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白社樽前約,青山雨后看。 歌豳[bi?n]懷節(jié)氣,講易識盤桓。 出處憐殷浩,風(fēng)流愧謝安 。 莫言慵不起,新試釣魚竿。 (作者:清·劉曾)
劉曾(生卒年不詳),字魯如,臨潼(今西安臨潼)人。青年時隨關(guān)中名儒李颙游學(xué),康照十八年(1679)中進(jìn)士,授官湖南辰州溆浦知縣,歷任吏部主事,遷員外郎、郎中、貴陽知府、云南省驛鹽道、云南按察使。康熙五十六年(1717),辭官歸鄉(xiāng)。
此詩約作于詩人辭官歸鄉(xiāng)時期。開篇先敘鄉(xiāng)居生活情境,與友人樽前約白社,在雨后看青山,體現(xiàn)出歸隱后恬淡、閑適的生活情趣。隱居生活不能無書,詩人寓居在青山環(huán)繞的渭上,也自尋其趣,話友看山之余悠閑地讀起書來。他吟唱《詩經(jīng)·豳風(fēng)》,想到周先民耕作勞動的辛苦,追懷記錄歲時節(jié)氣的《七月》篇;講誦《易經(jīng)》,從周文王演《易》悟修德愛民;讀《晉書·殷浩傳》,其贊曰:“中軍鑒局,譽(yù)光雅俗。夷曠有余,經(jīng)綸不足。舍長任短,功虧名辱?!庇纱讼氲饺松嘶鲁鎏?,對殷浩的悲劇命運(yùn)充滿著憐惜之意;讀《晉書·謝安傳》,對文韜武略、風(fēng)流超逸的謝安充滿著欽佩之情。讀書成為作者隱居的一種樂趣,一種精神寄托。讀書倦余,莫言日長無事、百般慵懶,詩人還新制釣竿一支,要在當(dāng)年姜太公曾垂釣的渭水邊試釣,享受歸隱田園之樂。 (摘自《長安吟詠》,中華書局,2016年版) 西伯本事商,后車載老人。 豈期牧之野,空有十亂臣。 我獨(dú)負(fù)?dān)棑P(yáng),談笑誅商辛。 峨峨首陽山,其下渭之濱。 (作者:明·韓邦奇)
韓邦奇(1479—1555),字汝節(jié) ,號苑洛,朝邑(今陜西大荔)人。正德三年(1508)中進(jìn)士,歷官吏部主事、員外郎,謫為平陽通判,遷浙江按察司僉[qia?n]事,因宦官采富陽茶魚為民害,韓邦奇作歌哀之,遂被誣陷,免職為民;嘉靖初,起復(fù)為山東參議,終以南京兵部尚書致仕。有《苑洛集》《禹貢詳略》《洪范圖解》等。
此詩詠周朝開國賢臣呂尚(即姜子牙)。呂尚曾在渭水邊垂釣得遇周文王,故名“渭濱叟”。詩歌前兩句即敘周文王于渭濱識呂尚事,極寫君臣遇合、文王之禮賢下士。三、四句寫周武王伐商紂于牧野打敗商王朝軍隊,以十個輔佐周武王治國平亂的大臣來襯托呂尚之高才,一個“空”字恰切地描繪出諸臣與呂尚才能之懸殊。五、六句代呂尚立言,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贊頌其志向遠(yuǎn)大,表現(xiàn)其伐商之從容淡定、成竹在胸的形象,句中亦借鑒了宋代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羽扇綸巾,談笑間、強(qiáng)虜灰飛煙滅”的描寫手法。七、八句則直抒胸臆,表達(dá)了自己對呂尚歷史地位的評價,認(rèn)為不食周粟的隱士伯夷、叔齊品德最為高尚,其次則是輔佐周文王、武王開創(chuàng)周王朝基業(yè)的呂尚,用“峨峨”疊字不僅表現(xiàn)了對伯夷、叔齊的崇敬之意,也暗含對呂尚的贊頌之情。 (摘自《長安吟詠》,中華書局,2016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