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舟中題胡彭舉秋江 己酉秋,予將由金陵還椘,胡彭舉為予寫 《秋江卷》為別。衰柳寒汀,遠山細浦,而孤舟片帆,泛泛其景于空青遙碧之間,隱見滅沒。初不見水,覺紙上筆墨所不到處,無非水者,使人常作水想。 越數(shù)日,舟過三山,天末積水,殘嶼如煙。予指其濛濛遠凈者,示弟快曰:“是非彭舉卷中所余一片閑紙乎?” 卷首“孤帆遠影碧空盡,帷見長江天際流,”為焦弱侯太史書; 彭舉自書七言一律于后。彭舉名宗仁,金陵人。八月晦日,秦淮歸人鐘惺書于采石舟中。 這篇題畫記描繪了兩幅秋景,一幅是畫中所見,一幅是江行所見; 前者為虛,后者為實,虛為主,實為從; 寫畫中之景如寫實見之景,寫實見之景又牽想畫中之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總見胡彭舉秋江圖之逼真。 作者摹寫圖中秋色,清空淡遠?!八チ ?,是近景; “遠山細浦”,是遠景?!肮轮邸比?,寫江中歸帆,點出送別之意,脈脈含情?!胺悍浩渚啊?,“隱見滅沒”,如此變幻不定之景,難用筆墨言語描述,但作者寫來,宛在目前。以上都是把虛景當作實景來寫,這樣便把畫在紙上的景致寫活了?!俺醪弧比洌K于落到畫上,贊揚畫者善用空白,“計白以當黑”,不畫水,卻處處有水,“使人常作水想”。 第二節(jié)寫舟行所見之景,筆筆與畫中之景應合,但無一句重復。此節(jié)最奇妙的一句,是作者對其弟所說的話:“是非彭舉卷中所余一片閑紙乎?”作者以實景襯托畫景,意為秋江景色清麗,如圖畫一般;但是,總不及圖中之景完美,它不過是胡彭舉卷中裁下來的“一片閑紙”,自然與原畫相去甚遠了。由此可見其畫的珍貴。 最后附帶說明此畫的題款,畫者的姓名、籍貫,作者題此卷的時間、地點與名號,看來都是細枝末節(jié),但都與題旨有關。就連作者臨時所起“秦淮歸人”的別號,也暗合畫旨,且與起句“予將由金陵還椘”呼應。 作者對友人胡彭舉及其所贈之畫,懷有一片深情,在字面上并未透露一句,卻又句句含情。這好象胡彭舉作畫,沒有在紙上畫水,而“筆墨所不到處,無非水者,使人常作水想”。此文也溶漾著一股感情之水,只是沒有溢出紙面罷了。 鐘惺(1574年—1624年), 明代文學家。字伯敬,號退谷,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士。曾任工部主事,萬歷四十四年(1616)與林古度登泰山。后官至福建提學僉事。不久辭官歸鄉(xiāng),閉戶讀書,晚年入寺院。其為人嚴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謝人事,研讀史書。他與同里譚元春共選《唐詩歸》和《古詩歸》(見《詩歸》),名揚一時,形成“竟陵派”,世稱“鐘譚”。 |
|