照慣例,天災(zāi)異象的時候,宰執(zhí)往往要面臨被罷免的下場,賈昌期就成了這次求雨不成的倒霉蛋,“是夕鎖院,賈氏營救不獲,時相判北京,雨遂霔” 出于“固寵”目的,宋朝后宮出現(xiàn)了“養(yǎng)女”的現(xiàn)象,當自己姿色、子嗣等條件弱于競爭對手的時候,往往會用“養(yǎng)女”完成自己無法勝任之事。張貴妃此舉可謂是對曹皇后的一輪暴擊,有利的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二、聯(lián)合外朝曹皇后出身真定曹氏,其祖父曹彬為北宋第一名將,為大宋江山立下汗馬功勞。 當年在宋仁宗廢掉郭皇后之后,本著“德、閥”并重的原則,在朝臣及宋仁宗的小娘娘(宋真宗)章惠皇后楊氏的堅持下,曹氏才被立為皇后。
面對這樣的皇后,張氏壓根兒就不是人家的對手,說句不夸張的,曹皇后廢掉她,和碾死一只螞蟻一樣輕松。 面對這樣的局面,張氏急切的想培植起自己的勢力,有了“朋友圈”,在關(guān)鍵時刻別人才會替你說話。 那么,張貴妃的“朋友圈”在哪里呢? 其實除了以她伯父張堯佐為代表的外戚,她還對當朝重臣采取了拉攏之策。 文彥博就是其中代表,他之所以能位列宰相,和張貴妃的活動是分不開的。 要說這個張貴妃,其實和文家也算是舊故了。當年,她的父親張堯封曾經(jīng)當過文彥博父親文洎的門客,后來張貴妃便認文彥博為伯父。 那年快到上元節(jié)的時候,張貴妃給文彥博遞過話來,你呀,進京活動活動,別老是待在成都了,“令織異錦為獻”。 當然,或許是張貴妃純粹想幫他一把,也或許是為了讓自己這副皮囊更加靚麗。反正文彥博對這事很是上心,燈籠錦由金線織造而成,上面又以蓮花裝飾,這錦緞很快就送到宮里來了。 張貴妃穿著這錦緞做的衣服去宋仁宗面前顯擺了。 宋仁宗很驚訝,居然有這么好看的錦! 張貴妃解釋道,這是文彥博給陛下送來的,我父親和他是故交,“然妾安能使之.蓋彥博奉陛下耳”。
沒過多久,張貴妃給文彥博準備了一份更大的厚禮。 貝州王則據(jù)城反叛,朝廷任命明鎬為將發(fā)兵征討,就在即將剿滅王則的時候,宋仁宗反而更加擔憂了,因為貝州離開封府太近了! 某天,宋仁宗在后宮大發(fā)牢騷,說大宋這么多臣子,就沒一個人能為國分憂的,天天在崇政殿能說會道,真正到了辦實事的時候,一個個龜縮不前了,這么一個小小的叛亂都平息不了! 張貴妃得知這個消息后,“密令人語彥博”。 第二天崇政殿奏事的時候,文彥博主動請纓,“乞身往破賊”。 宋仁宗大喜,還說了句俏皮話,“貝”字加個“文”,就是“敗”,愛卿此去必是手到擒來! 當文彥博統(tǒng)軍到達貝州城下的時候,明鎬早已擒住王則,拿下貝州了。 不過,這功勞還是記在了文彥博身上,回到開封后,文彥博被升為同平章事。 實際上,除了文彥博,還有很多朝臣主動巴結(jié)她。
張貴妃告訴他,這是王拱辰送來的。 宋仁宗便聞言大怒,“嘗戒汝勿通臣僚饋遺”,我都說了多少次了,怎么你還收受外臣饋贈?說完直接拿起斧子將瓷器咋了個稀巴爛。 文彥博給張貴妃送燈籠錦這事,后來被諫官知道,唐介對其進行了彈劾,最終文彥博“出知許州”。 后來,有人關(guān)于此事還寫了首詩:
外朝力量成為張貴妃的有力抓手,這也成了她與曹皇后爭斗的緩沖地帶,所謂此消彼長,當一些朝臣投靠她后,也就意味著曹皇后勢力的削弱。 結(jié)語無論哪朝,后宮爭奇斗艷都是一道風景。 所謂貓有貓途,鼠有鼠道,平民出身的張貴妃依靠自己的手段在后宮中成功占據(jù)了一席之地。
或許,這也應(yīng)了那句話,出來混遲早都要還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